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老师教你学拉康——拉康经典解析(珍藏版)

第一部分  镜像

1、拉康的镜像,是指6到18个月的小孩,照镜子时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完整的形象,但是自己的身体处于不协调的状态。 这使他产生了主体对客体想像性的、虚幻的自我,这种镜像的认识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成年后凡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不切合实际的认同,都是一种想像在起作用。

2、阿尔都塞的理论——借由拉康的镜像,在马克思主义里面,个体和社会主体也存在这种镜像关系,个体会认为自己就是社会的主体。 比如,个体通过服从某种阶级、种族、社会性别、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话语,个体把自己误认为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自我立法的主体,而实际上,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被别人召唤的、趋从的状态。

3、人类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技能(动物需要模仿父母获得生存技能--狼孩、猴孩),另一方面需要镜像来获得身份。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都源自拉康的学说—-单个人是虚弱无能的,需要获得社会身份,是社会大机器上的螺丝钉。宗教与神的意义就在于给人的存在一个身份。

4、与祖先相遇——中国家谱。微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中用户放大镜看自己的家谱,实际上是寻找身份。

5、自我与镜像他我。明星和名人的孤独感,往往来源于明星自己认同的那个形象。而真实的自己,和建构出来的形象,产生了疏离、产生了极大的孤立感。拉康的镜像自恋:自我爱上镜像他我,用镜像我代替真实我。--是一种病态自恋的延伸。

6、镜像阶段: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即镜像之看完成的,主体性的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

7、拉康的自恋路标--镜像阶段: 将“自我”指认成“他我”,而当他将镜中像指认自己时,他却将光影印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用他我的身份与世界联系,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他我开始了终生迷恋。 新疆小孩自恋倾向,父亲角色。

8、镜像反映:是拉康治疗的主要技术,即移动出该镜像的位置,进入拉康所说的象征的位置,咨询师对病人的位置做镜像反映,当病人谈论自己的幻听时,咨询师和他谈谈这些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咨询师用拉康的流派治疗时,需要强调想象和象征两个方面。当病人说上帝的声音的时候,治疗师可以这样讲,“我在想,你母亲是否也常常在想这些?”

9、凝视:触发主体进人象征秩序的东西不仅有言语或他者的话语,而且还有他者的看或凝视。我在某人的凝视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对象a 的凝视,是不可能之物的凝视,动物也有想象的凝视,其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动物学家所讲的那种拟态现象(thephenomenonof mimicry),即有些动物甚至生物可以依据环境模仿性地改变自己的视觉形态例如身体的颜色来达到保护自己或攻击敌人的目的对象a 的凝视,它实际上就是“实在界的凝视”。镜像之看是一种想象的看,这意味着,主体在这个看中不仅形成了统一的理想之我的原型,而且也形成了作为其超我律令的自我理想。所以,所谓的想象的凝视”并不单单限于主体在想象界的看与被看,而是主体在想象界与象征界的交互空间中的看与被看。观看和凝视明确地区分开来,前者是想象界和象征界的交互作用,后者则属于实在界向想象界和象征界的延伸或侵入,凝视”从来不是主体对对象的凝视,而是处在实在界的创伤性内核对主体的凝视,是主体在幻象中想象有一个令人惊骇的不可穿透之物在看着自己,并因这一幻象而使主体之分裂成为一个永恒的在场。

10、边界感

婴儿在镜像阶段,在镜子里面看到一个统一的、理想的想象自我,是一个能指。但精神分裂症患者恰好缺乏身体完整的想象能指,因为他和母亲结合在一起,所以他和母亲处于融合状态,他不能用其他的能指来将自己区别为一个他人。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来访者的身体、着装、形象,建立身体的边界感。

舞蹈治疗,也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体边界感。当身体边界有缺陷时,建立一种身体的自我感,是想象的任务。当来访者因为紧张、恐惧而无法入睡时、失眠时,他眼睛不能闭上时,始终在分离状态时,治疗师可以告诉病人,“你可以闭上眼睛睡觉”,这时候咨询师来替你观察这个世界。

对身体隐喻的例子是:“我的心脏很沉重,我的心脏在流血,我的灵魂被污染了。”一个自杀的案例中,来访者忘记了他的烟斗,咨询师对病人说,“你忘记了你的烟斗,但你并没有打坏你的烟斗,你已经做出了选择。”这里暗示来访者并没有自杀。

11、拉康的自恋:

(1)原发性自恋——在俄狄浦斯期之前发生的,如镜像自恋。

(2)继发性自恋——主体投注于对象后,再回收这种投注,如偏执狂。

13、精神病人不能进入俄狄浦斯情结,神经症病人没有从俄狄浦斯情结中解脱过。俄狄浦斯期的欲望,在对母亲的爱、对父亲的谋杀的双重维度上,呈现出来,就是血缘关系的妄想。妄想自己变成自己的父亲,在具体案例中,来访者想象的是杀死父亲,再把父亲供起来、崇拜父亲,实际上通过这个过程,他又成为了父亲。

14、拉康的三个发展阶段:

(1)潜意识中最原始的婴儿渴望

(2)镜映时期

(3)象征次序阶段。象征秩序产生于旨在解释自然环境的语言、法律、文化等象征符号。一方面,没有象征秩序就没有真实,另一方面,在象征秩序与自然界之间,也就是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有一个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道理很简单,任何象征秩序都用它自己的系统与逻辑去解释一切事物,而自然世界却有它自己的法则和规律。

第二部分  父亲之名

1、拉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三个阶段,想象级,象征级以及真实级。

(1)想象级的镜像阶段。婴儿在镜中看到自我形象并错误地和它认同。但这个形象是建立在误认和虚幻上的。婴儿的缺失被虚幻的完整形象所弥补。

(2)小孩进入象征级。在“父亲之名”(父亲法则)的作用下,他这个虚幻的完整的形象被打破从而产生缺失感。然而,人类从未停止对于虚幻的完整的镜像的追求,以便在象征级中可以短暂地填补心理的缺失。

(3)真实的虚无。当孩子认识到自己并不是母亲最重要的他者的时候,这个世界难免令人失望。这时候,需要一个能够将失望转化为希望的父亲的名字出现。

2、“父亲”的概念并不代表“真实的父亲”、生理意义上的父亲,也不代表孩子幻想中的无所不能的父亲。 它代表法律与家庭秩序(男权文化),是对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自然的紧密联系或乱伦倾向的一种制约力量,使得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及母亲之欲的情结不再进一步发展。咨客对父亲的认同,并不意味着他要坚持父亲的好恶,或者选择父亲的职业、道德承诺等,孩子要进入的是规定的世界的法则,如果孩子只是复制了身份认同,那么这个孩子就成为一个扭曲的、失真的成人形象,即使成年之后,他也是个幼稚的成人。

3、父亲—母亲—孩子的三角关系中,父亲的作用往往是以“父亲之名”的形式出现。母亲必须在妊娠期设想将要出生的婴儿的样子,她也必须将自恋的情感部分转移到孩子身上。父亲的名字受到排斥的原因是母亲常常会在暗中破坏父亲的法则。

4、俄狄浦斯情结的三个时刻:

在拉康的体系中,主体建立的这整个过程是通过石祖来贯穿的,拉康将俄狄浦斯情结划分为三个“时刻”:在第一时间中,孩子认识到母亲欲望某些超越孩子本身的东西——想象的石祖,孩子继而试图为母亲成为石祖。在第二时间中,想象的父亲干预了——通过宣布乱伦禁忌剥夺了母亲的客体,更为准确的说,这不是阉割而是剥夺。阉割仅仅在第三时刻中才被实现,它表现为俄狄浦斯情结的“消解”。正是实在的父亲干预了——通过展示他真正地拥有石祖,以这样一种方式孩子被迫放弃成为石祖的尝试,认同了实在的父亲。

4、关于阉割。

拉康说,父亲的功能说到底就是“不”的功能,是父亲向孩子和母亲宣布禁令的功能:孩子为获得主体性的位置,就只有接受父亲的禁令或父法的阉割,放弃对母亲的欲望。这个阉割当然是象征性的,它只是以法的形式把对母亲的欲望封存在一个不可能的场域,母亲一对象从此成为一个不可能的对象,一个激发主体的欲望的对象,一个剩余的对象。这个剩余到底是什么?是残留的对母亲的欲望吗? 严格地说,不是。对母亲的欲望是在象征界阐述出来的,而剩余是留在实在界的东西,是不可象征化的原初对象,是主体在诞生之时就已经永久失落的原质之物 ,它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可能性,是空无”,是欲望主体在欠缺中想象出来的一种原初失落。可这个剩余又是欲望的原因,是激发欲望、启动欲望的转喻性链条的东西,是主体总想在象征和想象中捕捉到它但又总是与之错失的东西。

5、主体的认同。

拉康把主体的认同分为想象性认同和象征性认同:在想象性认同中构成的是自我,在象征性认同中构成的是主体,前者以理想自我为认同参照,后者以自我理想为认同参照,前者是主体(自我)朝向对象的一种外投射,后者是主体通过对象完成的一种内投射。

6、个体在象征秩序中的注册

主体的无能和匮乏是指随着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个体终于在社会中获得了一个主体性的位置,拉康称此为个体在象征秩序中的注册,可这个获得是要付出代价的,个体必须接受父法的阉割和语言的铭写,必须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原始欲望即对母亲的欲望,而由于这个牺牲,通过象征秩序成就的主体本质上是一个被阉割的体,一个有欠缺的主体,一个在欠缺和匮乏中不断欲望着的主体。主体根本上就是一个失败的主体。主体性的认同、欲望的辩证法、原乐的伦理学、移情关系、分析师的欲望和位置、临床结构、主体的性别位置等等,这些才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内容。而能指的失败、主体的无能、实在界的返回、对象a 的不可能性、基本幻象的悖论逻辑、主体间关系的非对称性、部分驱力的循环、他者的欠缺与匮乏、欲望的不可满足等,则是我们借以理解症状的术语工具。

7、拉康的我的结构—分化出是哪个我在言说

分析中是自我在说话,但说的是镜像他我的语言、他我的欲望。咨客试图通过说镜像他我的欲望来说自我的欲望。当分析师系统化地阻断、标点病人的语句时,咨客有机会意识到,他们并不是自己语言的主人。分析幻觉而达到真实。欲望只需要不断欲望,不固着特定对象 ,病人同意接受欲望的快乐,以替换他原先的要求 。精神分析的参与者:3个人的博弈—自我、镜像他我、精神分析师。 自我与镜像他我之间的未重合部分—即是分析中咨客的不能容忍的心理内容。

第三部分  拉康的三界

1、三界(三个维度)——符号、想象、实在三界(三个维度)

2、拉康的三界--“色”就是想象界,“空”就是实在界,“色即是空”就是符号界。

3、自我和主体都是被构成的,前者是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的产物,后者是象征界的符号性认同的产物,在它们的构成中,都有一种他性的结构。三界不但是构成世界的三个界域,也是支配主体的三种秩序,是结构主体的生存的三重界面。它们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形成为一个同生共死的纽结;它们在主体身上共时性地发挥着作用,使主体成为了一个多元决定的东西;三界”的拓扑学不是此界向彼界的转换,而是此界在彼界之中的转换,是结构主体的三种秩序,还可以是支配主体的三种法则或命令。

4、象征界的概念显然来自马塞尔· 莫斯和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但也有可能是取自瓦隆,因为瓦隆曾在心理学的意义上把主体发展分为镜像的、想象的和象征的在三界框架中,出现了象征的父亲母 亲、想象的父亲/母亲和实在的父亲母 亲,想象的对象、象征的对象和实在的对象,自我以想象地形成的他人(或他物)之像为中介来想象地理解其与作为对象的他人(或世界)的关系,这一关系仍被称作主体间关系”,在想象界,所发生的一个决定性事件就是自我的镜像认同,而在象征界,同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就是主体对语言或父法的认同;拉康认为象征界是语言结构本身,我们必须进入这一结构才能成为言说的主体,才能说“我”并让“我”指称某种看似稳定的东西。

5、在想象界,存在的是自我与镜像或小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有赖于两者之间某种想象的相似性,而在象征界中,存在的则是主体与大他者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的确立则有赖于两者之间某种无法根除的差异性;还有,在想象界,自我对他人的认同根本上是一种误认,而在象征界,主体对父法的认同根本上是认同一个空位,等等。

6、拉康讲三个概念——需求、请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个领域——实在界、想象界和符号(象征)界。

7、举例说明:一个孩子死亡的宣言是一个话语,是一个符号的维度;一个表达死亡的可能性是一个想象的维度; 一个晕倒的维度是一个实在的维度。 精神的结构在这个时刻就开始分裂了。 正常的情况下,这三个维度的结构是一个很强的结构,是一体的结构,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结构被分解了。

8、精神分裂症病人自认为和别人不同,其他人绝不会理解他们。治疗师可以告诉咨客,我能够给你的就是理解你,而要理解你是极为困难的。有的时候案例中给来访者倒一杯咖啡,带来母亲式的关爱,这种情境会引发来访者想象界的范畴。如果病人拒绝咖啡,则会进入象征的历程。这种拒绝会使咨询师变得有距离的个体,创造出一种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感。如果咨询师在咨询中做错了,可以向病人说明这种错误的意义。

9、拉康流派的治疗师,对自杀行为和伤害自己行为的人,用冷水袋接受治疗。冷水袋给来访者的身体提供了一个非常可靠的物理边界,让来访者能够把自己和想象中的母亲的关系分离开来,同时也给自己做了一个保护。

10、拉康所谓的真实。人类是唯一生活在象征秩序之中的群体动物,人类进入象征秩序所留下的创伤内核就是人性的标志。 这一创伤内核,也就是拉康所谓的真实。

11、对象小a:融合的在场需要幻象来重新找到,拉康称作客体小a。当这个幻象占据了太多的时候,就是神经症,当这个幻象很小的时候,就是我们所说的正常人。

12、对象a:  儿童因与母亲分开而带来的永久的缺失----产生了一种想要得到某种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东西的欲望,“女人”便正是一种“欲望的对象-肇因”(object-cause of desire)——用拉康的专业术语----“对象a”(objetpetit a)。

13、对象a 是一种不可为想象和象征所吸纳的剩余,它是属于实在界的不可能的对象,是实在之物。虽然对象a 无法被象征化,无法在象征秩序中获得确定的意义,但它总是以驱力或部分驱力的形式作用于主体化的进程。对象a 是主体接受象征界切割后的剩余,它处在语言的彼岸,它被留在了实在界,成为能指不可穿透的晦暗之物,它的在场缺席形式的在场,不仅见证了主体的分裂,而且见证了能指链所在的他者场域的欠缺和不完整,见证了主体与能指的缝合的不彻底或不可能。

14、拉康认为:“精神分裂症有象征和想象系统的失败。先是想象系统的失败,而后转向了象征系统的失败。拉康以为,精神分裂症缺乏扣结。也称为支撑点。因此,病人恐惧现实。现实既不能被想象又不能被象征。

15、精神分裂症自认为与其他人不同,其他人绝不可能了理解他们的失败、困难和焦虑。我能够提供给你的就是理解你。而要理解你是极其困难的。在咨询的开始的时候,给病人倒一杯咖啡,一杯咖啡就带来母亲似的富于关爱感的情景,此情景依照拉康学派的术语位于想象的范畴。

16、在一个案例中,如果病人拒绝,即是一种象征的历程,这种拒绝让治疗师变成了有距离的个体,创造出了一种分离感。总之,如果病人选择做某件事,该选择有别于治疗师的建议,且被证明是更好的选择,那么这就是一种颇有疗效的经历。

17、在拉康看来,自我(ego)、或者自我、或者“我”同一性,总是在某个水平上的一个幻想,一个对于外部图象的认同,而不是一个关于分离的整体的身体的内部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拉康将请求的阶段和镜象的阶段称为想象界。

18、在象征界,幻象公式是主体与大他者在欲望层面上交互主体性的媒介,没有这一幻象公式,主体不能理解大他者的质询和召唤,大他者也无法通主体这一“宿主”来运作。

19、拉康说没有性关系,没有我和你之间的关系,只有我和对象(物),你和你的对象(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时代越来越恋物,似乎在印证拉康的说法。

20、在不可能符号化的“实在界”,充满不可能性,是症状的主要根源。能指的功能是为了掩盖充满恐怖的、不可能性的“实在界”。实在界:拉康说语言总是涉及丧失和缺席,只有当你想要的客体不在场时你才需要言词。如果你的世界真的一切具足,无一缺席,那么你就不会需要语言(斯威夫特在《格利佛游记》中有这么一段:在一个没有语言的文化中人们背袱着他们需要指称的所有物品。)所以拉康说在现实界中不存在语言因为不存在丧失、缺乏和缺席,唯一有的就是圆满、需求及其满足。这样一来,现实界永远是超越语言的,不能够以语言加以表征(当然在个体进入语言之后就不可挽回地丧失了)。现实界以及需求阶段从出生一直持续到6到18个月之间的某个时候,持续到婴儿粘团开始能够在它自己的身体与环境中的每一样东西之间做出区分的时候。在此时候婴儿从需求转移到请求。

21、来自大彼者的天命经过石祖与父姓的隐喻环节点得以贯通符号界和想象界,知觉形象由无意识发出,成为知觉体验,经由莫比乌斯带和意识接收的知觉端汇合,而与此同时无意识也经由前意识进入意识,在意识与前意识所囊括的现实维度:自我和彼者(理想自我)的关系中获得的知觉进入意识之中,是需要来自于符号界的表象进行识别为知觉表象的,后一过程就是无意识的,而无意识产生的知觉表象也会在想象的墙上加以扭曲进入到意识范畴,产生现实行为。而缝合线(suture)是想象界和符号界的合取[55],也是父姓和石祖的隐喻——起源的那个铆点——在莫比乌斯带上的表现。

22、拉康的“它者”一词用法甚多,很难把握。首先,恐怕这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用法是关于自我/它者的感觉,此处“它者”就是“非我”,然而我们已经说过,“它者”在镜象阶段成为了“(宾格的)我”。拉康用大它的概念以区别它者的概念与实际的它者。儿童在镜子中所看见的图象是一个它者,其赋予儿童以大它的概念,后者作为一个结构的可能性使关于“我”也就是关于自我的结构可能性成为可能。换言之,儿童遇见实际的它者——它自身的图象,其它的人——并理解了“大它存在”的概念,所谓的大它性指非已的东西。

23、大他:大他就是符号界,就是一切规范,就是非自然物,就是佛教所说的名相,就是压抑。就是主体接受阉割的地方。

24、他者——失望和失望的意义。来访者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失望。由出生、断奶、父亲的侵入、俄狄浦斯期的不满足,都在重演这种最初的失望。但是每次失望中,他的挫折感,都加深着来访者对“他者”的体验。在俄狄浦斯情结中,孩子学到的是爱的否定性。

25、想象界是一个心理空间、一个心理阶段,儿童在这里将它的关于自我的概念投射到它所看见的镜象上。镜象阶段加强了自我/它者的二分,而在此之前儿童还仅仅知道“它者”而不知道“自己”。 对于拉康而言,关于“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它者”。这不同于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认为“自我”就是那个不是“它者”的东西,“它者”就是那个不是“自我”的东西。相反,依拉康的观点,“自我”就是“它者”,关于我们用“我”来指称的那个内部的存在的自己的概念是基于一个图象,即基于一个它者。自我的概念有赖于一个人错误地认同于某个它者的镜象。

26、大彼者。所有人类的命运是要让大彼者的享乐丧失掉,然后进入到石祖的享乐中。母亲是第一个大彼者,有一个原始的大彼者,还有一个孩子,还要欲望和法律。这样一个三角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形式。一个是大彼者欲望的客体,一个是大彼者享乐的客体。如果我们是大彼者的客体,我们就所在的神经症中,如果是大彼者享乐的客体,我们就出在性倒错和精神病人的状态中。

27、(S1/S2/$/a)

这个S1代表着父母欲望的能指,S2代表主体的能指,这个时候,缺少了这两个能指,只有主体,这个主体只有被一些物体所代表,他就出在紧张症的状态中,他就是类似于一个古老的物体、一具尸体一样。而这一作为一个物体的主题的状态,就让主题出在一个是在的死亡状态中。怎样通过分析的工作使得四像(S1/S2/$/a)联系在一起?

S1\S2\$\a,那么这几个字母对于你们中的一些人是非常熟悉的,这四个字母,第一个叫做主人的能指,第二个叫做知识的能指,第三个是被切分的主题,最后一个是欲望原因的客体。

拉康幻想的公式是——$《》a,被语言切分的主体,他和客体小a有一个联系,也有一个分离。

语言对孩子的切分实际上可以细分为两个时刻:第一个是,孩子被放在了语言的世界中,他被语言所触及;第二个是孩子掌握了语言。这个孩子和彼者之间就有了一个强烈的爱和恨的关系,这是主仆辞说表达的东西。当我是一个讲的存在的时候,就是这个S2——知识的技能。

第四部分  拉康所指、能指理论

1、所指理论:世界上所有东西原始的都是所指,慢慢才发展成能指。人类社会所有的所指都只有一个东西,即阳具。通过交配权占有女人,进行生殖,繁衍后代。最后发展成:权利、钱、房子、车子。女人因为没有阳具,而失去了话语权,就有一个缺失的空壳,于是就去寻找占有阳具,从而占有世界。

2、对于拉康而言没有所指,没有一个能指最终所指示的那个东西。假如存在着所指,那么任何一个具体的能指的意义就将相对的稳定,也就是将存在(用索绪尔的话说)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指示关系,而此一关系将派生或者保证某种意义。拉康说这样的能指关系不存在(至少在无意识中),只存在否定性的关系,即否定性的价值关系。

3、能指:语言上的困难,能指上和所指上的缺陷。“这些人缺乏基本的能指,他们不能生活在生活中。”——拉康

4、由于缺乏所指,所以拉康说能指链—— 其形状有如x=y=z=b =q=0=%=|=s (等等) ——永远在滑动、漂移、循环。

5、完全不存在任何的锚定,任何东西就终极而言都不能够将意义也就是将稳定性赋予作为整体的能指系统。能指链永远处于(德里达意义上的)游戏之中,任何努力都不能够阻止能指链上的滑动——永远不能够说“哈,x意义如此”,永远不能够使x得以确定。相反,一个能指只指向另一个能指,永远无法指向一个所指。这就好象字典,一个词只将你引向另外的词,永远无法引向词所指示的东西。拉康说这就是无意识的样子,一个(或者多个)不断地循环着的能指的链、没有锚定,用德里达的话说就是没有中心。拉康就是这样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图象作了语言学的翻译,成了一个永远漂移不定的驱力和欲求的混沌的王国。弗洛伊德关心的是怎样将这些混乱的驱力和欲求带入意识之中、使之具有一些秩序、原由和意义,从而能够得到理解和管理。拉康则说成为一个“成年人”、一个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力图将能指链加以固定、稳定、阻止从而稳定的意义——包括“我”的意义——得以可能的过程。拉康理所当然地要说此一可能性仅仅是一个幻象、一个由于错误地知觉身体与自我的关系而造成的一个意象。

6、拉康的核心:保持阳具不断地滑动,让能指不断滑落。让欲望存在下去,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心理治疗的关键:让所指保持滑动的状态。 任何固着都是很危险的 儿童已经具备性能力,但是社会文化不允许,从阳具滑动:儿童性行为——你要好好学习——你要考大学——你要找好工作——让能指不断滑动 。一个人能指不停滑动,不会得病,如果固着在一个地方就会得病。能指的滑动代表性欲的滑动。从阳具出发后就再也回不去了。当滑动到购物,就会产生疯狂购物行为,关键在于无法意识到购物与性行为的关系。

7、治疗的线索:找到固着的上家,上一个能指和下一个能指是有联系的,滑动中的线索就是语音。滑动是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如果婴儿的镜像认知突然呈现为统一的想象自我,已经拥有一个能指,而精神分裂症在此时正是缺乏这种能指。讨论他的身体、着装形象与边界。

8、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而言,他处于与母亲的融合状态,他不拥有任何个人的能指来将他自己区别于一个他人。主体的命运—体验现实的责任,将依赖于这种转换。主体(婴儿)试图退回并成为母亲的对象,并拒绝现实和拒绝他者的破坏。这其实是一种退化。

9、无意识的元素,也就是希望、欲求、意象,全都构成了能指(它们通常也是以言词方式来表达的),而这些能指又联成一个“能指链”:一个能指具有意义仅仅是因为它不是别的能指。

10、语言艺术的缝:嘴—语言的缝——在固定的语言中找到缝,在缝中加东西有人说诗歌艺术就是在翻译之后失去的东西。诗歌的意义不是诗歌中的言语成份,而是言语之间的沉默、空白、暗示、转折。精神分析中并不关心听到的语言内容,我们更关心听到的语言中的空白,沉默、暗示、转折、口误,我们听到的是语言的缝。作家语言艺术的缝—自由联想的艺术。语言中的空白,沉默、暗示、转折、口误-----语言的“缝”。对“缝”进行的工作--------自由联想

11、隐喻与换喻。日常语言里有两种过程或现象:一种是隐喻,一种是换喻。潜意识的主要编码:凝缩和置换(弗洛伊德)  →  隐喻和换喻(拉康)。在多尔多的案例中,一对双胞胎姐妹,突然变得不爱讲话了,原因是父亲在抽屉里面发现了一副旧的看戏的眼镜,就大声喊道:“把眼镜扔到垃圾桶里去。”从此两姐妹就不说话了。

12、通过隐喻母亲的欲望被符号化,主体在符号界登录。弗洛伊德早期思想也对精神主体的运作做出表述,这体现在著名的52号信中,这一体系随后在《释梦》以光通过眼睛、耳朵收到“知觉P”,由对应感官神经细胞由化学反应转换为“知觉符号Ps”(视觉的物表象或者听觉的词表象),之后进入无意识(Ics记忆、物表象、表象代表等)-前意识(Pcs:词表象),最后是自我意识(Cs:物表象与词表象构成的各类思想等),当然以及随后的运动神经的行为(M)。对于弗洛伊德意识是知觉-意识系统的一种功能,《科学心理学计划》中的W系统,在这里意识是对“知觉”的感知器官,由词表象和物表象构成,弗洛伊德在《元心理学》中常常称为前意识-意识系统;而无意识是记忆、物表象的储存库,它们由表象-代表所呈现,再经过妥协形成,才能进入前意识-意识系统。

13、父亲的隐喻:治疗师可以拿出手表递给病人说:“从现在开始,由你来决定谈话时间的长短,决定什么时候结束。这样的授权确保病人在每一次会谈结束时都能说出最后一句话,以确保病人的自主性。由此表明在病人身上,拉康所称的父亲的隐喻开始出现。拉康在研讨会上的一对来自巴黎的达尔那夫妇,展示了一个精分技术。他们一般在治疗的开始,病人把一个物体带进办公室,这个物体来自病人的世界。有个来访者带来一个灯座,他认为如果病人居住的世界里面从中拿走一个物体,那么病人就会谈论此事,因为在他世界中就生成了一个空洞。这个空洞可以用以弥补缺乏父亲的隐喻,如果在疯狂的世界当中再引入一个缺陷,就能展开一种赋予意义的可能性。由此创造精神病性防御机制的一个突破口。米勒常常要求病人画出自己的表情,绘画让病人想象性的构建他们自身,并让自己与现实的恐惧分开,于是病人就可以现实的恐怖世界命名。对于精神分裂发作期或者危机干预的时候,非常有用的技术是,第一个小时内告诉病人——你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因为对许多病人而言,精神病爆发的前夕,一个巨大的死亡的恐惧。

第五部分  拉康治疗目标

1、要把词的固定打破,去结构、去中心,使能指与所指分开。问题=固着

能指滑动——恨父亲——恨XX父亲——恨XX——恨粉笔
2、澄清和重塑病人的符号关系,与大他的关系。--类似自我与超我  
3、处理病人与小他的想象关系—自我与镜像他我

4、研究自我、镜像他我、符号超我的关系,分析师会分别成为咨客投射的三个我。自由联想和意    识流给了固着松动的可能

5、建构潜意识——阻断目的,为了转移。精神分析师的作用,是中断、阻断来访者固定的语言结构。——拉康(法)

咨客:“我恨死我母亲了,她总是对我不好。”

心师:你恨谁?

咨客:我母亲啊。

心师:还有谁?

咨客:她对我一直都不好。

心师:她对你怎么了?

咨客:不好啊

心师:她对你还怎么了?

6、治疗精神病的两个途径:

一是重建病人的身体、体相,从想象入手;二是重建社会关系,从象征入手。包括设想自己的身体、性欲,已成为母亲或父亲的身份的相关性。病人创造一个有意义的工作身份,寻找兴趣。所以拉康流派的精神治疗师,首先在想象水平上,与病人进行接触,然后在象征水平上,引入一个区分、规范或法则。相当于先母后父。

重建社会关系包括1、帮助病人在创造性的、有语言的工作中寻找一个兴趣点2、去信任别人的话。3、去设想他们自己的性欲与他人的潜在需要相关4、去设想自己的性欲与成为母亲的身份或者成为父亲的身份有关。

在想象水平上与病人先建立情感的接触,然后在象征水平上引入一种恰当的区分。也可同时建立一种可接受的合适的规范。

(0)

相关推荐

  • 拉康晚期研讨班:无意识主体的概念

    无意识主体的概念 J D Nasio 说明:本文最初是应拉康博士的邀请,Nasio于是在1979年5月15日的<解散>研讨会上发表此次演讲.而这篇论文首次发表在Nasio的<雅克·拉 ...

  • 以科胡特阅读拉康:两个镜像转移的案例片段

    以科胡特阅读拉康:两个镜像转移的案例片段 Lewis A. Kirshner 作者简介:Lewis A. Kirshner博士是马萨诸塞州剑桥市的医生,他的医学专业是精神病学和神经 - 精神病学.他在 ...

  • 拉康的主体

    今天写好一文,结果搞丢了.现简要说明: 弗洛伊德在植物学之梦中阐释了非常清楚的白天的事务(散步和可尼希斯坦的谈话,中间遇到园丁和他如花盛开的妻子--弗洛伊德有点小色色,这个时候又想起自己的名字含有花神 ...

  • 移情种种

    在对整个符号系统,以及主体和大他者的关系进行阐述之后,我们可以进入到弗洛伊德所谓分析工作中最困难的议题:移情之上. 这里是弗洛伊德在第一个精神分析个案Anna O那里发现的,分析者很快对症状不关注,并 ...

  • 特里·伊格尔顿:镜像之魅

    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文化左派批评,看起来没有一项工作是完全超出了拉康的镜像理论解释的--即在婴儿成长的某个时刻,当他在镜子中凝视自我的映像时,会为自己的行为和眼前那些形象的神奇一致性而感到兴奋 ...

  • 脱落的概念:弗洛伊德的精神病机制

    脱落的概念:弗洛伊德的精神病机制 作者:J-D Nasio 著名拉康派精神分析家,巴黎第七大学教授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敦促读者回到有关阉割概念的第一章. 脱落的概念是一种理论构造,试图解释精神病起源 ...

  •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晚期拉康哲学思想评述           The Impossible Truth of Being  --Review of philosophical th ...

  • 专论 | 欲望史观:从黑格尔到拉康

    雅克·拉康是继弗洛伊德之后最具影响力和理论煽动性的精神分析学家.在今天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精神分析师接受过拉康学派的训练,深刻地变革了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且其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文化研究.艺术批评.社会 ...

  • 拉康哲学的问题式

    拉康(Jacques-Marie-Emile-Lacan, 1901-1983)是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魔幻式的原创性思想大家.在今天这个后现代语境中,他的学术影响似乎一天天增大起来.其实,拉康 ...

  • 神经症的言说:与精神病对比

    神经症的言说:与精神病对比 Dany Nobus Nobus先生接受访谈 在他的<罗马演讲>中,拉康注意到第二个临床悖论,是在言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上.透过把那些人们归类为精神病者,即那些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