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宫红场那一片红【林雁冰 | 文学看台1843】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海丰文学作品选》征稿启事

钟敬文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教育家

地摊经济繁荣新景象又在海丰新呈现

“双面名医”与“地下澳督”两兄弟都是海丰人

你知道曾担任香港市委书记的海丰人吗

................................................................................

................................................................................

红宫红场那一片红

○林雁冰

八月份的海丰,阳光明媚,骄阳一早从东边跳出来,万缕霞光四溢,撒在海陆丰这块红色的热土上。

我们对红色有深厚的感情,红,根植在中国人的心中,源远流长。从海城的红色文化街走来,无不被红这种颜色所震撼。红黄相间的街道,红色气息扑面而来,不知不觉中把我带回了那个激情澎湃的岁月。

每次走到红宫的门口,我都会停下脚步来凝望嵌在大门右上角的那一石碑,这块石碑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丰红宫红场旧址的见证。

据海丰县志记载,红宫原是海丰明代的学宫,现在保留的主体建筑有棂星门、拱桥泮池、大成门、大成殿、两厢配殿和五代祠。1927年11月18日到21日在海丰红宫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宣布苏维埃政府的成立,在红宫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大会通过了《没收土地案》等八项决议案,其中《没收土地案》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土地法规,苏维埃政府把土地重新分配,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开会的时候将会场连同四周都被刷成红色,会场内的柱子用红布包裹,学宫因此改名为红宫,红宫由此而来。此时,我站在大成殿殿前,看着大成殿室内墙上悬挂的马列像,还有那一排排摆放整齐的矮凳,在这里,红色的墙壁,红色的柱子,红色的屋脊,这里依然弥漫着当年红红的气氛。

在红宫的右侧是平民医院旧址,两层土木结构,这里原是清代的育婴堂。在1925年东征胜利后改为海丰县平民医院,农会会员前来就诊凭会员证免收诊金,药费半价,对于经济情况特别困难的会员可以全免。在平民医院旧址的楼前有一面浮雕墙,细细看着这些浮雕,儿科、西医科、妇科……好象还能看到当时在这里忙碌的情景,当时的人们就是在这里看到了曙光,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平民医院旧址前方的鸡蛋花长满了绿叶,这两棵鸡蛋花树每到冬天里就会褪去了一身的树叶和花朵,爬满褶皱的枝干从四周生长开来。春天它的铜枝铁干上新长的新嫩,让人有枯木逢春的错觉。夏季的鸡蛋花树的枝头长得满满的绿叶,一两朵白中带黄的鸡蛋花点缀在枝丫的上端,像是有人专门画上去的。

在鸡蛋花树的傍边是一棵在这里生长了140多年的龙眼树,作为岭南特有的水果,南方八月的龙眼已经过季了,不过树上有稀疏的小龙眼悬挂在那儿。树下常年摆放着石桌和石凳,每当在忙完工作后,我最喜欢来这里小坐一会。作为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夏天还是冬天,我如期地在这里讲述彭湃等革命先烈的事迹。有时在想自己是不是跟彭湃等革命先烈有些相近的地方,在海丰红宫红场旧址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撒下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时常觉得自己这份工作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在纪念馆,最让我动情的是伫立在红场左边的一面纪念墙,海陆丰革命烈士英名录,一共是4883名烈士的名字。这是在战争时期牺牲在海陆丰大地的英烈,其实还有更多的没有名字的无名英雄。每次我经过,都要在这里静静地来看看它们,看看墙上的每一个名字。正是有了这一群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先烈,是他们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才有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

红场紧邻着红宫,从红台前有一片绿色的草地延伸到彭湃的铜像。这片绿色作为中轴线和背景,前方的彭湃铜像映衬在草地上,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彭湃铜像伫立在红场的中心,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铜像身着西装,神情坚定自若地站立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海陆丰人民不会忘记他,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远镌刻在这块红土地的山川水土。

1927年在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为了庆祝苏维埃政权的成立,革命者将清末倒塌后的“东仓埔”改建为红场,彭湃亲自设计了大门并题写“红场”二字,1927年12月1日彭湃站在台上宣布苏维埃政府成立了,这激动人心的消息一浪传一浪,传遍了整个海陆丰,传遍了整个大江南北,红宫红场因此闻名于世。

走在铜像左侧的小道上,前方是市民运动广场。广场上有些树木是苏维埃时期保留下来的,这些树在生长着,它们每一片叶子都极力向上生长,极力在吸取每一缕撒下来的阳光。树上的小鸟时不时传来一两声清脆的歌声,我想起来有一词句刚好合适现在的场景,“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树下的老人在踩着健身器材上的单车,广场上的女人穿着漂亮的花裙子,追着跑在前头的小孩。听着孩子的笑声,老人的歌声,每个人脸上露出了如花的笑靥。我在想这不就是彭湃等先烈们所追求的世界吗!

可能你会读:
《人民文学》采风团汕尾行集结号
................................................................................
老鼠授徒课件【颜聂耳 | 文学看台1841】
品清湖,勾起那些的故事【郑万里 | 文学看台1840】
与沙舌相吻【罗彩丹 | 文学看台1839】
幸运的汕头小公园【杨怀平吴文輝 | 文学看台1838】
骑楼从粤东到粤西遍地开花【王散木 | 文学看台1637】
小岛为“广东省旅游名村”【罗惠香 | 文学看台1636】
杨其珊手撕淫贼草上飞【杨瑞生 | 文学看台1835】
红海湾观浪,兼致陌生人【杨万英 | 文学看台1834】
一轮明月品今昔【龙晓初 | 文学看台1833】
与友情同行,与美景相伴【吴海 | 文学看台1832】
谁说诗人是孤独的【徐志南 | 文学看台183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