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南辞赋馆感受厚重鲜活的文化

登高作赋的佳话已泯灭于时代,寄诗山水,雅聚修禊的盛况如今只能凭吊怀古。辞赋碑刻沦为残垣断壁,骈赋壮丽难遇知音……在这个时代,一群本地的文学创作者们聚在一起,为鲁南辞赋文化的复兴默默耕耘。

3月16日,枣庄市诗词联赋家协会主席张明军(左四)副主席龚安明(右二)李文(右三)秦奋(左二)王功彬(左三)姚一鹏(左一)莅临鲁南辞赋馆参观,并向鲁南辞赋馆捐赠了我市知名书画家卢绪宝手书的张明军诗词长卷。 

鲁南地区是辞赋的“老家”

辞赋,起源于战国时代,后世多将荀子作为这一文体的开山祖师,称其为“赋祖”。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

而巧合的是,鲁南地区正是荀子当年活动的主要区域,至今在十里泉村内还建有纪念荀子的荀卿祠。可以说,鲁南地区是辞赋文化的“老家”,辞赋在鲁南地区的发展和流传,一度颇为兴盛。

2016年,在本地辞赋家、中国辞赋家协会副主席韩邦亭的奔走下,鲁南辞赋馆终告成立。该馆是省内首家综合性辞赋场馆,更重要的是,他为全区乃至全市辞赋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切磋、互通有无的平台。

目前,馆内藏品以辞赋书画、专著、报刊、手稿、信札、篆刻等文艺形式为主,以“赋祖”荀子为文化原点,以鲁南辞赋为文化品牌,进而面前全国进行覆盖、交流。

韩邦亭希望可以以鲁南辞赋馆为起点,积极开展“中国辞赋之乡”的申报工作。

鲁南辞赋馆设在枣庄市市中区齐村中学校内,是山东省内首家综合性辞赋文化展馆,由枣庄市诗词联赋家协会、鲁南辞赋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华辞赋》杂志总编辑、新华社原副总编辑闵凡路先生题写馆名。

辞赋不能只作为文化遗存

“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形态可以长盛不衰,不断尝试接受、开发各种创作形式才能让文学永葆青春,也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正在馆内参观的枣庄市诗词联赋协会主席张明军一语中的。

张明军认为,与众多文学形式一样,辞赋不能仅仅是记录生活的过去与对未来的眺望,更多地应该表现生活的现在与服务当下。文化遗存只是前人生活的记忆,不是文化本身的胜利与复活,更不是一个城市沉淀下来可以开发的能够延续的文化命脉。

区作协主席王功彬也认为,文化要有现实的用世精神与功效。在复古情节浓郁的时下,与其复制“死”文化,不如恢复真实的生活。

这一共识,从鲁南辞赋馆的作品中可见一斑。曾获国家一等奖的《华山赋》,体现杭州特有中医疗养法的《杭疗赋》,以及劝导人们和谐生活的《和赋》……除了辞赋作品特有的华丽辞藻,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很容易让人找到共鸣感和融入感。而这,也正是辞赋文化经久不衰的鲜活和价值所在。

让辞赋文化“活”起来

一个城市的生命力有多么深厚,取决于它光辉灿烂的文化积淀,而这些文化需要有心人进行长时间的整理与创作。

以韩邦亭为代表的鲁南辞赋一班人,在创作的辞赋除保持传统律赋的体例外,还吸收了宋词与元曲的元素,并有开拓创新。行文短巧精悍,正文一般都控制在两百字之内。

而辞赋更大的魅力在于韵律若行云流水,使辞赋赋予了音乐的翅膀,略加修曲就可以吟唱,既能满足目前这些人文地标的文化升级与换代,又能给久远的历史留下文化的记忆,不致湮灭,进而充实、丰富当地的文化层次与内涵。

 馆内藏品以赐福书画、专著、报刊、手稿、信札、篆刻等文艺形式为主。现已收藏有文化学者霍松林、龚克昌、文怀沙、常江、谷向阳、黄彦、王志清、韩荣华等人的手迹;书画家释月照、陈凤桐、谭杰、方志恩、刘玉鼎、刘志勇、卢绪宝、陈萧仰等人的墨宝。

“写作,不停地写作是一个作家成功的捷径。”在普世浮躁的社会环境里,如果娱乐成为时代休闲的主题,那么低俗文化就会唱起独角戏,在浅薄的群体中泛滥成灾。呼吁深层次、有力度、经嚼耐嚼的文化回归——辞赋文化的回归,尤其是本土辞赋文化的回归,任重道远。“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日拱一卒,最终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文化厚重起来,让文化鲜活起来。”这是韩邦亭的志向,也是众多辞赋家的共同心声。

文:钱进         微游枣庄编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