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常见地貌类型(下)(新教材)
(三)风沙地貌
1、概念: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
2、分布:我国的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3、类型: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1)风蚀地貌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雅丹地貌是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见构成,垄脊的走向与风向一致。
新疆“魔鬼城”就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简单地说就是'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岩石由红色砂砾构成的,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以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
丹霞地貌
张掖丹霞地貌
(2)风积地貌
沙丘
黄土高原----风力堆积
鸣沙山与月牙泉
新月形沙丘
思考:根据下图能不能判断风向?如何判断?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类型 |
形态特征 |
对环境的影响 |
静止沙丘 |
沙丘上生长有植被 |
植被能固定流沙 |
流动沙丘 |
没有植被 |
随风移动,埋没房屋、道路,侵吞农田、牧场 |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侧视)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的风沙地貌(丹娘沙丘)
形成分析:每年冬春季节,气候干旱多大风,大风经过地区植被稀少,加上经过江面,受阻挡较少,形成涡旋上升气流;气流携带沙洲和河滩上的沙粒,受江边山地地形阻挡,风速减缓,沙粒堆积于山坡日积月累形成沙丘。
近年来,随着鄱阳湖面积缩小,湖畔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山,一湖清水、金黄沙山一起构成了黄绿相间的“山水沙漠”。结合鄱阳湖附近沙山分布示意图,尝试从外力作用分析沙山的形成原因。
答案:鄱阳湖流域多低山丘陵,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大量泥沙被河流搬运到湖区沉积。冬季风强劲,将湖盆裸露的泥沙搬至沿岸堆积。
4、风成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不利影响:
(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治理措施:
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判断
(1)雅丹地貌在东部沿海比较常见。( )
(2)沙丘能埋没房屋和道路。( )
(3)水边不能形成风沙地貌。( )
(4)根据沙丘的形态能判断附近的盛行风向。( )
(5)流动沙丘遇到灌木等植被可能转化成固定沙丘。( )
提示:(1)× (2)√ (3)× (4)√ (5)√
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
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1、海蚀地貌
海蚀柱 海蚀崖
海蚀穴
海蚀平台
海蚀拱桥
海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称海积地貌。
沙滩
贝壳堤
丰富的贝壳物源在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较少的情况下,海浪与潮汐作用相对较强,海浪与潮汐将贝壳搬移到海岸堆积,随着贝壳的逐年加积,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贝壳堤海岸。
水下沙坝露出水面便成为离岸坝
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图示图解]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
三、本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要外力作用。
(1)图中字母a、b、c、d分别表示哪些外力作用?
(2)在c过程中,最有可能发生的生态破坏问题是什么?
提示:(1)a是风力侵蚀,b是风力搬运,c是流水搬运,d是流水堆积。
(2)水土流失严重。
2、图中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答案:①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②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