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杰先生:《伤寒论》太阳蓄血部位研究
任世杰
《伤寒论》有四条论及太阳蓄血,设方三张,开活血化瘀法之先河,然而对于《伤寒论》太阳篇所言蓄血证的部位问题,历代注家多有争议,见地不一,至今仍多所争论。笔者反复学习研究,在此就其蓄血部位问题谈谈个人体会。有关蓄血的四条条文(据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次序)先列于下面,再对其加以分析。(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缔也,抵当汤主之。(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一、血是否蓄于膀胱对124条的'热在下焦',大致并无异议,但对106条的“热结膀胱”则意见纷纭,多不认为膀胱蓄血的存在。对于太阳蓄血部位有几种看法,归类可有下述几种:(一)、血蓄于膀胱说:本说仍认为血蓄膀胱,如成无己、柯韵伯、程郊倩、王晋三、尤在泾、吴谦等,其根据是106条中明言“热结膀胱”。并认为“血自下,下者愈”是指的膀胱下血,由于热结膀胱,迫血下行则尿血。成无己说:“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因为膀胱是太阳之腑,足太阳经脉络肾属膀胱,太阳经不解之热“随经”入腑,瘀热相结于膀胱血分,血不下,而形成畜血证。这虽然讲得通,但125条明确指出“小便自利……血证谛也”,把小便之是否通利作为有无蓄血的重要鉴别症状。人们不禁要问:“既然血蓄膀胱,为什麽小便反利呢?”钱天来就提出质问:“若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则膀胱瘀塞,下文所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又何自出乎?”可见,言血蓄膀胱。尚有疑问。
常理而言,蓄血则膀胱气化必然受阻,当小便不利。但仲景于太阳蓄血证四条,独106条提出“热结膀胱”,而未言“小便自利”,因而有人认为蓄血证也并非一定小便自利。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指出:“小便不利亦有蓄血者,非小便自利便为蓄血也”,金?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也认定血蓄膀胱,他释106条为:“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清.柯韵伯释该条的“血自下”亦为“小便尿血”。不过这种观点还是有待商榷。
(二)血不蓄于膀胱说: 分析各家认为畜血部位不在膀胱的理由主要有二:1.“小便自利”是鉴别太阳蓄血证的主要见证,小便自利端赖膀胱气化正常,若膀胱蓄血,壅塞瘀滞,必然影响膀胱气化功能,而导致小便不利。且众所皆知太阳腑证有蓄水证及蓄血证。蓄水证病在气分,蓄血证病在血分,按理蓄血证应较之蓄水证为重,既然是邪结膀胱,为何程度较轻的蓄水证会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反而程度较重的蓄血证却没有影响膀胱气化而仍然小便正常呢?《伤寒来苏集》说:“膀胱为水府,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热结硬满,当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之内”。膀胱蓄血必然小便不利,若果真血积膀胱,焉有小便自利之理? 太阳蓄血却小便自利,表明病虽为太阳腑证,但病应未及于膀胱。《伤寒论》太阳蓄血证,并未明确提示血蓄于膀胱,仲景之所以于蓄血诸条中反复申述“小便自利”,并把小便的通利与否作为蓄血蓄水的鉴别要点,想必应是示人太阳蓄血不在膀胱。由此推论,太阳蓄血部位不在膀胱。
2.“热结膀胱”的重点应是后文之“血自下,下者愈”。仲景此处并未明言“血自下”是大便下血或尿血。柯琴注曰:“血得热则行,故尿血也,血下则不结,故愈”。这可能是他误认为血蓄膀胱才有此解。试看在本文之后仲景接著说:“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6条也说:“当下之”,既曰攻之、下之,应是指泻下而言,所以用了化瘀通下的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系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组成。诸药配伍共奏苦寒泻下、导邪热瘀血下行之功。仲景方后注也说:“服,当微利”,指出药后能通泻大便。徐灵胎注解说:“微利就是通大便”,钱天来说:“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说,恐尤为不经,历见蓄血必从大便而出,未见有伤寒蓄血而出于小便者,若果出于小便,因何反用桃核承气及抵当通其大便乎?”因此从祛邪途径来看也不是血蓄膀胱。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笔者也认为太阳蓄血不在膀胱。
二、血蓄部位在何处?既然说血不蓄于膀胱,那麽血蓄何处呢?关于蓄血之部位,历代注家仁智各见,有谓在下焦,有谓在大肠,有谓在小肠,有谓在子宫…等,下面略加说明并分析其疑点。1.血蓄下焦(少腹)说: 124条说:“…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明确指出“热在下焦”,故认为以血蓄下焦为是。汪琥亦持此说:“膀胱热结,在卫则尿不利,在荣则血不流,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蓄血之证谛也。所以用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在此“下焦”与“里”应系指少腹而言。下焦所辖甚广,膀胱亦赅其中,虽说血蓄下焦说较膀胱说为灵活。但是下焦脏器甚多,是整个下焦全部蓄血?还是蓄于某脏某腑?文中的“血自下”,是下自何处?尿道?阴道?还是肛门?这些问题有人在临床上各有应证,但在理论上还应找到更深入的解释。基本来说,血蓄下焦说疑义仍多。尤其是将太阳蓄血证等同于下焦(少腹)蓄血,似乎给人有些亥豕不分的感觉,颇为不妥。
2.血蓄大肠(迴肠)说:106条说:“…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26条说:“…为有血也。当下之”,既曰攻之、下之,应是指泻下而言,所以用了化瘀通下的桃核承气汤。桃核承气汤系由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组成。诸药配伍共奏苦寒泻下、导邪热瘀血下行之功。而且仲景桃仁承气汤方后注也说:“ 当微利”;抵当汤方后注云,“不下,更服”;抵当丸方后注云:“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通过攻下之祛邪途径来看,有人认为系血蓄大肠。钱潢也认为系热结膀胱,血溢大肠。他说:“愚谓仲景之意,盖以太阳在经之表邪未解,故热邪随经,内入于腑,而瘀热结于膀胱,则热在下焦,血受煎迫,故溢入回肠,其所不能自下者,蓄积于少腹而急结也”(按:钱氏所指回肠即为大肠)。然而膀胱为津液之腑,亦有血自前阴尿下之病变,未必一定要“溢入回肠”?而且此说亦似属阳明蓄血。一般人以大黄、芒硝有通大便之用,而认为血蓄大肠,未免过于局限。因此此说也有欠全面。
3.血蓄子宫(血室)说:持此说者目前甚多,以唐容川及张锡纯为著,我个人亦认为蓄血与部位与胞宫有关,但亦不尽是,后面会再说明。唐容川说:“膜网夹室之内,是为血室……血室后连大肠,前连膀胱,正当小腹之间(按:对参唐氏著述《伤寒论浅注补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血证论》《六经方证中西通解》所论的有关内容分析,其所谓“血室”,乃指子宫而言。)故腹当硬满,设热结在膀胱,则小便不通,今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乃在血室中。”张锡纯也说:“此证乃外感之热,循三焦脂膜下降,结于膀胱,膀胱上与胞室之脂膜相连,其热上蒸,以致胞室亦蕴有实热,血蓄而不行。”这派也多以临床为证,认为蓄血证多见于妇人月经瘀血病变,可以说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够全面。
4.血蓄小肠说:《伤寒论》太阳经包括手足太阳经,太阳腑证,应该含括足太阳膀胱和手太阳小肠的病证。“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是说太阳病表邪不解,由经传腑,即传入太阳之腑的膀胱或小肠,既言太阳蓄血不在膀胱,那麽就应在小肠。周学海就说:“太阳抵当攻小肠非攻膀胱也,膀胱果有蓄血,当如血淋,而小便不利矣,何得小便利而反大便黑耶?且其证兼见昏昧,谵妄如狂者,心证也,心与小肠脉络相通,故气相通也”心与小肠为表里,心主神,小肠受邪,循经上犯,出现如狂、发狂的神志症状,当不难理解。《伤寒论》124条说:“热在下焦”,而小肠亦在下焦。据此而论,太阳之邪循手太阳经而入下焦小肠,而少腹硬满急结,亦为当然之事;106条“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乃可攻之”,文中所指的“下”及“攻之”是从后窍而下,这个从桃仁承气汤药味组成及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等之方后注所云,即可知悉,已如蓄血大肠段所述。血从后窍而下,也是证明了血蓄在肠道。
三、我对蓄血部位的看法前述几种说法都各具道理,而又各有疑点,似乎不够全面,稍欠贴切。个人认为必须深入理解经络,并对参《金匮要略》条文,更要结合临床才能理清这个问题。原文强调“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随经”一词是关键,膀胱经络之热可“随经”而传入太阳经之里,这里的“经”,指的是经脉。“随经”,是说表热随太阳经脉内传于里,这个“里”当然应该包括小肠经,或者与膀胱经有关的里,也就是子宫。《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不少提到“膀胱”的条文,并非皆指膀胱本身。“热结膀胱”一语,尚见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中,曰:“产后七八日,…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此处之“膀胱”接于少腹坚痛后,显然系指下焦少腹之部位,此处之“恶露不尽”当然是胞宫之病。说明结在膀胱与子宫有关。又《伤寒论》340条有'冷结在膀胱关元',虽然结有冷、热之分,然而在膀胱却是一致的,此处之关元为小肠募穴,也点出了小肠经与结在膀胱的关系。
又《金匮要略·黄疸病篇》说:“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此处黄疸提到膀胱,也可与小肠联系,小肠为分水之官,能祛湿。查阅古歌诀及个人临床经验,腕骨确为治黄疸第一要穴,《通玄赋》、《玉龙赋》、《玉龙歌》、《卧岩凌效应穴》等皆盛赞其治疗黄疸之功,盖腕骨为小肠经之原穴也,小肠与心表里,心主神,小肠受邪,循经上犯,可以出现如狂、发狂的神志症状。此外,膀胱经“…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故有精神症状,其经脉病亦有“…狂…”之语(见《灵枢经篇》),对于脑震荡后遗症,余常用桃核承气汤治之,若有便秘者更为对证。此“随经”而传入太阳经之裡,似也可包括“随膀胱经入于脑”,也值得注意。血分证易有精神症状,阳明多气多血亦有蓄血善忘证。膀胱经多血少气,故有气化不足的蓄水证,及瘀血多血的蓄血如狂发狂症。
从临床验证来看: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诚如唐容川及张锡纯所言(见血蓄子宫(血室)说)。《伤寒论》之桃核承气汤能治膀胱经蓄血症,个人常以此方治疗闭经而精神恍惚者;另常以《金匮》之桂枝茯苓丸治疗妇科子宫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气汤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为膀胱经主药,而能治疗子宫病。董氏奇穴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在肺经针刺能治膀胱经病变,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疗背痛特效,也能治疗子宫肌瘤,而治疗妇科最重要的妇科穴亦在大指肺经附近,也是透过脏腑别通之肺与膀胱通,膀胱经与子宫相通,达到治疗目的。此外至阴穴为膀胱经井穴能开窍,能开膀胱及子宫之窍,现代研究也证明艾灸或针刺至阴能促进子宫和膀胱活动增强。同时使胎儿活动亦增强,有利于胎位的纠正,说明了膀胱经与子宫的关系。由于蓄血诸方皆系攻下之方,“下血乃愈”当系指从后而下之血,若是真正之膀胱有热,则是会小便见血,参照《伤寒论》84条:“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及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膀胱有病还是会小便见血的,但不是太阳蓄血吧了。由于不是蓄于膀胱,当然小便自利也就不是问题了。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的一些体会,与一般所言不尽相同,甚或有些出入,但这是我根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条文、结合经络与临床经验,综合提出的看法,未必一定都对,但却很合实用,相信能提供各位一些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