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孤独的一首词,他的心事,无人能懂
寒雨潇潇,独自凭栏,
一身银白色的甲胄,
染满了殷红的鲜血。
千里壮阔江山,
映衬着他伫立的身影,
似在无言诉说,
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世人皆知他英雄本色;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敌寇亦惧他威风凛凛。
但在每个难眠的深夜,
那些涌上心头的国仇家恨,
却往往让他红了眼眶。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他的孤独,无人能懂。
01
孤独
公元1127年,
金朝军队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
掳走徽、钦二帝等三千余人,
史称“靖康之变”。
繁盛一时的北宋自此灭亡,
成为了岳飞一生的憾恨。
不久,康王赵构即位为宋高宗,
意欲听取投降派之言,避战南迁。
年轻的岳飞听闻此消息,
不顾官职低微,秉忠直言,
劝赵构御驾北渡,收复河山。
谁知,他的赤胆忠心只换来了
“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批语。
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懂他的热血。
但执着的岳飞不曾放弃,
心底始终燃烧着一个复国梦。
公元1136至1137年,
他指挥军队收复大片失地,
并准备大举北上,恢复中原。
此时,软弱的皇帝,
却打起了别的算盘,
任命投降派秦桧为相,
打击一心抗金的主战派。
大好的复国形势,
眼看着就要付诸东流。
苦闷郁结的岳飞,
写下了《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他在军帐内喟然长叹:
昨夜,寒秋的蟋蟀不停鸣叫。
惊醒了我千里杀敌的梦,
一看时辰,已是三更。
于是从榻上起来,
独自一人绕着台阶行走。
夜深人静,只见帘外淡月朦胧。
想我一生,熬白了头发,
只想为国建功,留名史册。
中原父老如旧山的松竹,
在期盼与等待中逐渐苍老。
怎奈奸臣的议和主张,
却阻断了我复国归乡的路程。
我想把满腹心事,
借弹琴来倾诉,
但世上的知音却如此之少。
即使弹断了琴弦,
又有谁能听懂我的孤独?
02
知音
曾经的岳飞,
也有过志同道合的知音。
不是昏聩软弱的皇帝,
不是张牙舞爪的权臣,
而是和他一样尽忠报国的宗泽。
宗泽之于岳飞,
有知遇之恩,更有知己之谊。
在那些戎马倥偬的岁月,
岳飞曾先后两次成为宗泽的部将,
二人共同作战,惺惺相惜,
为拱卫河山奉献了满腔的热血。
只可惜,这份赤子之心,
却始终不为高宗赵构所认同。
多次上书北伐未果后,
年近古稀的宗泽,
最终在失望中含恨而亡,
临死前仍然高呼:
“过河!过河!过河!”
悲痛欲绝的岳飞,
含泪扶柩至镇江,
护送宗泽的最后一程。
在这位恩师兼知己的墓前,
他只觉无尽悲凉袭来:
知音已逝,
报国无门的孤独,
还有谁能读懂?
03
无悔
公元1142年,
宗泽含恨长逝的14年后,
岳飞也因“莫须有”之罪
冤死于大理寺风波亭。
供状上,只留下八字绝笔:
“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他在临终之际,
不禁又想起了那首《小重山》。
与《满江红》的壮志激昂不同,
那时的他,理想还未破灭,
还想“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将大宋的旌旗,重新插上中原国土。
但在他写下《小重山》时,
心底却只余无限的孤独。
这种孤独,
是痛失知音的悲恸,
是报国无门的愤恨,
是理想破灭的心碎……
人生,也许是注定孤独的吧。
闭上眼前,岳飞如此想道。
但我毕竟在孤独中,
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并且终生为之奋斗,矢志不渝。
这辈子,应当无悔了。
04
人生最深的孤独是什么?
是世上没有一人懂你,
还是懂你的人已不在身边?
这个问题,也许无人能解。
但无论如何,
面对注定孤独的人生,
终究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迎着那微弱的光,
奋勇直前,直到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