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的老师——毕沙罗画面分析
高更曾写道:“他是我的老师。”
“现代绘画之父”塞尚曾在自己的展出作品目录中,恭敬地签上“保罗·塞尚,毕沙罗的学生”。
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法国印象派大师,生于安的列斯群岛的圣托马斯岛,1903年于巴黎去世。
毕沙罗的油画技法看上去虽简单,但在画面色调层次和色彩控制上,非常准确概括;这是他深入观察的结果。
他开始时笔触较大,较快地覆盖住整个画面,铺出大体的色调;再用小笔(通常是貂毛画笔)耐心细致地画出密密的细小笔触。
他成熟期的一些作品往往会反复画多次,而多次重叠的笔触与色彩上下交错、编织、画面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色彩,自然地留下厚密的颜料肌理。
毕沙罗的风景画很少保留固有色的观念;
物体的明暗变化在补色规律的基础上,用原色作适当的铺排,让观众用自身的视觉来调和。
让画面上的景物产生光的颤动感,画家有意安排一些对比色,试图由观众的视网膜感应,导致画面色调的统 一。
毕沙罗色彩具有主观的特征:
色彩更厚重豪放,画面中细碎粗糙的笔触形成一种特殊的肌理,色彩变化更加丰富,画面几乎找不到平涂的色彩,每一小块都是混杂。
毕沙罗的用笔具有很强的速写性:
活泼且生动,他擅长使用曲折的笔法,使画面显得生机勃勃;
笔触也不单纯是为表现物体的形,同时也为调整色彩的光效应。
他把画面的景物处理得模模糊糊,不太清晰的景物却表现色彩的光感,但这种“光感”与莫奈的相比,更具稳定性和亲和力、更柔和。
《路维希的道路》👆是毕沙罗1872年的作品。
画家用色彩营造很光影效果,路中间阳光的暖色和暗部的蓝灰色形成鲜明对比;
画面左侧墙角处阴冷脏乱的泥土感,被毕沙罗用奔放的笔触表现的恰如其分,天空中明快的蓝色,给人以爽朗的通透感。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