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人,李白眼里也有猪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图文无关。配图 @开哥随手拍」

1/

李白有一首送别诗,至今众说纷纭,最终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写给谁,都没有一个定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就是这一首。

有人说这是李白15岁左右,送好朋友范金卿去帝都参加高考时候所写。

以我的分析理解,这种可能性不大,15岁的李白还不具备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举重若轻的笔力。往狭隘一点来说,15岁的李白,活动范围也应该没有那么宽泛。

李白家乡江油,距离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范金卿家乡内江,按现在的直线距离计算也超过200公里,在那个交通不便,基本交通工具靠走的年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川西,这无异于万水千山的距离。

15岁的李白专门从江油去内江,为范金卿送别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郁贤皓先生怀疑这首诗是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李白在金陵所做。

此时的李白阅历笔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实早已具备写出这首天然质朴感情真挚的送别诗的条件。

抛开写作背景地点的悬疑不说,我赞同郁贤皓先生对这首诗创作年代的判断。

2/

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写给范金卿的,不是我感慨的内容。

在猪这个家畜,也能堂而皇之走进李白诗歌这一点上,我们能够找到两首诗,其中一首刚好是李白点名写给这位范金卿的。

君子枉清盼,不知东走迷。

离家来几月,络纬鸣中闺。

桃李君不言,攀花愿成蹊。

那能吐芳信?惠好相招携。

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

时人弃此物,乃与燕珉齐。

摭拭欲赠之,申眉路无梯。

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

徒有献芹心,终流泣玉啼。

只应自索漠,留舌示山妻。

740年,39岁的李白死了老婆,便移家山东,寓居任城,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宁任城区。刚好范金卿在此地任职,李白为他写了两首诗,标题特直接——《赠范金卿二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我不知道别人读这首诗有怎样的感触,我却读出了李白的凄凉与辛酸。

从这首诗的措辞与语气中,我怀疑李白跟范金卿也无非就是个四川老乡的关系,根本谈不上友情,更算不得朋友。

全诗除了奉承范金卿的人品,就是自我宣泄大倒苦水,目的只是想让范金卿看在老乡的情面上,在上司或者朝廷跟前为自己提供一条举荐的路径。

这首诗,李白几乎是以祈求的口吻,严重一点来说,甚至都有些低三下四的成分充斥在字里行间,来跟范金卿表明自己的心意。

想见得李白那时候意图为官实现内心抱负的心情是多么迫切,难免有急病乱投医的嫌疑。

辽东惭白豕,楚客羞山鸡。

此句,李白引猪入诗,且又用山鸡与猪并列相提,来反衬自己身为宝玉、凤凰,却无人相识,无人举荐的尴尬处境。

伯通自伐,以为功高天下。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后汉书·朱浮传》

这就是辽东之豕的典故。

39岁的李白,早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见识自然非同凡响,诗歌中引用这个与猪相关的典故来表白自己的眼界和阅历,自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3/

想起老家人曾经常说的一句俗语:没吃过肥猪肉,也没见过肥猪走。

这是讽刺一个见识短阅历少,没见过大世面的人的专用语。

比如,小明他妈让小明他爹老明把一根木头从屋外拿到屋子里。老明看着这根远比屋门高出很多的木头,竖在怀里抱到门口被门框挡住了,进不去,然后老明把木头横在胸前,抱到门口又被门框挡住了,还是进不去。

此刻,小明他妈就说了:你个傻货爷们儿,没吃过肥猪肉,也没见过肥猪走吗?

撸撸袖子,双手用力,小明她妈提起木头来,将木头一头顺向门内,轻松的就把木头拿到了屋子内。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真正意义上的肥猪真的很少见,吃肥猪肉更是相当奢侈的事情。

为啥那个年代的年味浓厚?

因为在小孩子心里,只有过年这一天才有新衣服穿,才有猪肉吃,才有几角甚至几分的压岁钱,才会听到鞭炮清脆的爆裂声。

幸运的话还可以亲手燃放一两枚“响鞭”——那种袖珍的鞭炮,编结在一起,长长的像一条鞭子——被祖辈们形象的称呼为“响鞭”。

有所期盼,期盼会成真,这是那个年代喜欢过年的唯一理由了吧?

如今,我们没有强烈的期盼,平常的每一天都像过年,甚至远远超越了从前过年时候才有的丰富与丰盛。年,还有什么可期待的呢?

而我们的眼界与阅历,却并没有开阔更多,只不过是换了一种狭隘的体现方式罢了。

比如,同样的东施效颦,现在完全可以在手机上实现。一个P图软件,会把一头肥猪P成一只耀眼的凤凰。

在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的现代,有一种生活确实与猪的生活越来越接近。

说的有点远了。

4/

另外一首引猪入诗的李白诗歌,也是写给一位朋友的,写的很长,选取其中与猪有关的句子:

我离虽则岁物改,如今了然失所在。

别君莫道不尽欢,悬知乐客遥相待。

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曾到秦人家。

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

——《下途归石门旧居》节选

诗中鸡与猪同时出现,只不过应该是以鸡肉与猪肉的形式出现,并且诗人自己也无法断定“桃花源”里面,这些热情好客的人是从哪里搞来的这么丰盛的菜肴。

展开想象,在居所周边桑麻繁盛,想来安居乐业的“桃花源”内也应该鸡犬相闻猪羊成群吧。

此刻的李白早已过知天命之年,命运波折,壮志难酬,好在还有朋友,还有酒,所以这首诗歌中并没有灰暗的色调。

挹君去,长相思,云游雨散从此辞。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诗歌结尾,李白虽然流露出与朋友一别或许再无相见机会的惆怅,也还是为我们留下了绿色和希望。

向暮春风杨柳丝。

春去春又回,柳枝青青随风舞动,我们的相见也会像归来的春天一样吧,也会像春风和青青柳枝一样热情相拥吧。

这就是李白,不论现实如何不尽如人意,他都不绝望,也不会在诗歌中毫无节制的宣泄自己的失意与不平。

所以,他的诗歌才能穿越千年历史烟尘,依然鲜活在此时此刻的春风里。

关于文章配图:

春天开始,在大理,叶子开始占据主场。

花依然艳丽,在低调厚重的绿面前,花朵的红、白、粉……都显得俗气而张扬。红花与绿叶,就如同丫鬟与小姐,就如同奴才与主子,所有的骄矜与炫耀都是因为背景更加显赫。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