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二:从质疑和追问中找选题
你要研究什么?找选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找到好选题便有可能做一个好研究,但这也是许多研究者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我经常遇到一些同学无奈的跟我说,老师,您给我一个选题吧!我实在想不出来。我认为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从小学延伸到大学,它摧毁了作为研究者所需要的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追问的科学探索精神。不少同学习惯人云亦云,论文写作拾人牙慧,这样的“论文”写得再多也没用,只是制造学术垃圾而已。
我的研究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那时候我还在业界。我第一次参加的学术会议是广东省广播电视学术年会,当时电视新闻正面临改革与创新,“主持人”这个称谓刚出现并引起研究热,会上有学者提出所谓“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纯属子虚乌有!呼吁重新审视这个舶来品的定义,认为这个词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主播”或“新闻报道员”,一时间电视界为之哗然,新的一轮争论又开始了。作为来自新闻一线记者的我却在想:这个问题很重要吗?新闻改革当务之急在什么地方?研究什么问题最为迫切?于是我再想,新闻节目到底该谁唱主角?难道不是来自一线的记者吗?但是,我们对记者尤其是电视新闻记者认识足够吗?通过查找资料,我发现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我们对电视新闻记者的认知都非常不够,于是我决定撰写一篇论文《中国电视呼唤名记者——兼论电视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没想到这篇论文还被评为全国优秀电视论文征文比赛一等奖。现在回想起来,并不是我的论文写得有多好,那时还不太懂学术论文规范,全文没有一个注释。但我的论文立足现实,研究电视新闻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今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进而提出如何培养名记者,论文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2004年,我由业界转到学界,调入暨南大学任教,到了高校后我做的第一个课题是研究电视评论节目。当时,央视《焦点访谈》被公认为电视新闻评论的代表。但我却对此存疑,我在电视台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做过大量此类节目,但我们都把这类节目叫做新闻专题。于是,我不但质疑,而且发出追问《〈焦点访谈〉是电视评论节目吗?》,我梳理了新闻评论与新闻专题的区分。尔后,我对电视新闻评论进行深入的持续的研究,进而写出论文《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划分》《中国电视呼唤新闻评论》等一系列论文,提出新闻评论不是一种节目形态,中国电视进入了评论时代等新观点,在业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或许有人说,谭老师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当面能看出问题提出看法,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还需要对理论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论素养不是靠背书应试能得到的。我们不仅敢于质疑,还要不断追问,刨根问底直达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的核心。
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实施广播影视“走出去工程”,此后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纷纷加强外宣,争相在海外落地,但我却发现了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频道是在海外落地了,但节目入户并不多,入户后观众打开的更少。“走出去”并没有“走进入”,为此我撰写了论文《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策略创新》。为了更深入的研究内陆电视在境外的落地情况,我和我的香港籍研究生还做了一个实证研究《内陆电视在香港传播初探——以落地香港的内陆电视频道》。该文被收入人大复印资料,恐怕是我国对外传播较早的一篇实证研究,就此我也进入对外传播的研究领域。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迅速掀起了传媒经济研究的热潮。《现代传播》2006年第1期刊载了周鸿铎教授的文章《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科——我的传媒经济理论形成过程》。周鸿铎教授是中国传媒大学的资深教授,也我国最早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之一,但我对他的这一判断却不敢苟同。面对权威我并没有退缩,我想我也有自己的优势,我有周教授所没有的经济学背景。为此,我与支庭荣、吴文虎合写了一文《传媒经济不是经济学的弃儿——与周鸿铎教授商榷》(《现代传播》2006年第5期),“不破不立”,这是“破”的,还有“立”的,我独立写作了《试论我国传媒经济的研究》(《暨南学报》2007年第1期),先是用范式理论剖析周教授的立论不当,接着提出了传媒经济学应有的研究范式。此后,我开启了传媒经济学研究并相继写出了一系列论文,如《传媒经济的本质是意义经济》《新媒体经济是一种关系经济》等,成为有一定影响的传媒经济研究者。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出几点体会:一是对任何观点和理论都可以抱有怀疑的态度,对于学者来说,敢于质疑善于追问的批判意识很重要,当然不能毫无理由的乱批一通,还是要建立在科学态度和理论基础上;二是不迷信权威,学术面前,人人平等,我总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可以跟我争论;三是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口号和业绩,要善于辨别假象,敢于揭示真相,求真务实是学术研究最需要具备的品格。四、司空见惯、人云亦云中往往蕴藏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真理的发现从来都在少数人哪里。此外,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交流多讨论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但遗憾的是现在有质量有成效的学术活动不多,不过在互联网时代,你还可以在网上搭建或加入可以讨论问题的学术群,比如我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群”。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