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为何被誉为中国玉文化的第三个高峰
清代,是中华文明史中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我们所讲的玉器文化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
这个朝代带给后人太多的感情,也成为影视剧最大的创作来源,这一段历史在史学家和作家的口中有时是相对和矛盾的,从历史的记载中,这一段时期带给我们有不同的感受,也许会有自豪,也会有悲愤,有繁华喧嚣,也有屈辱记忆....
一段经历,好似花一般, 花开花谢,有美丽,也有枯萎,最终化作一缕轻烟融入历史的泥土中。
历史有时就是如此的搞笑,也是如此的真实,为了一个女子陈圆圆,吴三桂竟然引清兵进了山海关。后人有诗曰:“痛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从此,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履历,满清就在中国建立了最后一个“满清王朝”。
清王朝统治中国共二百六十八年,也是没有渡过三百年这个神奇的坎,顺治是入关后的第一个清朝皇帝。
接著是康熙、雍正、乾隆,一个接一个传承下来。
传到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最后让孙中山先生以革命的力量,推翻了腐敗的帝制王朝。
民国建立之后,对中国的玉雕文化交了白卷,回首前尘,我们只得去研究清朝遗留下的玉器瑰宝。
清代玉雕,是中国玉器文化的最后一个高峰 ,清代玉器的发展盛极一时,在作工技艺上极尽繁缛细密之能事,在工艺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精美。
但在这种美丽的背后也隐藏着一种危机, 清代玉器虽然精美,但却缺少内涵,它只是注重雕琢技法的巧妙完美,对于玉器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缺少追求。
盛极必衰,这是清代的历史,也是玉器的历史。
公元1644年,清军由山海关入主中原,定鼎初期,为巩固政权,推行了落后的跑马圈地和民族歧视政策,严重的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使繁重的社会民生更加混乱。
但是随着地位的稳固和对汉文化了解的程度加深,在康熙即位后不久由于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促成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增长,酝酿着康熙盛世的形成和发展。
经过雍正的重心转移和修正,清代玉器迎来空前繁荣的时代,前提物质条件是由于乾隆二十至二十四年,清乾隆在西域用兵,打通了和田玉内运的通路,西北额鲁特蒙古、新疆回部问题的解决,打通了和田玉石进入中原的渠道,使和田玉大量运进内陆,促进了玉器工艺的迅速发展。
从记载中查询,清朝时期在民间,最获取暴利的两大行业都是“走私”,一个是“盐”,另一个是“玉”。尽管查禁森严,可是制止不了玉石走私,清代的官吏也有因贪污和走私的记载被记入史册。
即使如此,每年依然有大量的走私玉石出现在北京、苏州、上海、广州等市场。
按照地方政权年例供奉的记载,玉分春秋两季,按时纳入清宫。
长期积累,清宫的玉材储存逐渐增加,在内廷收储以及流通于社会上的大量玉石材料,培育了清代玉坛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处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清代早期的玉器制作工艺,在明代玉匠琢玉工艺基础上也在缓慢地传承着。
当满族君临中原的时代,玉器的使用和服务的对象除了汉族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之外,最重要还是满族皇室、王公贵戚和八旗上层人物以及各少数民族的政教领袖和贵族等等。
他们是清代玉器空前繁荣的一个崭新的重要社会基础。
这个时期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制造的广泛普及,使玉器的制造和加工出现了中国古代玉器史上最为繁盛的时代,也被后人誉为中国玉文化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对比明代的玉器制造,清三代玉器的使用量非常巨大,除了一部分是宫廷的特定仿古玉外,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存在于民间玉作坊制作的玉器。
清代时期制造的玉器,我们习惯按照其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将清代的玉器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清代刚开始时期,也就是康熙、雍正时期。
这个时期的玉器制造主要存在于民间,是明代玉器制造的延续和继承,同时也是民间玉器制造的一种技艺的延续,而这个时期,由清宫廷大规模的玉器生产尚未出现。
因此,区别这一时期玉器的主要特征是:龙、螭、人物和云朵等纹饰,这个时期的风格典型,纹饰起凸还有明代的制作遗风,浮雕较浅且圆润,不露锋芒,表面抛光极富有特色。
第二阶段是乾隆至嘉庆初年。
玉器真正的高峰时期是在乾隆时期,这个是在经历了康雍沉淀的基础上,国力到了极其富裕的阶段,再加上乾隆对玉器的痴迷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状态下,相当于举国之力,大力推进玉雕的发展和收藏,在他一人的倾力推动下,清代中期的玉器制造进入了清代玉器的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制玉行业,将中国古代玉器的生产推向了顶峰。
这个时期的玉器制作题材之广泛、数量之巨大、以及工艺之高超都是前所未有的,前两天的福禄寿玉雕就是代表着这一个时期的玉雕标志作品。
第三阶段就是清代晚期时期
严格意义上说,这个时期是玉器开始走下坡路的阶段,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特别是强大的玉器制造的市场需求和普及民间的加工作坊,都需要以此为生的市场推动,虽然嘉庆帝对玉雕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和爱好,但是这一时期的玉器生产还在部分延续,主体可分为宫廷玉器和民间玉器两部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