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博主如何成为网红大伽

说起科学传播,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往往不那么有趣,是一种比较小众的传播。然而,在B站却有这么一位up主却长袖善舞,玩得风生水起。视频的创作者——自媒体频道“@毕导THU”原名毕啸天,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一位博士生,身为B站UP主、微博认证VLOG博主和公众号运营的他在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里自称为“一个热爱用科学探索生活的理工男,希望在有趣的讲故事过程中带你进行一场思维之旅”。截至2020年5月25日,毕导已经在B站上发布了86个视频,累计播放量逾4000万,粉丝数突破200万,其微博也有182万粉丝,人称科普界的李子染。那么,毕导使的是什么招数呀?

招数一:有趣是最好的老师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世界的生产生活秩序。由于疫情在我国大规模爆发出现在临近春节的1月,广大高校学子彼时已基本结束了冬季学期的学习任务,处在已返家或是人在旅途的阶段,因此相当多数的学生党最大的疑问便是寒假结束后能否按期返校开学。1月29日,一条关于“简单算算你宅在家能为抗击肺炎疫情做出多大贡献”的短视频走红社交网络,视频中的青年眼神坚毅地向用户分享了他所学的流行病学模型,告知公众疫情期间宅家和出门戴口罩的重要性。鉴于视频主题极具社会价值,知识和观点的科普也通俗易懂,除了涨粉之外,他在疫情期间发布的短视频也得到了包括官方媒体共青团中央、大河健康报,网络媒体腾讯新闻、网易新闻和知书少年等多位网络大V的转发。
早在2014年一则关于“PX词条保卫战”的新闻中,毕啸天便是参与其中的几名清华学生之一,接受央视《焦点访谈》栏目的采访中他就直言“作为清华化工人,科普、打击伪科学和不科学,我义不容辞”。而在专业学习之外,在2015年清华大学跨年晚会上的主持和脱口秀也让毕啸天发现了自己“段子手”的潜质。2020年5月23日,毕导作为“中科院物理所X bilibili第17届公众科学日”的特邀嘉宾参与了活动直播,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做短视频科学传播的点滴:2016年直博的毕啸天被朋友以“你平时说话写东西都那么有趣,为什么不做个公众号呢”为由开始了自媒体创作,第一篇达到三百万阅读的走红推送来源于某日走在北京街头的他,因毛衣漏风而瑟瑟发抖,便思考化工专业课上所学的流体传送过程中包裹材料导热系数不同的传热问题,由此他生发出了一个“秋衣外穿,毛衣内穿”的古怪想法。这一推送中的计算和理论虽然后来被他本人证实存在很多的外部因素没有纳入考虑,但开启了毕导这一自媒体“把在科学中学到的理论应用在生活中,并向用户讲述一个好玩的故事”的创作方向。
招数二:从日常生活中找料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科学传播不缺少生动有趣的内容,只缺少发现和表达它的人。观看他的短视频作品,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人们对于名校生和理工男呆板寡言的标签印象。在最初运营公众号一年半内,毕啸天构思了许多后来短视频选题的雏形,并付诸实验,生产出了多条笑料十足的动图文推送作品。2018年,短视频博主大量出现,自认为较懂科学和写梗的毕啸天也开始做起了自己的短视频频道。在尝试遍了产品评测、土味手工实验、VLOG等多种形式之后,他认为以上这些短视频形式并不能够展现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便开始重新调整视频的功能定位和视听呈现。2019年10月,他与团队推出了全新的一系列拥有统一话术、叙事逻辑和剪辑风格的科普短视频,这些短视频无疑都是以生活中大众习以为常的场景作为引子,通过解读背后的科学知识,带领用户了解此科学知识还能举一反三应用于哪些生活领域,均收获了百万播放量的好评。
但应该指出的是有些生活科技剑走偏锋也会误导公众,甚至造成不良影响。短视频创作者短视频创作者“办公室小野”(本名周晓慧),她因2017年发布的《饮水机煮火锅》等办公室花样美食作系列脑洞视频而受人关注。有两个女生因模仿其用易拉罐做爆米花而酿成事故,“办公室小野”也因此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并停更整改。这也告诫人们科技类短视频也要建立在专业基础上,决不能为博取眼球哗众取宠,同时也说明科学传播需要规范、科技类短视频需要加强审核。
招数三:“好奇+探索”的传播理念
毕啸天总结这次改变来源于自己“好奇+探索”的传播理念,一直以来困扰科学传播工作者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将实验室里和课堂上高精尖的科学理论以普罗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实现传播下沉。价值共创时代短视频的出现正是赋予了科学传播一种新的可能,“以短视频为形式的科学传播,降低了科学传播的门槛,突破了科学传播的严肃印象,使得每个人都能参与到科学传播的全过程之中,助力了科学传播的大众化,推动了公众参与科学范式的发展”[i]。身为清华大学化工系的博士生,多年研习理工专业自然让意图成为短视频创作者的毕导在科学传播上拥有足够知识储备的先决条件,而名校背景也赋予了他所传播的内容一定的公信力。而毕啸天本人认为相较于传统由教授或机构人士承担的科学传播,自己的短视频中知识的连接比知识本身能够带给观众的启发更重要,他的目标是通过让用户在快乐的观看中引起好奇心。而承担起这样目标的,包括幽默的话语策略、适量的动画模型、适度的留白思考空间等在内的一系列建构个人风格的核心视听要素,并统归于场景化、故事化叙事的框架之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向用户传递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形象,以及对生活抱有好奇和热爱的科学态度,才是@毕导THU作为科学传播短视频的青年KOL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招数四:用短视频讲好故事
“短视频平台上的科学传播呈现出一种人格化叙述的风格,视频中的知识讲述者成为了科学传播的载体,乃至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他们讲述知识的风格特色转化为区分度和记忆点,往往更能吸引用户的持续关注”[ii]。作为奠定毕导短视频风格核心要素的话语语态层面,除去紧扣社会热议的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高密度段子之外,毕导还别出心裁的将每期视频中的科学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不同知识素养的观众都能容易理解的普通常识类,他会做详细讲解;串联起整个视频主题的核心线索,涉及大学科学专业才会学到的学科知识,他会看似玩笑般地加注一个“小学二年级学过”的前缀,既制造了用户观看时哑然一笑的幽默效果,也方便养成观看习惯的核心用户对本期重点理论的分辨;而视频中的其他知识,毕导还会与弹幕形成互动提问,这一部分是毕导认为的冷门技术要点,既可以与之前的视频形成联结,也可以进一步增强短视频的互动性。此外,毕导在视频中常会提到的“非常的amazing,这些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等口头禅,看似是玩梗,实则是用戏谑的语气消解了科普短视频较高的点击门槛和用户观看过程中的畏难心理。综上所有视听元素的运用和精心设置的要素呈现,都集中服务于毕导团队要讲科学故事而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叙事策略。
展望:科学传播的春天来了?
新时代新形势下的科学传播是实现我国《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提及的科技创新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创新科普传播形式,顺应信息社会科学传播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等发展趋势,综合运用音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普从可读到可视、从静态到动态的融合转变”[iii]也是中国科协提出的中国科学传播科普传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见。短视频的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的特性极佳地迎合了这一发展趋势,“社交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科学传播带来了科普资源的丰富和传播力的增强”[iv],业已成熟的短视频行业市场和用户已经逐步养成的短视频使用习惯也为该样态的科学传播提供了极大的用户基数和良好的传播生态。
多年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始时也做过一些科学传播,但最终因收视不佳转为人文历史的故事会。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不少醉心黑科技的博主,但也出现像“办公室小野”那样的科学误导。大量涌现而良莠不齐的科学传播短视频作品市场上,毕导的自媒体频道没有因追逐流量而陷入同质化、低俗化和传播伪科学的利益陷阱中,而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秉持科学工作者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去发掘生活背后的奥秘,结合时代青年敏锐的眼光把握住了短视频的传播风口,带领自己的团队持续产出叫好又叫座的高质量科学短视频精品。新冠疫情掀起了科学传播的热潮,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也是优秀的科学传播工作者。南开大学新的成立新闻传播学院把学科发展方向定位为科学传播。这些可喜的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听到科学传播春天的脚步声,但它的真正到来还需要更多的毕导。

主要参考资料:

毕导:小科普背后的大想法

注释:

[i] 郭珂静:《价值共创视角下短视频平台科学传播机制探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J].《东南传播》.2020(02)

[ii] 郭珂静:《价值共创视角下短视频平台科学传播机制探析——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J].《东南传播》.2020(02)

[iii] 曾静平 卫玎:《5G赋能短视频在中国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内容重构与价值体现》[J].《未来传播》.2019(06)

[iv] 胡俊平 钟琦:《新冠肺炎疫情期口罩主题短视频的科学传播特点及启示》[J].《科普研究》.2020(02)

本文作者:广西艺术学院影传学院研究生徐萌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