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朝代,不是亡于“农民”,而是亡于“权贵”

'

中国多数朝代,都不是亡于”农民“,而是亡于”权贵“——既得利益阶层内部的某一支势力取而代之,改朝换代。

'

文丨鞠佳

历代多亡于权贵

今天的历史教材把隋朝灭亡简单归于“农民起义”,未免过于肤浅。

其实,中国多数朝代,都不是亡于“农民”,而是亡于“权贵” ——由既得利益阶层内部的某一支势力兵变,取而代之,改朝换代。

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单纯的“农民起义”从来都不足以导致一个王朝的根本性覆灭。不是我瞧不起农民,我恰恰是最肯定下层打破上层垄断、取代既得利益者的,但事实却是,农民造反难堪大任,往往是一副“开头很硬,过后很衰”的样子,这种例子比比皆是:秦末,陈胜、吴广这样的小民起义,被史学家们喊得震天响,实际上只过了半年,内部就四分五裂了,陈胜、吴广也身首异处。

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起义,没过几年就被皇室后裔刘秀给兼并了,为他人做了嫁衣;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被曹操、袁绍杀得一败涂地;隋末,瓦岗寨起义,不久也投降了;唐末,黄巢起义,被唐政府军节度使朱温、李克用等击败;至于宋代的王小波起义、杨幺起义,清代的天地会、白莲教等,更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清末的太平天国起义,占了南方半壁江山,最终还是败于清廷。

原因在哪里?一是硬件,起义军队组织架构不行;二是软件,这点是关键,起义军以农民为主,思想境界不高,只要“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吃饱饭就满足了,一旦旗开得胜就想回家种地,或是让朝廷“招安”封官许愿,小打小闹就完了,堕落、腐化、窝里斗随之而来。

▲西楚霸王项羽

古代王朝的灭亡,其实只取决于一个原因:既得利益阶层内部不团结。

如果上层铁板一块,下层无论如何也造不起反来,因为政治资源、人力资源、财富资源及舆论都掌握在权贵手上,镇压就是了,大不了血流成河、生灵涂炭,江山仍然稳固,历代农民起义的失败就是例证。

如果上层分裂得厉害,权贵内部矛盾激化,就不攻自破、回天无术了,或是有分离势力,江山很快就丢了,秦朝就是典型。

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只持续了半年就被镇压了,根本不足为虑。后面兴起的权贵力量,才真正让秦朝崩塌:

一是六国旧有的上层贵族,以楚国项梁、项羽为首,还有赵王歇、魏王豹、齐王市、韩王成,他们拥有政治资源、人力资源和武器资源,这些失势的既得利益群体,造起反来是很可怕的;

二是来自秦国军方上层,这才是致命的关键所在,秦军本有两大主力,北方军团 30万人在长城对抗匈奴,南方军团 50万人在岭南开拓疆土,但因为皇长子扶苏被害死,北方军团的首领蒙氏兄弟也被逮捕,人心大乱,经过大清洗,基本上没有参战救秦。

而南方军团获悉北方军团遭到清洗后,拒绝回援咸阳,处于观望状态。秦朝无兵可用,最后竟然只能派遣修骊山陵墓的 20万奴隶作战,所以不堪一击。如果北方军团或南方军团中的一支参加战斗,形势就大不一样了,要知道秦军是何等骁勇,当年横扫六国之雄风仍在,只是因为内部斗争不作为,才让项羽、刘邦势如破竹。

两场致命的贵族叛变

▲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与秦朝一样,隋朝的灭亡也在于上层的分裂。

农民起义不足为惧,瓦岗寨、窦建德、杜伏威这些“义军”,在隋炀帝眼里都是“浮云”、蝼蚁之力罢了,他们造反了好几年,却始终打不进隋朝的核心区——关中地区。

真正对隋朝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只有两场叛变:一是贵族杨玄感的叛变,把上层矛盾公开化、表面化了;二是贵族李渊集团的叛变,夺取关中,改朝换代。

杨玄感的叛变,真正让隋炀帝惊慌失措。

杨玄感是隋朝的“官二代”,其父杨素是隋帝国的第一代宰相,拥有贵族实力与声望,叛军又是集中在隋朝的“第二首都” ——洛阳。当时,隋炀帝在辽东征战,听闻杨玄感造反,吓慌了,立刻撤兵辽东,南下救援(“会杨玄感反书至,帝大惧,帝又闻达官子弟皆在玄感所,益忧之。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按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忷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

隋炀帝仓皇撤军,急着赶回去平叛,以至于连后勤都扔下不管了,焦急之心可见一斑。很快,隋炀帝出动四位高级名将平叛——虎贲郎将陈棱、左翎卫大将军宇文述、右侯卫将军屈突通、右翎卫大将军来护儿,如此超强阵容,在隋朝是前所未有的。

▲杨玄感,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

“官二代”杨玄感的叛变虽然被镇压了,但这在全国产生了一个很不好的影响:上层政治斗争被公开化了。

于是,野心家、政治投机者们都蠢蠢欲动,各地的起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当时,隋末最重要的农民起义军有三支:河南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江淮杜伏威。虽然叛军席卷大半个中国,但隋朝还足以支撑,因他们始终没有进入关中。

关中稳固,则天下稳固。

关中地区为什么如此重要?

一是关中平原粮食富足,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是北方的产粮区,有“八百里秦川”之称;二是关中的四面都是隘口,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以西安为中心,函谷关、潼关、大散关、萧关围绕,分别阻挡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敌军入侵,固若金汤;三是关中、甘肃东部地区(合称“关陇”)是“农耕 -游牧”的接壤处,此地民风彪悍,以善战闻名,还是中国的主要产马区,强悍的骑兵队伍都出自这片地区,“关陇集团”主体就在这里。

▲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包括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共十六州

长安城(今西安)就在关中,乃是十三朝古都,居中国历史之最。关中地区集兵、马、粮、人于“最优资源组合”,这是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地域的各个单元:中原腹地虽然粮食富足,人口众多,但缺乏天险隘口,容易攻破,比如宋朝的开封就被金兵迅速攻下。

华北平原虽也是产粮区,但由于地势平坦,很难抵挡北方游牧民族,宋代幽云十六州被辽国夺取后,就无险可守,一马平川;四川盆地倒是有天险可守,外面打不进来,但里面也很难出去,历史上鲜有四川攻击外部的时候,诸葛亮六次北伐,翻越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漫长的后勤补给吃不消;江淮地区河流众多,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一旦划江而治,这里就成了南北的拉锯战场,不得安宁,南京城只适合做“陪都”,持续不了很长时间。

江南地区则是丘陵众多,地势起伏,土地潮湿,很难像平原那样迅速集结大量的军队与粮草,行军效率极低,只适合打游击,不适合打正规战,红军在南方就善于打游击;至于岭南地区和东北地区,一个太热,一个太冷,这两处地方要等到清朝和近代时才具有政治价值。

可见,在中国所有的地域单元中,唯有关中地区集物资、人源、马匹、天险于一身,有此优势,进可攻,退可守。要攻击外部时,放开关门,骑兵浩浩荡荡杀出,直取黄河中下游平原;遭受攻击时,关闭隘口,所谓“四塞之城”,四个方向都易守难攻,简直是太完美了,而且关中平原粮食丰饶,不用向外界要粮,在生存需要上完全自给自足。

从公元 611年瓦岗军起义开始算起,一直到公元 617年,在这六年当中,农民起义军在关外地区厮杀,始终未能进入关中地区,你争我夺,谁都无法取代隋朝。

这时,继杨玄感叛变之后,权贵们第二次叛变了。

历史转折始于公元 617年。这一年,关外地区还在厮杀,却没人料到,离关中核心区最近的一支曾受隋炀帝信赖的部队 ——山西太原的李渊部队,在悄悄行动,大军从山西南下,很快占据了关中地区。李渊部队于 5月造反, 10月就攻入了关中平原,打下长安城,然后迅速关闭隘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东力量再也别想攻进来了。

关东的各路军阀都傻了眼!他们辛辛苦苦打了六年,都未能入关取代隋朝,而关陇军事贵族之一的李渊只花了短短五个月,就大功告成了!这一切,关键就在于控制了关中地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