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才真正看懂“二十四节气”,老祖宗留下的东西确实厉害

小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学过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这首《二十四节气歌》,读来朗朗上口,也因此被很多人记住,可以说是张口就来。那个时候只是把它当成普通的一首儿歌,长大后才真正看懂“二十四节气”!

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与积淀!

早在夏朝的时侯,人们发现了树木、房屋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并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于是,平整好一块地面,在上面竖起竹竿,以此来观测日影的长短,并以此来测算节气。这便是历史上最早的天文仪器——圭表。这可以说是开启了人类对节气最早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古人对圭表进行了不断改进,又制作了能测算时辰的日晷。到了先秦时期,人们确立了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并认识到夏至的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夏天时天亮的早,黑得晚;而冬天则恰恰相反,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同样的时间在夏天只是傍晚时分,冬天却已经天黑了;春分、秋分则是昼夜均等的。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最先确立,随后是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调整和累积,到汉代时,二十四节气才全部被确定下来。

二十四节气是从阳历2月份开始的,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的划分方法暗含阴阳五行!

节气其实是指一年中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到达二四十个规定位置的日期。二十四节气的计算方法,很多人想到的是定气法。也就是根据对太阳的东升西落一周360°进行24等分,每一等分为15°,意味着太阳每走过15°就交一个节气。

定气法是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时宪历》,才真正被确定下来,并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在此之前,我国历法上曾有平气法的使用记载,平气法是将一个回归年的时间进行24等分,所得数值就是节气的相隔时间。也就是说,在颁布《时宪历》前,是以一个回归年的时间为基数,进行24等分。《时宪历》颁布后,则启用了以太阳的视运动一周为基数,进行24等分的计算方法。

阳历和二十四节气均反映了太阳的视运动变化,因此各节气的公历日期大致是固定的。用阳历来推算,一年中为界,6月以前(2月除外),每月的前一个节气是6日左右,后一个节气是21日左右;7月以后,则每个节气往后退两天,即每月的前一个节气是8日左右,后一个节气是23日左右。这便是简单的节气推算方法。

当然,节气的计算方法,除了平气法、定气法和阳历推算外,还有阴阳五行属性。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间皆离不开万物在金、木、水、火、土的范畴,二十四节气也不例外。四季中的春、夏、秋、冬分属五行中的木、火、金、水,而五行中的土对应的则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和每季末的18天。

不愧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16年,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了解二十四节气,就好像摸到了天地的脉搏,只有敏感心灵,谦卑姿态,驻足土地,耐心聆听,才能与自然共时存在,心灵沟通。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人们能记住的大概只有那些法定节假日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