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展厅局部。

前言

我国的织绣技艺源远流长,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缂丝和刺绣是其中特殊的工艺品种。这两种工艺不仅作为实用品弥足珍贵,以书画作品为蓝本制作的观赏性织绣画将传统的手工技艺提升为高雅的艺术品,可谓织绣工艺史上的飞跃。这一飞跃在书画艺术空前繁荣的宋代出现,作为书画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极力推崇,使织绣画迅速成熟并独立于艺术之林。历代藏家视作珍品竞相收藏,清宫所编书画著录一一《石渠宝笈》,将织绣画收入其中,进行详细的记述,足见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由于丝织品对温湿度的要求很高,保存难度极大,现存古代实物数量极少。千百年来,这批藏品经过历代收藏家精心呵护得以保存下来,其中一部分曾在清宫收藏,鉴藏印记讲述着流传的故事。

缂丝

缂丝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是以本色生丝为经,各色彩丝为纬,用“ 通经断纬”的织法,纯手工织成的高级丝织物。缂丝出现于唐,当时以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宋代把缂丝技艺和书画艺术巧妙结合,将实用性缂丝发展为艺术性缂丝,使西来的古老工艺升华为最中国的艺术。当时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绎丝的制作中心,织造精良,名家辈出,并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和艺术性缂丝齐头并进,实用性绊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艺术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以苏州为中心形成了缂丝产销中心。

北宋  紫鸾鹊谱图立轴

北宋时期书画艺术空前繁荣,带动了装裱用缂丝的发展,其中紫鸾鹊题材非常盛行。此幅完整地保存了两组图案,每组由五横排花鸟组成,文鸾、仙鹤、锦鸡、孔雀在牡丹、莲花丛中展翅飞翔。唐代风行的团巢对称图案到北宋时期变成横向对称或连续排列的形式,保留着唐代的装饰意味。用搭梭技法避免裂缝的出现。使用亮色勾边,强调轮廊线。1920年春天朱启钤游北京琉璃厂海王村,购于博韞斋,并得知此物出自山东濰县陈氏家族。

北宋 紫鸾鹊屏

原为《唐孙过庭书千字文卷》包首。包首为手卷卷起后包裹着外面的部分,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据记载唐代开始缂丝用于书画的装裱,宋代缂丝是最珍贵、最讲究的装裱材料。当时有很多不同版本的紫鸾鹊谱花样,构图和花纹大体相同,配色有所不同。缂丝是单层平纹织物,因此两面纹样和色彩完全相同。

宋  赵佶木槿花卉图册页

采用宋微宗赵佶(1082~1135年)的画稿织造。右上方织“御书”葫芦印,并有“天下一人”墨押。书画艺术到宋微宗时期达到鼎盛,微宗本人擅长绘画和书法,也倡导织绣画的创作,以其绘画为蓝本制作的缂丝流传多件。

花瓣与绿叶用合花线织出色阶的变化。花叶断断续续地勾勒轮廓,灵活自如,表现织者独特的创意。明代为山西蒲阪杨氏所有,右下有“ 蒲阪杨氏家藏”印。清雍正、乾隆间归安岐收藏,有“仪周珍藏 ”印。乾隆时流入宫廷,汇入《宋刻丝绣线合壁册》,《石渠宝笈重编》著录。

南宋朱克柔 山茶蛱蝶图册页

以宋代花鸟画为稿本织造。朱克柔,南宋高宗时期云间(今上海)的缂丝艺术家。以摹缂名家绘画作品闻名。此幅用多种技法完整地再现了原画的精神:使用合花线表现自然的和色效果,花萼用长短戗织出层次。枝干的绿叶与盛开的花蕊细腻动人,分枝上的蓓蕾含苞待放,甚至被虫蛀过的黄叶都表现的惟妙惟肖。花萼处用长短戗织出色彩层次,印章部分用搭梭技法,精湛的技巧使其经线边缘整齐,纬线之间的衔接无缝隙。花瓣的部分用笔补染,从花心处向外渲染出花瓣的色彩和层次,营造了浓淡深浅相宜的效果。

对页是明代文从简(文征明曾孙)的题跋,道出了朱克柔的生平,对作品做出极高的评价。

南宋朱克柔 牡丹图册页

为了追求自然逼真的效果,此幅采用了朱克柔自创的长短戗技法。将牡丹花瓣和花叶用同一色系、深浅不同的颜色相互穿插地缂织,取得了自然晕色的效果<朱克柔是善用色彩的高手,用十余种不同色阶以梭代笔,进行织造。这幅尺幅不大的牡丹册页,远观只有黄、蓝、绿三色。其实在缂织中使用了不同深浅的近十种黄色和绿色的丝线拼色,这才使得牡丹层次分明,叶枝阴阳相分,立体而鲜活,怒放千年。

对页为明弘治时人张习志对宋、元、明时期的缂丝工艺进行比较。

南宋  野凫蓉荻图镜芯

悠闲的野鸭、芙蓉、芦荻和白云、小鸟构成一幅闲适的秋日景色。主要使用平缂技法织造,玲珑石、鸟翅膀、芦苇穗以及云彩使用合花线,芦苇穗用双股粗捻线织出写实的效果。原裱绫上有清人钱煌行书七言诗一首,下押“ 钱煌昭融 ”印。    清后期为皇族盛昱所藏,有“宗室盛昱之印”  “显亲王府图书印”印。盛昱,字伯熙,隶满洲镶白旗,肃亲王豪格(皇太极的长子)七世孙。

南宋  蟠桃花卉图立轴

丰硕的桃实,沧桑的灵芝和奇异的玲珑石构成一幅祝寿画面。使用多种技法精工织造:花叶和树干双线勾勒突出轮廓;玲珑石用燕尾戗表现层次,使用合花线增强写实意味;灵芝、小草、桃子局部稍加补笔。此幅线条优美,设色优雅,堪称南宋时期祝寿题材中的代表作。

清初为耿精忠所有,钤”都尉耿信公书画之章“等八枚印章。后入康熙第17子果亲王允礼手中,有”芳林主人鉴赏“等印,再入清宫,有“乾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等印。道光年间为李济云所得,有“北平李氏”印。

南宋  蟠桃春燕立轴

桃树上结着成熟的桃子,四只燕子嬉戏其间,整个画面表现春天生机益然的景色。整体织造风格遒劲酒脱,细部则显露织者独特的构思和细腻的手法。如树干的纹理用粗细有度的弧形线条织出自然的结子,桃子上以各色粗细不等的丝线织出自然的斑点。    原为清宫收藏,有“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鉴赏” “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嘉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御书房鉴藏宝”印。《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宋代-元代 瑶池献寿图立轴

跨鹤寿星和八仙,构成一幅八仙迎寿星的场面。织造工艺上表现出早期特征,即经线强捻,纬线致密。局部使用合花线、金线等材料织成:人物须眉用合花线,巾帽、手镯、腰带用捻金线缂织。部分衣褶、脚和笊篱补笔描绘。原为清宫收藏,有“乾隆御览之宝" “嘉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御书房鉴藏宝印"印。《秘殿珠林初编》著录。

元代-明代  崔白三秋图立轴

秋葵、黄菊和海棠构成一幅秋天的景象。右下角织“崔白制”款和“崔白”印。此幅以宋代著名的宫廷画家崔白的作品为蓝本精心织造。艺人们常把宋代书画家的作品以缂丝、刺绣工艺再现出来,对了解画家的绘画风格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画面以黄色、蓝 色为主调:花瓣以亮黄色勾边,格外醒目;花叶、玲珑石使用深浅不同的蓝色调缂织,与黄色主题花卉遥相呼应。

1924年朱启钤从山西省襄汾人毛子恒开设的渊识斋购得。

元代-明代  牡丹团扇

扇面呈花瓣形,缂织一个枝头上的两朵牡丹。缂丝扇面源于宋代书画扇面,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良好的观赏效果。花瓣以横向长短不同的线条,用深浅不同的红色退晕缂织,为这个时期的表现手法。局部使用捻金线勾勒轮廓,叶脉双线、花瓣单线勾勒,使画面既华贵富丽,又增添了立体效果。

元-明 缂丝木绣球花图

木绣球花一株,碧桃和海棠花点缀其间,地坡上长着花草。此幅以巨幅绘画为稿本缂织,画面不够完整,或是屏风的一部分。缂织比较规整,勾缂技法运用的相当纯熟,木绣球花瓣浅灰色单线勾边,碧桃花则红色单线勾勒,表现纤细柔和的线条;树叶则以黑色勾勒,嫩叶则用虚线勾出逼真的效果。树干用灰色双股线缂织,再用黑色双股线单勾或双勾,粗犷有力。全幅高达两米,但全部缂织,没有补笔,为同时期作品中罕见。

明代 梅花绶带图立轴

梅花、蔷薇与玲珑石构成一幅宁静幽闲的画面。上钤“广运之宝”印,此印是明代初期开始使用的藏书印,后来也用在皇帝的书画作品上,尤其是明宣宗皇帝的绘画作品中多见。花瓣单勾,叶子、叶脉不勾边。玲珑石黑线勾三、四层以强调其轮廓。绶带鸟平梭点睛,米黄、绿色线勾边,羽尾上的捻金线增添了富贵气氛。清初为湖北孝感的收藏家程正揆收藏,有“程正揆印”“悔翁”印,后为山西汾阳李氏家族所有,有“汾阳后裔”“李氏家藏子子孙孙永远宝守”印。

明代 牡丹绶带图立轴

绶带鸟是一种珍贵的鸟类,其身形优美,尤其是雄鸟身后的两根长尾羽,犹如帝王将相所配之绶带。绶带鸟和牡丹寓意着长寿和富贵。

明代 海屋添筹图卷

这是一幅祝寿题材的作品,海上红日冉冉升起,水中楼阁如海市感楼。地面上长出灵芝、桃、竹等寅意吉祥长寿的植物。传说海中有一楼,楼内有一瓶,瓶内储有世间人寿,如令仙鹤衔一筹添入瓶中,便可以多活百年。

技法比较简单,大部分平织,勾勤轮廓强调立体效果。桃子的织造方法别有新意,用粗细、深浅不同的红色线穿插织成,形象地表现桃子的质感。    清初为梁清标所藏,隔水绫有“ 蕉林”印,朱启钤考证,后流入山东“潍县陈氏”家族。

明代 迎阳介寿图卷

一只练鹊迎着太阳栖于石台上,兰花、梅花、佛手和翠竹,寓意幸福长寿。此幅笔法简洁,设色淡雅,气氛宁静闲适,风格有别于一般吉祥祝寿类作品。制作技法也比较简单,注重线条的流畅,使用勾缂技法,根据物体的特性单层或多层勾勒轮廓。云朵、四瓣花草少量使用合花线。

此幅曾为清宫收藏,有“淳化轩 ” “乾隆御览之宝”“寿”和“ 赐本”圆印。乾隆或嘉庆年 赐与大臣英和,有“臣和恭藏 ”印。据朱启钤考证光绪年间入山东“福山王氏”。

明代 仇英水阁鸣琴图立轴

高山流水,桃花环绕的水榭亭台,俨然是一处世外桃源。织“实父仇英制”款及“十洲”葫芦印。仇英是明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吴门四家”之一,其作品是苏州缂丝艺人摹缂的主要对象,此幅以仇英的绘画为稿本缂织而成。由于稿本描绘精工,除山石、树木、楼阁和水纹的轮廓线外,其它部分采用织画结合的方法。织画并用是明代以后缂丝作品的特点,这件作品补笔细腻,晕色自然,堪称明代织画结合的经典之作。

明代  浑仪博古图立轴

一幅富丽堂皇的博古集锦图,用金丝和彩丝缂织浑天仪、鼎彝钟鼓、金瓯玉斝、狮纽方印等32种古物,象征无上的权力和统治身份。每件物品都由蝙蝠恭捧,寓意群蝠 (福) 送宝。下部横栏,红地凤穿牡丹图案。凤是百鸟之首,也象征皇后,加上黄色背景,应该是为宫廷而制。大量使用捻金线、合花线以及粗细不同的纬线精工织造。图案繁縟,却没有用笔补染,在明代缂丝作品中罕见。

明代 校射图立轴

画面描绘了帝王在宫中观射的场面。此幅应该是以宫廷绘画为稿本制作,与故宫博物院藏《宣宗元宵行乐图》中的部分内容相似,唯构图稍有变化。采用织画结合的方式,重点部分如龙椅上的雕龙,琉璃瓦的圆头以及眉目和衣纹缂织,其余部分精心绘制,射手严肃紧张的神态表现的惟妙惟肖。人物衣褶部分自然晕色,表现出极高的绘画水平。

明代  米芾行书白居易《太平乐诗》立轴

蓝色纬丝织白居易《太平乐》诗,“襄阳米芾书”款,缂“楚国米芾 ”朱文印。米芾,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行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目前保存多件以米芾书法为稿本的缂丝作品,材质、工艺相同,应该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缂丝书法中,竖笔的制作难度较大,因和经丝方向相同,遇到垂直线时每织10-12 行,就与邻接的经线搭梭,使织物牢固,又不露痕迹。此幅丝线匀整,织造缜密,是缂丝书法作品中的佳作。曾为清宫收藏,钤 “乾隆御览之宝" “嘉庆御览之宝” “石渠宝笈” “御书房鉴藏宝”印。

明代 米芾行书李商隐《九成宫》诗卷

原色地,蓝色纬线摹缂米芾书唐代诗人李商隐《九成宫》诗。缂“楚国米芾”朱文印。引首缂“海岳菴”朱文长方印。后有乐道主人、匡源、殷兆镛、朱凤标、李德仪、张桐、孙衣言、李鸿藻等人题跋。

此幅用250厘米宽的机器织造,需要三人协同制作。

此幅清代为恭亲王奕訢所藏,卷首有“神品”圆印,“皇六子和硕恭亲王”印。后归奕訢次子载滢藏,拓尾又有“载滢”  “藻香精舍”连章。

清代 碧桃花图立轴

桃树花繁叶茂,生机盎然,一幅初春的景象,钤“眉生手制”朱文方印。顾眉(1619~1664年),字眉生,名妓,擅长音律,能诗善画,还精于刺绣,此幅以其绘画作品为稿本织造。采用织画并用的手法,花瓣、花萼、树干和树叶缂织, 轮廓部分绘制。叶脉、花瓣层次、树干纹理以及苔点等细微部分补笔。左下角有“徐氏醉月山房收藏书画之印"收藏印章。

清代 万年枝图折页

以蔷薇花为主题,一对蝙蝠点缀其间,地面上生长着灵芝、水仙、竹枝,是一幅祝福题材的作品。清代祝福、祝寿题材的民间缂丝作品相当流行,为了降低时间和人力成本,以画代织的面积逐渐增多。此幅花瓣、叶脉、地面小草以及玲珑石纹理等补笔描绘。

清代 乾隆临王毂祥雀雏待饲图卷

清竹一杆,四只竹雀见母雀捕食归来,做饥鸣待食之态。从题词看到乾隆皇帝临摹李迪的《鸡雏待饲图》之后,又模仿明代画家王毂祥的作品而做。缂织乾隆和王载祥题词及印款。制作技法与鸡雏图相同,雀乌翎羽及竹叶筋脉均笔绘。裱褙缂丝云纹地捻金线缂金龙,题签缂织“御笔雀雏待饲图”。

曾为清宫收藏,织“三希堂精鉴玺” “宜子孙” “八澂耄念之宝” “乾隆鉴赏” “石渠宝笈”印章。后流入恭亲王府,隔水绫上有“皇六子” “恭亲王宝” “奕訢 ” “ 载滢恭藏 ”印。

清代 乾隆临李迪鸡雏待饲图卷

两只饥饿的鸡雏焦急地等待喂食。乾隆皇帝临摹南宋宫廷画师李迪的作品,并题词以父母之官表示对灾民的侧隐之心,缂丝艺人按稿本织造。书法和印章缂织,细腻工整。鸡雏的羽毛用笔描绘。裱褙缂丝云纹地捻金线缂金龙,题签缂织“御笔鸡雏待饲图”。    曾为清宫收藏,缂织“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 “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 “古稀天子” “寿”印章。

清代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图轴

以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为题制作。在桃花盛开的春夜,湖水环绕的庭园内,李白与堂弟们月下挑灯饮酒、吟咏作乐。缂法主要用平织和勾织两种,缂织精细。除树石楼阁和人物衣饰轮廓外,椅子、服装等细部花纹织画并用,绘制细腻,为清代中期观赏性缂丝的代表作。    曾为清宫收藏,有“乾隆鉴赏 ” “嘉庆御览之宝” “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 重华宫鉴藏宝" “御览之宝" “石渠定鉴 " “宝笈重编" “石渠宝笈"印。

清代  宜春帖子岁朝图立轴

上图云龙纹地缂织“ 青帝垂恩远,三春赐福多”春联 ,横批“喜到新年百事多吉利"。下为岁朝图,烟花、如意、器血、画轴以及瓜果、鱼等新年供奉礼物。从内容、织造材料以及技法上看,此幅应该是为官廷专门织造的。龙纹掺以挫金线缂织,中间直上直下的正体字,织造难度很大,但缂织紧密,不留缝隙。水果、把壶用盘梭,其余平织,部分勾线,鱼鳞、人物服装纹饰以及供品上的细小纹样使用了渲染补笔的手法。

清代 天官图立轴

天官是道教所奉三官之一。传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图中天官身穿龙袍,手执如意,童子手捧寿桃,衣服下襟有蝙蝠、寿桃以及“寿”字组成的团形图案,寓意“加官晋爵”,明清时期流行。右上方钤“尚书吏部告身之印”印。龙面部、爪以及鳞使用金线缂织,加之巨幅尺寸,可以猜测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童子、天官的五官、毛发、胡须以及缠枝纹纹理、玲珑石、花朵等均补笔描绘。    右下角有“新安朱氏宝藏图章" “遂初堂杨青严真赏”收藏印。

清代 红衣释迦牟尼像立轴

释迦牟尼立像,高约52厘米。在缂丝作品中,以画代织是为了简化繁琐的工艺程序,节省时间,使这种原本费工费时的工艺画制作起来比较容易。清代中期以后这类缂丝数量大增,其中制作精良,织画完美结合的作品非常难得。此幅无论人物五官、肌肤、衣褶飘带还是莲花座,线条流畅优美,形象生动,色彩和谐,是乾隆时期缂丝的代表作。

清代 释迦牟尼像立轴

明代晚期佛教题材的绘画作品流行,清代缂丝和刺绣艺人以其作品为稿本进行再创作。此幅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郑重《释迦牟尼佛》画极其相似,只是细部稍有不同。此幅花纹繁縟,色彩绚丽。织画并用,但缂织细腻、描绘精工,需要艺人既有扎实的织造技术,又具备绘画的功底。地子和轮廓部分缂织,花纹补笔。袈裟上面的花纹钉针刺绣,花纹突起,装饰性强。内衣用捻金线织缠枝莲花图案,精致华丽。

清代 群仙祝寿图立轴

画面描绘了群仙为西王母祝寿的场面,这类题材在清代非常盛行,民间作为祝寿礼物相互镇赠。与早期祝寿图相比,清代中后期的作品中神仙人数增多,场面宽阔,景物复杂。技术上,除了轮廓外,大部分补笔,是晚期作品常见的特征。西王母的冠饰使用捻金线织造,但缠绕松散,丝线显露,清代后期在材料运用和技法的表现上呈现出衰退的迹象。

清代 墨云室记卷

乾隆五十六(1791年)山西巡抚、大收藏家华沅进献五代南唐造墨名家李廷珪“翰墨风月:古墨。乾隆如获至宝,为存放此墨的书房亲笔题字”墨云室“,并撰写《墨云室记》及《李廷珪古墨歌》。

此卷将古墨、装墨的缎袋和木盒上的刻字内容用缂丝工艺织造,装裱成卷。款织“乾隆辛亥(1791年)季春御笔”,织“八澂耄念之宝” ”自强不息“二玺,用金线织成,尽显皇家气派。

清代 董其昌临蔡苏黄米四家书卷

蓝色丝线缂织明代书法家董其昌临摹宋代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书法作品。

后有董其昌对古今书法的见解。款“ 董其昌书",下织“宗伯学士” “董氏玄宰”印。

此幅织造技法特别,经线和纬线互换。即将稿本掉转90度织造。幅宽太大的手卷可采用这种织法,一人独立完成,有效避免书法作品中出现的横向裂缝的出现。

清代  平定台湾二十功臣赞卷

1787年至 1788年乾隆皇帝命福康安率兵平定台湾林爽文、庄大田叛乱后,亲目撰文总结,并绘制功臣像,以表彰其功勋。此卷将其撰写的功臣赞序做成缂丝。

款织“乾隆戊申年(1788年) ”,织有“古稀天子之宝” “犹日孜孜 ”印章。织造精工,笔划灵动有致,准确地再现了乾隆书法的笔意。    乾隆时期将皇帝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及炫耀政绩的公文制作成缂丝,可见乾隆对缂丝工艺的重视程度。

清代 蟠桃兰竹立轴

桃树上结满丰盈的桃子寅意长寿,菊花、兰花和灵芝增添了吉祥的含义。清代后期缂丝走向衰弱,大尺寸、精工制作的作品几乎绝迹,在民间祝福祝寿内容的缂丝还有制作。技法上经纬线的密度疏松,补笔的面积越来越大。此幅除了轮廓线以外,大部分是绘制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刺绣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出现在西周,汉代上流社会普遍用于服装和用品的装饰。唐代佛教兴盛,流行刺绣佛像,开创了从实用性刺绣走向艺术性刺绣的道路。宋代以书画为代表的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模仿绘画的艺术性刺绣迎来了黄金时代。为了准确地表现原画的精神,刺绣艺人创造出新的针法,用针线再现绘画的笔墨之意,达到了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为后世尊崇和效仿。元代崇尚佛教,信徒们精心刺绣佛像和经卷,以此表达虔诚的信仰。明、清时期各地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艺术流派,题材各溯渊源,技法别具特色。

宋代  瑶台跨鹤图册页

绢地刺绣云中仙境,西王母跨鹤飞来,亭台上二人持幢相迎,周围奇山仙雾,松柏环绕。运用劈丝细线、双股粗捻线、片金线、捻金线等多种材料刺绣,几乎囊括了南宋时期的所有刺绣针法,绣工精湛。最精彩的部分是亭台楼阁,铺针地上叠绣图案。砖文、斗拱、窗和卷帘在铺针地上用细线绣各种网格图案,再钉针固定;屋顶的瓦楞部分在铺针地上压绣捻金线。楼阁墙壁上画龙纹,蓝天稍加渲染。

宋代 海棠双鸟图册页

刺绣折枝海棠,双鸟呼应成趣。主要以平针的变化技法,如齐针、长短针、抢针绣法表现花鸟的线条和层次的变化。海棠花和花叶分别用深浅不同的黄白色、蓝绿色表现色彩的变化,枯叶用蓝绿色、米灰色、黄色逐层退晕,表现出秋日渐深的景象。鸟以黑、灰、白三种色彩绣出浓淡层次,鸟爪绣稀疏的扎针,再以灰黑色绣线表现纹理。明代由安岐收藏,有“古香书屋" “安仪周家珍藏”印。

宋代 梅竹鹦鹉图册页

一幅典型的工笔花乌画稿本。此幅流传有序,明未清初为姜绍书所有,钤 “姜氏二酉家藏 ”印,后为安岐收藏,钤 “仪周珍藏 ”印。乾隆年间归张镠所有,有“张镠”印。后入清宫,有“乾隆鉴赏 ” “嘉庆御览之宝”等五枚印章。后赐于恭亲王奕沂,有“继泽堂珍藏印”印。

鹦鹉色彩绚丽,以长短针和套针依照乌羽生长方向退晕刺绣。花瓣单色或两色线套针绣, 花蕊打籽针。这是深刻领会原画的笔墨之意,熟练掌握刺绣技巧的艺人倾注心力完成的作品。

元代-明代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册

缎地用黑、蓝色丝线刺绣金刚经经文,共5996字。斜针平绣经文,用线色浓淡来表现笔墨的轻重。

前后扉页彩线绣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如有说法图、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和护法神像以及韦驮天像。以滚针、接针为主,人物面部和衣纹模仿绘画的白描法绣成,粗线勾勒轮廓,细线绣衣纹锦饰。动物的毛发和人物的胡须偶用发绣,均惟妙惟肖。


如有说法图


背光,腕饰,臂饰多用捻金线,富丽堂皇。


经文


经文


经文


经文


经文


经文


韦陀天像。


页尾。

明代 溪山积雪图立轴

这是一幅雪后初晴的景色。绫地,选择黑、灰、白、黄色深浅不同的丝线,用参差不齐的长短针法纵向施绣,极具绘画效果。树叶、柳枝和地草补笔描绘。山水题材的绘画稿本进深宽阔、层次复杂,刺绣难度很大,在线条和色彩的处理上需要艺人具备一定的绘画功底,才能绣出高水平的作品。    清初安岐收藏,有“仪周珍藏 "印。后入清内府,有“乾隆御览之宝" “养心殿鉴藏宝" “石渠宝笈”等九枚印章。

明代 岁寒三友图立轴

设色梅花、天竺、水仙,旁缀牡丹和长寿菊,寓意品德高贵,吉祥如意。枝叶颜色有老嫩之分,梅花颜色有红白之别,变换有致,气药生动,属文人画流派,庄重典雅。右下角有“半潭秋水一房山”绣印。此幅题材与刺绣技法表现出苏绣风格,针法以套针为主,花蕊用打籽绣法,树干绣后补绘。花辩针脚。

明代弥勒佛像镜芯

弥勒坐蒲团,身披百纳袈裟,左手持布袋,右手执念珠。明代书法家董其昌题赞。采用单丝线、双股粗捻线、捻金线和发丝等材料,针法突出双股捻线厚重质朴的特点,横向或斜向平铺。上面再绣各种花纹。眉毛和眼线用发丝施绣,袈裟由云龙和各种花纹绣出补丁的效果。龙身用捻金线盘绣,上面再用丝线装饰鳞纹。此幅色彩华美,刺绣精工,堪称绣佛精品。

明代 发绣停琴伫月图轴

一人长袍广袖,童子右手携琴,左手指向天上的太阳,寓意“指日高升”。上绣五言句:“瑞气自天来,新恩陟上台。日边应有诏,黄阁待君开”。下绣“七襄楼”白文印,应为绣坊印章。发绣是用人发丝刺绣的技艺,发丝纤细顺滑,很难掌握,刺绣难度极大。此幅基本针法是接针绣,再用发丝钉牢。用挑丝绣法,使线条若断若续,人物眉目、须发以至衣纹丝理的表现都细致入微。

明代 顾绣花鸟人物图册

白缎地,刺绣花鸟人物。方寸之间以花乌禽兽及人物为题材,以纯熟的刺绣技法,完美的色彩配置,真实生动地表现自然景物。针法有接针、缠针、长短针、套针、施毛针、打籽针等。其中四开的对页有清顺洽时人刘正宗题咏。顾绣为明晚期上海顾名世家族女眷开创的刺绣流派,以摹绣名家绘画作品著名,刺绣技法传承宋代,并开拓创新,在当时极富盛名。

上排:虞美人花,仙鹿、射猎图,洗马图,

下排:芝兰、桃柳燕子、梅花练雀。芙蓉翠鸟。

洗马图


射猎图


仙鹿


梅花练雀

芙蓉翠鸟

桃柳燕子


芝兰

明代 顾绣韩希孟花鸟图册。

韩希孟,明代上海露香园顾绣的杰出传人。擅长绘画,精于刺绣。将画理结合顾绣秘传,融画、绣于一炉,相得益彰。选择宋元经典绘画作为稿本刺绣,针法精妙,气运传神为世人称颂。此册页为韩希孟的代表作,共8开花鸟,对页洒金笺,有郭棻题咏。

牡丹图


芙蓉翠鸟


萱花蛱蝶


春菘


红梅水仙


水墨梅花


罂粟


册尾两开金笺纸上有乾隆丙子年(1756)“又村二酉”长跋:“…兹册吾少梁甥得之吴中旧家所藏者,凡八页,虽俱折枝小景,而枝叶翻正,花蕊向背,真得写生三昧,又无烟火气,信非顾氏不能…。”


“又村二酉”长跋

清代 仿顾绣花鸟册

绫地,刺绣花鸟草虫和小动物。由于顾绣的名望以及艺人的传授,清以后长三角地区出现了很多模仿顾绣的艺术性刺绣,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此册的刺绣技法、表现题材即这个时期的特征。以套针为主,灵活运用多种针法,力求再现原画精神。但是补染的面积明显增多,如地草、石头等大面积和须子等细小纹样用笔补绘。

秋场斗鸡


稻熟蟹肥

松树苍鹰

海滨鸣禽


杏花飞燕


蓉江浴鹊

折枝芍药


松鼠葡萄

一片葡萄叶被虫蛀后形成的蛀洞和蛀洞边的枯黄色均反映出来;葡萄叶色彩的深浅过渡、叶脉的主脉和支脉清晰可见;葡萄以蓝、淡蓝或淡蓝、浅白表现,反映出葡萄个体之间成熟度的不一致。作者突出表现松鼠活脱灵动的身姿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将松鼠警觉机敏、垂涎欲得的憨然可掬的神态刻划得惟妙惟肖,天然之趣溢然而出。


灵芝

明代-清代  顾绣花鸟屏镜心

以花鸟为题材描绘四季景色。构图精巧,色彩典雅。顾绣起源于明嘉靖年间,到崇祯时期达到鼎盛,之后逐渐衰退。此幅还保留着顾绣的传统,但是出现了商品化、程式化的倾向。每幅都有题诗,下绣“露香园绣” 等印。主要使用长短针、打籽针、施毛针等针法,石头、水纹以及树干纹理用笔补绘。

清代 牡丹水仙图立轴

绫地绣山水小景,岩石上长出含苞牡丹,地上水仙花开放,小溪潺潺流过。左角题楷书“芳谷延和”四字。构图精巧雅致,内容富贵吉祥,绣工细腻严谨,或出自清宫。 花,叶、岩石用长短针,针脚工整严密。兰草交叠处留出水路,水仙花叶繁而不乱,极具绘画效果。花蕊、苔点和小草稍加补笔。

清代 纳沙丽丽英山水图立轴

意境悠远的水边景色:松树下、石桥边,阑珊木屋中一人眺望远处,上段远水遥岑,白描水纹,若隐若现。戳纱绣题七言诗句,下绣“丽英之印" “兰友氏”印。此幅以清代画家丽英的绘画作品为稿本绣制。主要用斜一丝戳纱绣法,即以斜向两格为单位精心绣成,松针用旋针绣。

清代 松鹤延年图

海水旁丹顶鹤、松树、蔷薇构成一幅传统的祝寿画面。根据物体不同的特点使用多种针法刺绣。鹤的翅膀,玲珑石套针绣,鹤丹顶以红色丝线用打籽绣法密集施绣,增强逼真的效果。鹤爪扎针绣自然的纹路,轮廓用黄色丝线勾勒。玲珑石的轮廓滚针绣,纹理则补笔。蔷薇花瓣和叶子套针绣出层次,花瓣之间留有水路,红色花瓣补笔增色。

细节。

清代 恽冰菊花图立轴

绫地刺绣设色白菊一丛。旁绣题诗,“南兰女史冰娥”款,下绣连珠印“冰娥" “恽氏"。恽冰,清康熙时期女画家,此幅以其画稿绣制。白菊花瓣用套针、齐针绣出自然的线条,层次清晰,栩栩如生。叶子用深浅不同的丝线以长短针法穿插刺绣,表现深秋时节叶子枯黄的景象。线条纤细柔媚、色彩优雅,表现出女性画家独有的审美情趣。

细节。

清代 三秋图立轴

牡丹、海棠和菊花是秋天盛开的花卉,寓意富贵、长寿和幸福,自古以来为人们喜爱,以此为题材的绣品常作为祈祥纳福的高雅礼物互相赠送。牡丹、菊花、海棠用捻针整齐刺绣,花蕊打籽绣。画面最上端一菊花用粗捻线钉绣轮廓,再钉绣珍珠,别有新意。蝴蝶铺针绣地,再用打籽针绣花纹, 须子用捻金线刺绣。

清代 仿顾绣八仙图立轴

绫地刺绣八仙迎西王母的场景。除丝线外用发丝、捻金线等材料,以多种针法刺绣,属于顾绣流派。缠针绣题词,绣“ 露香园式” “ 顾绣” “ 青碧斋”印。人物眉目、发须用发丝绣。冠饰、首饰、仕女飘带、灵芝捻金线刺绣。衣服长短针,纹样细腻处用单线绣。寿星的胡须等细部用劈线绣。凤凰头顶打籽绣。衣服部分纹样补笔。

清代 寿星图镜芯

绫地刺绣寿星背着桃枝,枝上结两个桃子。这是清代后期流行的祝寿题材。采用多种技法力图逼真描绘寿星的形象。须子、眉、头发细线刺绣,眼眶用发丝绣。面部套针绣,纹理部分补笔。服装在套针地上钉绣花纹,衣褶和边线用滚针强调线条。鞋用粗捻线编绣网格图案。下裳、葫芦部分补笔添色。

清代 麻姑献寿立幅

麻姑,是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据《神仙传》记载,修道于今山东莱州市,东汉时应仙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经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因此古时以麻姑喻高寿,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白缎地刺绣麻姑手持花篮和灵芝,身旁的仙鹿增添长寿的含义。使用套针、长短针、接针技法精心刺绣。

清代 双面绣茶梅蓝鹊扇面

双面绣是在同一块底料上,在一次针上针下过程中完成针法、色彩、图像正反如一的艺术效果,可供双面欣赏。清代开始流行,制作屏风、扇面等装饰品。此扇曾藏承德避暑山庄,为清宫制作。绿绢地上用深浅不同的红、黄绿色线,套针绣花瓣和叶子,梅花花蕊旋针绣。

反面

清代 双面绣水仙灵芝扇面

此扇曾藏承德避暑山庄,为清宫制作。褐色绢地,套针绣菊花,层次分明、丰盈饱满。花叶用长短针绣出自然的效果。

反面。

清代 双面戳纱绣芙蓉双枝扇面

此扇曾藏承德避暑山庄,为清宫制作。纱地上用直二丝串截纱技法双面刺绣,花叶反转自然、线条柔美。


反面。

清代双面戳纱绣菊花蛱蝶扇面

此扇曾藏承德避暑山庄,为清宫制作。纱地上用直二丝串截纱技法双面刺绣,菊花花瓣清晰、水路分明,蝴蝶须子接针绣。

反面。

当年的织布机模型。


缂丝技法示意图。有勾缂、搭梭、掼、结等十数种技法。


刺绣针法示意图。刺绣,也有好多不同的针法,如:滚针、套针等。

刺绣的工作台。


缂织机。

好幽静的环境!

(0)

相关推荐

  • “丝理丹青

    "丝理丹青--明清缂绣书画特展"5月20日在上海博物馆(简称"上博")开幕.这是上博继2007年"海上锦绣--顾绣珍品展"之后举办的又一次珍 ...

  • 古代皇帝的龙袍禁止水洗,穿臭了怎么办?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身着龙袍,手掌天下,却道深宫人情薄凉.无可言说,无人互和,自知百官惧我位高." 龙袍是中国古代皇帝的朝服,其上绣着龙形的图案.熟悉历史的小伙伴一定都清楚,龙袍只有皇帝才能够穿着. ...

  • 今日秦书day158:【友人来稿】缂丝——来自东方的神秘织造技艺

    按:今天在这里更新的是我一位朋友写的,也是那天一起看了纪录电影<天工苏作>,然后被我"强行"要了一篇,哈哈哈.按她说的,看完电影后,缂丝技艺有些感触,于是稍稍写了这么一 ...

  • 聞鍾記郵 | 彩凤双飞

    聞鍾記郵(2518)彩凤双飞 在7月29日发行的<凤文物>邮票中,有两件"凤穿牡丹"为主题的邮票,一个是清·凤穿牡丹纹青花罐,一个是明·缂丝凤穿牡丹团花,足以证明人们对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高清作品欣赏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碑志展

    中国古代碑志展 碑志是指镌题文字的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先秦已出现刻石纪事的实例,两汉时期树碑立传的风气盛行,魏晋则开启了后世墓志之端,北魏以后,方形墓志渐成定制.碑志是集多种文化元素于一体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展 前言 汉传佛教造像艺术 汉传佛教指流行于中国内陆,以汉语为传播载体的佛教流派.在两千余年的发展中,佛像艺术在中国汉文化影响下不断发生变化,南北朝清秀飘逸.隋唐典雅端庄.宋代写实自然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下)

    明代书法 明 宋广 <草书临怀素自叙帖卷> 宋广(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明洪武年间),字昌裔,号东海渔者等,河南南阳人,一作唐县(今河南泌阳)人,流寓华亭.曾官沔阳同知.善草书,宗张旭.怀素,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绘画展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历代书画珍品更是蜚声中外.由末代皇帝溥仪从紫禁城运出的古代书画名品百余件辗转入藏辽博,是辽博书画收藏的重要特色.辽宁省博物馆新馆设于三楼展厅的"中国古代绘画展"展出 ...

  •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古代书法展(上)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了众多的中国古代书法精品.先后分两期展出.本文综合两期展品,按以时代为序列来呈现,包括"商周至魏晋书法""隋唐书法""宋元书法&quo ...

  • 故宫博物馆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你能认识几幅?

    外国油画你认识不少,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等作品你也认识,但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你都认识吗,现在不妨来看一看,给自己点满中华文化的技能点! 传世名画一:<洛神赋图> ...

  • 今天还能够看到的古代缂丝文物已非常稀少。

    髙先生 舊書店 2021-04-14 23:50:29 由刻镂之丝到刻镂之绘:缂织的东传与发展 石钊钊 字号缂丝是指以"通经回纬"的梭织方法在经向纱线上缠绕各色纬线,织成花纹的传统 ...

  • 服饰参考丨 中国古代戏曲服装刺绣装饰图案 【第250期】

    之前给大家介绍过服饰类的 纹饰之美:300页日本与中国古代精美纹样参考[第75期] 京剧插画丨当京剧元素融入时尚大片,原来这么好看!国潮风设计越来越盛行!我忍不住要学了[177期] 今天给你们找来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