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提“师德”,没有人提倡“生德”?
为什么要讲“师德”
何为“师德”?师德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
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职业道德。
教师是一种职业,当然要讲职业道德,守职业规则。
用简单的话说,教师靠这个职业吃饭,是卖家。卖的是学问和知识,当然要遵守行业规则,而行业自律提升、提成就是行业公德。
作为卖家,当然是要守行业公德,才能得到其他人的尊重。
学生呢?虽然是一种社会身份,但并非一种职业。
而且在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身份更类似于买家,是付费学习,提升自身的“上帝”。学生会了知识之后,成长为什么样子,是个未知数。
道德是一种自愿的素质公约,并非强行要求遵守的规则。大部分老师遵守师德,可明里暗里不守师德的人又何其多也。
正因为道德的自愿属性,是需要对社会道德、伦理公义有正确认识的成年人,才能理解并心甘情愿地遵守。
这毕竟是一种约束,是对人类自由天性的一种捆缚。
学生处于世界观、是非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如果放任自由选择,可以说毫无意外地会选择让自己更加舒适、更加自由的方向,这对社会形成、社会分工、社会配合都是不利的。
人是动物,天性就是自私。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第一是学习知识方便交流,第二是学习文化,培养素质,了解如何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学会取舍和大义,也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实际上就是学会伦理道德,成为一个不仅仅对自己有利,要对社会有益,对大众有益的人。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家长、老师、社会共同培养,这些过程缺一不可,任何一种影响都会造成学生的三观走向岔路。
老师所承担的角色,从职业角度来说,是教书,教会孩子们生存技能和知识。但是因为长期相处,老师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甚至要超过家长,作为榜样,在道德、精神上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教书育人”不仅仅只是教书,而且要育人。
要培养下一代,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自然要严格要求自己,恪守师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但是道德能起到的约束,只有借助舆论来实现。对于不受舆论影响的人来说,就没有限制。
因此我们提倡“讲道德”,为什么要“讲”?就是通过不断地宣传,不断地舆论造势,不断地给予精神上的压力,让大多数人认为不遵守道德规范是一种耻辱行为,会遭到全社会的唾弃,从而达到约束行为,提升素质的效果。
“讲师德”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如果“讲师德”的提法越来越多,那证明“师德”出问题了。肯定是因为很多人不再遵守师德,才会让某个阶层和社会大众觉得需要通过宣传制造舆论,监督老师们提高道德修养。
就好像我们现在特别提倡医患关系,还不是因为矛盾已经激化?
道德遵守是自愿的,一旦提到宣传上来,或者强制执行(道德绑架),首先这是不对的,其次这说明这方面的道德观已经开始沉沦了。
为什么学生不用讲“生德”
还是那句话,“道德”是自愿遵守的。
社会舆论制造出大众行为准则(教师准则),是期望大家自愿遵守,达到这个高度。有很多人在道德之下生活得五光十色,他只要不犯法,我们除了谴责,还能有什么办法?
教师队伍中不讲师德的人不能说多,但肯定是有的。即便是全民谴责,脸皮厚的根本就不当回事,工资照拿,课照上,只要不违背法律和教育局的规则,谁都拿他没辙。
道德之下,法律之上,生存空间是非常大的。
学生道德观并没有真正形成,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老师来言传身教。
教育其实就是洗脑,就是灌输——注意这不是贬义。任何一种知识、素质培养都是对空白大脑的填塞。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能做出自我选择?
答案是不能。
没到读书年龄的时候,小孩的观念是跟随父母形成的。到了读书年龄,就会从家长和老师之间来学习,并逐渐产生独立意识,但是在成年之前,依旧是没有行为能力的。没有行为能力,就只能依附于家庭和学校存在。
吃人饭,听人管——小孩子面对父母的要求和学校的管理,有没有选择的权力?
没有。
既然没有选择的权力,就只有接受这些已成型的三观灌输。这种非自愿的知识文化传输,非自愿的知识文化学习方式(有人喜欢学习,有人讨厌学习,并不代表他们有资格选择学习与否),是学生成长的自然过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
连自愿的前提都没有,当然就不存在所谓“学生道德”了。
对于学生来说,只有“管理办法”,只有退学、开除——如果他不遵守规则的话。他们没有自愿成为好学生的权利,成为好学生也不代表就是占领了道德的高地,只代表你学习的能力更强,完全与道德无关。
所以,没有生德,只有规则。
因为他们的三观不成熟,必须在监管下成长。
我们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指在成人教育下的道德成型,智力开发,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形成过程,所以不能以成人道德观来要求学生。
网络流传着一个鸡汤,说老鹰把孩子推下悬崖,是为了让它学会飞翔。
但是你总得等它翅膀上长出毛来吧。
没有正确三观的孩子,你就跟他讲“学生道德”,讲自愿遵守,其结果就像毛没长齐就被推出悬崖的小鹰,面对的不是飞翔,而是死亡——社会性死亡。
注意也不是说一定要接受学校教育才能成才,只不过这是大数据,是人类公认的,全世界都在采取的教育方式。你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小孩教育方法,比如童话大王对自己小孩的全私塾教育——前提是你自己具备教学的能力——我们不谈资质,因为资质就是社会定的,和能力无关。
即便是如此,童话大王的小孩也不存在自我选择吧,他只是被动地接受父亲的不上学教育。孙楠的小孩去上国学班去了,你以为他小孩自愿的吗?父母对孩子当然都是爱的(正确与否是社会判定,可以谴责却无法干涉,除非触及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绝对不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选择,从动物性和几千年的社会性传承来看,这是正确的。
你要求还没学会捕鼠食的动物不杀生,不荒谬么?它自己首先就饿死了。
在小孩子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家长的责任就是替他们选择最合适的成长方向。当孩子们三观逐渐形成,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对道德也有了清醒认识之后,也就是家长、老师的放手转身之时。
就像前面说的“道德之下,法律之上”,其实在孩子、学生这里可以换成“道德之下,规则之上”。
为什么要讲师德?因为老师是成年人,就生活在这个空间里,需要多“讲师德”来督促、约束。而学生们是在规则之下,按照规则学习、生活,暂时还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甚至也还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在这个区间之内,对“道德”只能学习靠近,而不能强行要求。
一切按照规则行事,并逐渐形成道德观念即可。
没有道德观念之前谈所谓“生德”,其实就是讲规则,这也反映了日益出现的学生不遵守规则问题。
但是这不代表我们能够以道德伦理约束成年人的方式来对待学生,所以“学生道德”这个词就不要再提了——因为发生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成年人(家长、老师)的责任。
挺丢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