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秋分”里的文化!
上古的神话,大都和历法有关系。夸父追日,专门负责观测太阳变化的人,当时这个人叫羲和;嫦娥奔月,专门负责观测月亮变化的人,当时这个人叫常仪;后羿射日,就是修正统一了历法,女娲补天也是如此。对中华神话背后深刻道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下《尚书》。
说到历法,中国的历法为阴阳合历,阴是观测月亮圆亏变化的规律,就是农历十二个月,每月的十五日为月圆之日;阳是观测太阳寒热变化的规律,就是二十四节气。
我今天要说的“秋分”,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秋分”背后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内涵。
春分与秋分的区别?
在古人的天文观里,夏至是太阳运行路线的最北端,冬至是最南端。春分和秋分则是太阳在南北端之间的中点,春分、秋分是日夜平分的两天,夏至、冬至是白天最长及最短的两天。
正是因为春分和秋分是阴阳平分、平衡的日子,所以在中国的历史学家们的观念中,春秋就成了历史的代名词,他们认为在这一个时代当中,社会、政治的好或不好,放在“春分秋分”这个平衡的天平上来批判。
因此孔子写了一本书叫作《春秋》,在孔子前后,有人写了历史,都称春秋,比如《吕氏春秋》。
春分秋分,刚好是昼夜等长的日子,有阴阳平衡、阴阳相交之象,但两者又有本质的区别:
1)秋分节气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
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有了露时,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其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所以叫秋分。
2)春分节气前,地面下阳热多,地面上阳热少。
春分节气后,地面上阳热多,地面下阳热少。所以在春分时,地面上下的热一样,上下平分,所以叫春分。
春分和秋分
分别要干什么?
秋分和春分都是昼夜平分的日子,在一年的时空里两分相对,两个节气里的习俗也很接近:
1)春分朝日,秋分夕月
“春分朝日,秋分夕月”,也就是春分要祭日,秋分要祭月。
此习俗周朝便有。春分祭日要在早上在东面祭,秋分祭月自然在晚上在西面祭,清朝时春分祭日在上午5时至7时的卯时在日坛祭,秋分祭月就在下午5时至7时的酉时在月坛祭。
2)春分和秋分都要竖蛋,也都爱放风筝。
春分和秋分竖蛋,有没有试过?看完文章,拿一个鸡蛋试试?
春分风大,大家爱放风筝,秋分风也不小,也要放风筝。
3)春分前后有春社,秋分前后就有秋社。
春分前后有春社,秋分前后就有秋社,春社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社就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春社和秋社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秋分节气的象意
秋分,八月“节”(月初为节,此月为干支纪年的月)。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到了,秋季的第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第十六个节气,9月23日秋分。
中秋节总会在秋分前后,因为有中秋节和月亮,所以秋分很没存在感。但在节气中,秋分是最重要的四大节气之一,秋分和春分、夏至、冬至一起把全年均分成四份。
古书记载:“秋分:分者半也,九十日之半,谓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以后,阳消而阴长,阴气渐长,寒凉渐重。这个时节,万物始成,停止生长,就有了一股收敛、停止、肃杀的意味,如果用五行来表示的话,此时为金,代表着下降的状态,所以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现象:
1)秋收。
历经整个夏天的积累,在秋天来临,阴气打破平衡的日子里,植物、作物、果树都开始收获果实,所以叫秋收。
2018年,我们把秋分设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人秋分前后庆丰收的传统将在丰收节里得到传承和发展。
2)秋后算账。
古人在秋季收获之后,有了一定的和积累收入,所以开始结算一年的账务,也就是秋后算账。
3)多事之秋。
秋收之后,作物已经收割,田地里干净了,行军也自然方便,天气不热也不冷,那就要开战了。
古时候,两国征战多是在这个季节进行的,就成了多事之秋。
4)秋后问斩。
关在牢房的囚徒,也要面临“秋后问斩”,人和此时节的万事万物,一起尘埃落定。
秋分时节,是世间万事万物完成使命,即将抵达终点的序曲,故而,又有瓜熟蒂落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