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呼和浩特
〓 第 1388 期 〓
文|张俊团 编辑|王成海
只有离开家的人,才会去细细琢磨故乡。哪怕你走在缤纷繁华的大都市,亦或充满异域色彩的他国,故乡的景致、人文,甚至味道在你心里都无可取代。
秋分刚过的时节,十月的北京,红墙绿瓦,景色宜人。万人涌动的广场上,红旗飘飘,花团锦簇。挂满彩灯的街道两旁,银杏缀满绿幽幽的枝头,百年老松青翠挺拔,菊花、月季开得正浓,站在护城河边,遥望远方,我想到了故乡。
十月的故乡,寒露渐近,深秋迎来的是另一番景象。晨起的草丛里已有了寒意,露水似一颗冰珠挂在草尖,风,是故乡鲜明的特质,它像故乡人的性格,豪迈、直爽。千里外的成吉思汗大街、旧城风情大道,玉泉塞上老街、新华大街、北垣街、落凤街——巷里便道,是排列有序的车辆,是竖起衣领顶风疾走的步行者,上学的,上班的,赶着人多做小买卖的,去公园跳广场舞的,一个普通又寻常的青城之晨。
呼和浩特,这一座由"三娘子"亲自(明代漠南蒙古首领阿勒坦汗的妻子)监修的归化城,沐浴在晨光中,水草肥美,青青而立。美岱召的太后庙里,后世的人们还在追忆、传颂着钟金的英雄业绩。塞上老街的西口子也喊着"官走北,民走西"的说法,无数百姓从西部涌到了这一座古城。千百年来,故乡人日夜守护,夙兴夜寐为之努力,成为了今天人烟不息,文化繁荣,立于天地间灵魂厚重的一座美丽青城。
当风沙在天地间唱响一曲壮美之歌时,马兰花开放在沙漠腹地,安静的是坚硬矍铄的戈壁,胡杨、红柳竞相挺立于青草遍野的故乡,呼啸的风裹挟着一代又一代勇敢豪迈的草原之子,带着星辰的光点,带着勤劳的双手,开辟了一片又一片的绿洲。
故乡永不褪色的是辽阔无边的大草原。瓦蓝的天空下,蒙古包像莲花一样散落在草原,牧人骑着肥壮的骏马,驰骋在茫茫原野,天边飘来婉转优美的蒙古长调,羊群悠闲地啃着青草,额吉熬的奶茶还在热气滚滚,阿爸就端来香气扑鼻的手把肉,远方的客人,谁不想留下来与热情的姑娘唱上一曲,与健壮的小伙舞在篝火旁。这就是我的故乡,美丽的希拉穆仁, 迷人的格根塔拉。
白云相随的一路,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已是呼和的素颜,多功能的"青城驿站"是青城的原木点缀。黄昏来临,街灯渐次亮起,照亮了新修的公园和新建的文化广场,人们拉着父母、牵着小孩,在生态园里悠悠行走,感受着新时代、新世纪的文化魅力,脸上洋溢着安居乐业的喜色。
都说北方像一个雄壮的汉子,四季分明的大青山却被呼市的脑包馨村,画出了一个江南的园子。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正是一番"晓月当空照,湖上烟雾笼轻舟"的美景,走进一个村子,宛若走进古诗词里的唯美意境。这里便是故乡的"网红村"。
往西行,站在博物院的楼顶,黑夜里繁星点点,与此起彼伏的霓虹灯交相辉印,如意河的音乐喷泉喷洒出彩光琉璃。厚重的是博物馆里千年的历史,青铜的石刻,汉代的陶制,蒙古头饰的华丽,黄土地的五谷。坚韧的是我们的祖先,他们世代与天斗与地斗与恶劣的环境斗,守着一片草原守着一群牲畜守着一座古城,勤劳的女人,强壮的男人,将他们大气磅礴的气势遗传在了故乡人的骨骼里。
新城的丁香树叶铺满了金色的大地,幢幢高楼林立。旧城的老街上,美味阵阵袭来,老字号的"麦香村"烧卖,北门回族的"大白焙子、羊杂碎","莜面小厨"的羊肉汤刚洒进一把小葱——故乡的味道是经久不散的味道,呼市人的"口福"天天有。
蜿蜒胜歌,故乡大步前行,高架桥与地铁直奔未来的畅通,小村镇的改造仿若走进童话般的庄园,古城遗址的保存,旅游文化产业的兴起——这一座乳都不仅散发着草原浓郁的清香更升腾起城市靓丽的哈达。
无论走的多远,故乡人始终留存着对故乡的牵挂,只神泉的一滴水,只土默特的一粒沙,只蟠龙山的一块石头,只昭君墓的一首曲——都是思念的故乡。
此刻,故乡虽隔着季节的距离,我却清晰瞭望见一个茫茫的草原,一座崛起的城市,一个在蓝天的辉映中,一个在丰收的喜悦里,一前一后,一里一外,在故乡人不歇不绝的奋进高歌中,相伴着走,走过荒漠深谷,走过深秋寒冬。
喜欢本文就在最后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更多朋友看到!
【作者介绍】张俊团,女,70后。呼市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人。现居呼市。热爱生活,喜欢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