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婴概念,也不过是卢梭嚼过的馍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我看到的不是恐怖,而是绝望。图片来源:网络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多阅读和多用文字记录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随时遇见与你心有戚戚焉的观点。实际上,应该说,通过阅读和写作,你的某一个想法或观念终于有了深度,至少可以说明你真正领会了先哲们对人生某一点的评说。就比如法国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这段经典妙语。
至少240年前,卢梭这样期望儿童的成长——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并预言如果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说得多么尖刻、贴切并且富含诗意。此刻,你会想到时下的热词“巨婴”,是不是就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是的,这并不是新鲜的、原创的概念。应了我刚才的陈述,我们自以为思想卓绝,富有创新,其实,我们一直在咀嚼前人早已嚼过的馍。当然,把前人嚼过的馍,重新收拾一下,添加一些可有可无但看上去五颜六色的辅料,做成光鲜的“新”馍,自然还是有更多人嚼的津津有味的。即便更多时候,这些人再也嚼不出馍的味道,而只是那些辅料的味道。
其实,卢梭也并不高明。
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
这句话包含的成语典故出自吕本中《紫微杂说》,“揠苗助长”的含义表达了跟卢梭理念一样的观点。只不过这个理念的出现是在至少870年前的中国古代宋朝,比卢梭老师早了至少630年。
不过,吕老师同样不是原创。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这才是“揠苗助长” 寓言故事的原版,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作为“四书”之一,《孟子》成书于中国古代大约公元前250—150年间的战国中期,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创作。
算算看,距今的时间有多长?差不多2170年。这个时间,比中国古代宋代吕老师归纳提炼出“揠苗助长”早了至少1300年,比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卢梭老师预言“老态龙钟的儿童”,至少早了1930年。
奇怪的是,卢老师的名气仿佛远远超越孟老师和吕老师,更奇怪的是,“巨婴”一词的热度似乎又有了超越卢老师的迹象。这说明,“揠苗助长”这个与“儿童教育”紧密关联的“肉夹馍”,确实劲道、够味,值得一嚼再嚼,你嚼完他嚼,他嚼完她再嚼,甚至大可以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嚼。虽然并没有嚼出什么新意,但却嚼的每一个人腮帮子肿胀,任凭每日三次每次三大碗高浓鸡汤内服外敷,仍然很难消肿。
因为药不对症。
一棵禾苗自有它的生长规律,单纯依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去为它人为的“拔高”助长,结果必然“槁矣”。一个儿童,自然也是有他的生长规律,强行灌输,揠苗助长,结果往往背道而驰。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遗憾的是,我们先人在那么久远的年代为我们提供的这么精髓的教育理念,却被无声无息的漠视。尤其可笑的是,为了迎合家长“揠苗助长”的急功近利心理,市场上竟然出现了各种各样南辕北辙、挂羊头卖狗肉的教育“秘方”,无不以诱骗、欺诈和鸡汤为引子,灌得多少家长五迷三道,损失了钱财,最后耽误甚至害了孩子。
不信?你对照看看你自己,然后看看身边的人,有多少人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孩子造就为“老态龙钟的儿童”?!
蛇足:
互相取暖的方式也许有成千上万种,而我最喜欢用读书的方式,所有的取暖方式只能温暖彼此的皮肤和感觉,唯有读书能温暖到彼此心里,甚至一不小心就温暖到彼此的生命之中了。我相信,因为阅读,这个世界温暖会越来越多,这个世界的人会越来越好。也因此,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值得每一个人来走上一遭。
这是我去年今日的感慨,而毕淑敏则用另外的方式,告诉你阅读的力量:
怎样度过人生的低潮期?安静的等待;好好睡觉;锻炼身体,无论何时好的体魄都用得着;和知心的朋友谈天,基本上不发牢骚,主要是回忆快乐的时光;多读书,看一些传记,增长知识,顺带还可瞧瞧别人倒霉的时候是怎么挺过去的;趁机做家务,把平时忙碌顾不上的活儿都干完。
好好读书,也许是有效控制“巨婴”长成的偏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