【百家之声】苦难教育与快乐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的竞争,就是人与人承受苦难能力的竞争!在战争年代,决定战斗胜败有时不仅靠战术技术比拚,还要表现在双方的耐饥力,耐渴力,耐热力或耐冷力,耐疲劳力等等心理素质与意志力量的较量上。
从目前我国企业的情况来看,经常让许多企业主深感头疼的是,企业有一些开拓性,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因为不易找到能吃苦耐劳的员工来做而难以进行。尤其在生产一线,几年来严重存在着用工荒,招工难的问题。虽说问题中有就业观念的原因,但也反映出当代青年人普遍怕吃苦这一严重社会问题。
从当今国际教育的视野来看,日本,韩国,美国,德国等国家都十分重视孩子的苦难教育。特别是日本,把培养孩子吃苦性,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首要课程。在日本人看来,从孩子四五岁开始,就应该逐渐培养他们的吃苦抗挫能力,从很小开始就重视培养孩子的吃苦性,为孩子较早地打好适应社会最重要的素质基础。抓住吃苦抗挫这一素质教育的纲,纲举目张,其它素质的培养就比较容易。有些日本家长,在气温零下的寒冬,他们忍心让自己五六岁的孩子光着身子在雪地上打雪仗,有点“惨不忍睹!在中国家长看来,日本家长对孩子太狠!是的,日本家长对小孩是够狠的,几乎带有一些残酷性。日本家长正是以一定程度的自然与社会的原生态作为孩子生存能力锻炼的课程。日本家长的狠,是一种表面的狠,蕴藏着对孩子人生终生成长的深层的爱!相比而言,我们中国的家长,对孩子精细的呵护,周到的服侍,无限的迁就,给孩子小皇帝般的童年。如此教育只能让一个什么苦都不能吃的孩子走向社会,这样的孩子在当今社会根本就难以立足,更不可能有多大出息!
当前我国也有不少人士在强烈呼唤苦难教育,但是,我国家长普遍缺乏让孩子接受苦难教育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一吃苦,家长心就疼!这一普遍现象,是当前严重影响中国苦难教育进行的深层原因。
与苦难教育形成显明对比,快乐教育在我国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眼下连许多企业内训,成人培训,也常常穿插一些新奇有趣的拓展活动。对孩子的快乐教育,0到2岁采用完全快乐课程,2岁之后以快乐教育为主,适当加入并逐渐增加苦难教育的内容。到6至8岁之后,应过渡到以苦难教育为主,以快乐教育为辅的教育路线上来。
苦难教育与快乐教育,有两个层面的关系。一是在苦难体验训练课程中,适当用些快乐教育来辅助和调剂。第二,把苦难教育与快乐教育融为一体。把这两者视为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的教育模式。从教育流程顺序上看,两者的位置还要颠倒一下,应称为快乐教育与苦难教育。就是说,强调把培养孩子快乐的心态,乐观的性格,同对孩子的苦难体验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不要一味地让孩子去吃苦,去受累。而是要让孩子带着积极快乐的心态,在乐观中感受人生的各种苦难与挫折。一个具有强大的心灵,坚强的意志的人,是那些能积极快乐,乐观生活,笑迎苦难的人!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一边培养孩子的快乐心灵,一边引领孩子进行苦难体验。从学前开始,家长和老师就应注重对孩子进行快乐心态的培养,努力让快乐的心态巩固,内化,沉淀为孩子乐观的性格。
一,快乐心态教育的主要内容:
1,从婴幼儿学前开始,着重培养孩子亲子沟通与亲子交往能力,并努力培养孩子与伙伴沟通与交往的能力。让孩子能从人际沟通和交往中得到许多快乐。
2,注重培养孩子的广泛爱好兴趣,并且用心培养孩子三五个才艺,培养一个显著特长。家长要在孩子才艺学习中,努力培养孩子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创造力。而艺术感受与艺术创造是快乐的源泉!要为孩子才艺与特长创设和寻找展示的机会,努力让孩子在爱好,才艺和特长的成长和展示中,受到夸奖和鼓励,获得荣誉感,快乐感和自信心。
3,从学前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让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在广博知识的积累中,在读书学习的感悟,思考和超越中得到快乐。
4,培养孩子的公益慈善心,让孩子能够适度的超越利益,走出自我。以便让孩子能淡化私心和物欲,能在助人救弱,奉献社会中得到快乐。
5,适当控制孩子的物质消费欲望。孩子的零钱,玩具,零食,穿衣,用物都要控制量和品级。不要让孩子把快乐建立在物质消费和物质的消费攀比上。而应该把快乐建立广泛的爱好兴趣上,建立在才艺与特长的展示过程中,建立在艺术感受和艺术创造之中,建立在助人救弱,奉献社会中,建立在学习思考和知识拓展中。总之,要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精神快乐感。
二,苦难体验课程主要内容:
1,自然界冬春夏秋恶劣气候的体验。热天,冷天,下雪天,狂风暴雨天,上学,放学家长接送中,要尽量表现出大胆无畏,坦诚从容。并且,可以搞点亲子自然体验活动,参加一些野外训练营活动。
2,生理苦难体验。利用参加旅游,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参加家务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劳动活动,参加相关专题教育活动等机会,让孩子适当体验渴,饿,冷,热,累。
3,精神苦难体验。要设计开设课程,让孩子受点委屈,受点冤枉,受点冷落,受点不公正对待。既然是课程,可以通过讲故事,让孩子先从懂知识和懂道理开始,然后再通过设计开设情境课程来实施体验教育。课程强度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承受力。
专家顾问
魏书生 钱梦龙 赵忠心
聂振弢 唐云增 周同宾
秦俊 张军安 王原野 姚丹华
总策划 秦远晴(愚公)
主 编 陈 曦
摄影编辑 张殿举
联谊单位
《作文指导报》编辑部
东联教育驻豫办事处
《教育时报》南阳记者站
河南松静匀乐教育科技中心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