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齐家文化时期的玉质神人兽面纹——论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到商周兽面纹的过渡
从先秦文献及正规考古出土和民间收藏玉器判断分析,在玉器出现之前,应当存在一个玉石分化及玉被认定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玉的质地、色泽逐渐被原始人所识别,形成一种美的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除有装饰功能外,又具有表示社会地位尊卑的等级标志功能,并用以沟通神灵,进而又被视为具有超现实力量的神物,被当作神的媒体或神而受到崇拜祭祀。这种玉的美感与神化物的初步形成,为玉器艺术的出现奠定了美学的和神学巫术的基础。
早期的玉器是人身佩饰用玉,它最初仅仅具有单一的装饰美功能,随着其发展到一定时期,玉器便逐渐渗入了其他方面的社会要求,进而带有一定的巫术内容和政治色彩。神人兽面纹玉器的出现,就是这一内容的反映。这类图案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玉器上,如戴羽冠人,怀抱兽面的“神徽纹”,这种“神徽纹”以玉斧和玉琮上的最典型。还有隐起的、平凸的、阴勾的人兽面纹,代表着良渚文化图案的特色,它证明此时的玉器已为有权势人物占有,用于祭祀神灵和区别尊卑,生前佩用死后殉葬,或“疏璧琮以殓尸”。至此,玉器的神灵巫术化和政治化已初步完成。
从良渚文化起,至本文的齐家文化时期以及商周时期,均有这类人兽神灵纹饰的玉器出现,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承传有序的系列。经排列对比分析,可以认为,迄今所见古玉上的神人兽面纹当源于良渚文化,经齐家文化延续到商周,周以后逐渐不再出现。这种神人兽面纹主要出现在原始社会,使用于奴隶社会,止于封建社会初期,它是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精神偶像,或许是神徽,或许是一种图腾。尽管我们还不完全知道应该怎样去解释它,但这种图案除神秘性之外,确实起着沟通神与人之间联系的作用,它是神灵在人们心中反映的具体表现形式。神灵代表着人与兽的结合,它可以通神以至达到通天的效果。
祁连玉质,产地在甘肃酒泉一带的祁连山脉。一对神人兽面纹,一公一母。其独特的纹饰特征,是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和商周兽面纹之间的过渡形式,正好弥补了二者之间的缺环。此对神人兽面纹玉佩,目前未见正规考古出土,也未见于公私博物馆收藏,甚至未见公开发表的民间收藏,属于孤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带角的一件应该代表公的
不带角的是母的
背面
良渚文化是以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为中心分布的新石器时期文化,距今大约5300——4500年。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玉器数量较多且十分精美,最为人称道的是良渚文化玉器上那些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纹。关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具体含义,目前尚无权威的说法,但可肯定的是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器多雕琢精美、等级较高。细观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雕刻十分细腻、繁杂,也十分精美,神人手指头节以及所骑兽的胡须、前爪都雕刻出来了,一般出现在等级相对较高、雕刻相对精致的良渚文化鼎盛时期玉器上。
经典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神人兽面纹细节图
玉璜上的神人兽面纹
三叉形器上的神人兽面纹
这种镂空雕加浅浮雕的神人兽面纹与本文的齐家文化神人兽面纹最接近
玉梳背上的镂空雕神人兽面纹
简化的神人兽面纹,神人部分已经被省略而看不见了
李学勤先生认为可以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将整个图像看作整体,它是一个有两个面孔的人形。上方是戴有羽冠的首部,其下是左右分张的双手,躯体有目有口,下方是踞坐的两足。第二,将图像看作上下两部分的重合,上方是人形的上半部,有戴羽冠的头和双手。下方为兽面,有卵圆形目和突出獠牙的口,并有盘屈的前爪。第三,将图像看作以兽面为主,上面的人形是兽面的附属部分,人形的脸部作倒梯形,羽冠的轮廓正好是良渚文化流行的一种玉冠状饰形状。以上这三点说明图像所要表现的,正是人形与兽形的结合统一,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冠状饰、三叉形冠饰,大多数有人兽纹图像,它们以目纹为中心,纹饰极度夸张。另外在良渚文化玉琮上出现的大量人兽面纹图像,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形态:浮雕的羽冠,兽面与阴线细刻、四肢俱全的人神形象结合的整体图像。眼、鼻、口俱全的、极尽雕饰的面部图像。仅以小圆圈表示眼睛,以凸起的小横条表示嘴或鼻的简化的象征图像。这种紧密结合施于同一玉器上的人兽面纹图像,应是一种神人、神徽的象征。在崇拜意义上,既是人神面部特化的表现,又是图腾神人格化的结果。
齐家文化,在年代上居良渚文化与夏商代之间,相当于山东龙山文化,本文介绍的祁连玉兽面纹应该相当于甘肃齐家文化这段时期的兽面纹玉器,其显著特点是:神人头很小,呈倒梯形,但是外形和眼鼻口刻画形态都非常接近良渚文化的神人纹,但是头上没有羽冠,只有一个圆形穿孔,用于穿绳佩戴。在胸部位置装饰有细密的网格纹。兽面纹的大而突出的眼睛为卵圆形,浅浮雕并用细密阴刻线层层叠加,刻画多达十二圈重眼圈,最内圈为圆眼珠,这一点同良渚文化非常接近,表明了此对神人兽面纹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的传承关系。兽面纹有大鼻子,鼻子上方相当于额头的位置还装饰着细密的网格纹;不见口,但有胡须。其中公的一件在顶部两侧有夸张的两条弧形弯曲的角,虽然双角搭在神人头上,但是双角更像是神人的肩膀上生长出的羽翼。母的那件没有羽冠形角,但是隐约可见神人的肩膀和双臂、双翅,只是没有公的那么夸张。此对齐家文化神人兽面纹以兽的眼目刻画最为引人注目,并以眼为中心,向外放射,结成复杂的线条勾连,整个图案主要突出兽面纹,而弱化神人部分。
我国宗教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为自然崇拜阶段,表现为对日月、山川、河流、动植物的崇拜。第二为图腾崇拜阶段,表现为把某种自然物作为氏族、家庭或个人崇拜的标志。第三为祖先崇拜与鬼神崇拜,表现为对某些已故的祖先或氏族英雄的崇拜。在原始社会晚期,祖先崇拜压倒一切崇拜,并且又融合了图腾崇拜和鬼神崇拜的内容。基于这些原始神话和宗教内容而产生的原始玉雕上的人兽合体的图像,恰恰满足了人们的愿望,人兽结合的形象就成为当时人们心目中最完美的、至高无上的形象。
面部边缘出脊,似为胡须
背面
老的镂空雕
老的穿孔、朱砂沁
可见朱砂沁和朱砂残留
母的,边缘出脊,似为胡须。
老的穿孔、朱砂沁
神人面部,极似良渚文化神人纹
三、商周时期兽面纹简介
神人兽面纹玉器发展到商周,大多已成为独体立雕的兽面形玉饰,神人部分已经简化而看不见了。商周立雕兽面饰,一般都具有臣字目或橄榄形目,不再具有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突出的重眼圈;宽鼻、门齿外露、突出獠牙、大孔耳环等特征,且都饰冠,冠有高冠和平冠,头部两侧出扉棱。从原始玉器上的人兽面图案,发展到商周时期的神人兽面立雕作品,维系这种从远古延伸至今的装饰方法,依然应是当时人们对祖先崇拜、圈腾崇拜、宗教崇拜的信仰的体现,又是当时正在逐渐形成、增长的统治权力的象征。
商周继承了史前的神人兽面纹,这不仅是沿用了一种艺术传统,而且是传承了信仰和神话。这在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上无疑是很重要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文化史背景。从良渚文化到商周玉器上的人兽面纹饰,是原始文化发展的实证。这些精美的玉雕纹饰,与古代神话、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神秘、精彩的事物、形象与场景令人遐思神往。
至于商周青铜器上盛极一时的兽面纹,旧称饕餮纹,实际上就是从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齐家文化神人兽面纹,一路演化、简化而来的,完全是同源的。其中有角的,相当于公的兽面纹,没有角的,相当于母的兽面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