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散文】刁觉民 ‖ 半山香榭半山井
春到五凤,繁花似锦,风景如画。走进古镇,老街、古树、廓桥相得益彰,错落有致。然而,对于五凤人来说,最让他们自豪和怀念的,不是这里美食美景和悠闲雅致的生活,而是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那些散落于大街小巷中的古井:传说的龙凤井,传奇的齐沿井(奇缘井),神秘的仙泉井,古老的绞子井。这些井,不仅是五凤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古镇历史变迁的见证。这些井,与古镇情景交融,意趣盎然。
仙泉井(唐玉才 摄)
龙井
在众多古井中,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凤池边的半山井。这井,五凤先民称之为“仙人泉”“老人泉”,现在俗称 “半山井”。
半山井
漫步凤池,垂柳依依,怪石嶙峋,茅屋轩榭,花重似锦。花柳下一眼木栏高台的绞子井格外显眼。站在井台边,抚摸护栏,灰烬的余温留下遥远的听闻和动人的故事。
绞子井 龙井
两百多年前,一群江西的老表荜路蓝缕而来,选择在这风景秀丽的沱江边繁衍而居,但因地处山区和地质特殊,山涧缺水。生活于此稍遇天时不济,饮水就成大问题,如遇旱灾颗粒无收。每当这种情况,乡亲们就不得不下山走两、三里的山道,到黄水河里去取水。于是,这里老乡每家每户就在河边“掘沙成坑,沉箩为井”,用箩筐隔离水面杂质,再从箩兜中取水担回家。这样的水被当地人称为“箩兜水”。民谣中“吃的箩兜水,爬的石梯梯”,就是当时五凤先民饮水困难和生活方式的写照。而到洪水季节,这里连“箩兜水”都无法饮用。
这样的情况一直困扰着这一方民众,并成为当地小伙子们找对象的障碍。当时,这里有一户周姓人家,家中有三个儿子,个个忠厚老实,只因当地缺水导致家境困难,老大老二几次相亲未果,加之这里的交通闭塞和山路崎岖等自然条件而错过婚期。老三生性聪明,乐于助人,同样遭遇了哥哥们厄运,媒婆多次提亲,姑娘都以各种理由拒绝。老三心里明白姑娘婉拒的原因,便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一现状,帮助乡亲们解决缺水路难的问题。在他的带动下,村里王姓、杨姓、张姓的一群年青人,跟随他四处寻找水源。一时间撮箕地、岩沟下、山扭头有了他们的身影,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一月两月半年又过去了,他们一丁点水源都没看见。同伴们都垂头丧气,打起了退堂鼓,老三却坚守自己的承诺,毫不气馁。一天,老三早早地出门了,在烈日下四处寻找水源,转悠了大半天,仍然一无所得,连他自己都有点灰心了,就靠在一颗大树下歇息。忽然,一长须慈祥老者出现在眼前,口中反复念道:“山嘴对山嘴,嘴下有好水”,只见老者,指指天,跺跺地:“天降甘露,地出醴泉”。老三正纳闷间,老人转瞬已不见踪影,老三大叫一声:“有水了!”喊声却将自己惊醒,发现原来在梦中。回忆梦境,老三疑惑不解,便将梦中情形告诉乡亲。村中长者听后说,这应是“仙人指路吧。”一语点醒梦中人,老三立即带领乡亲们按梦境所指搜索。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同伴们的协助下,真还在山嘴下找到了水源。来不及休息,老三号召大家一起动手,你一锄他一锹,不一会儿发现地下有水渗出。大家兴奋不已,信心倍增,挥锹的、运土的、搬石的忙得不亦乐乎。突然,一小股泉水从深处涌出,水越涌越大,最后喷出地面两三米。大家看到清澈的泉水,高兴不已,纷纷畅饮泉水。
山中有甘泉的消息不胫而走。按照打井的方法,老三带领同伴起早摸黑、轮班上阵,很快一眼水井基本成型。他又请上石匠师傅将井壁用石料呈方形依次而砌,将井台加高两三米以增加井水的高度以防泉水溢出,井栏用木材做成支架,搭上简易木桥方便乡亲们取水。几年后老三又带领年青人将村中的路疏通,方便出行。乡亲们纷纷传颂老三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勤劳智慧的品质。消息传到山外,姑娘们纷纷托媒提亲,成全了老三一段美满的姻缘。随着生活的改变,两位哥哥在弟弟的带动下,勤劳有加,生活也有了信心,家境慢慢好起来,兄弟俩也找到了一份迟来的爱,顺利地娶上了媳妇。
“此间风景如江右,大好河山是蜀中”(江西馆对联)。随着沱江航运的兴起,五凤码头的繁荣,五凤逐渐变成“移民的一方乐土”,“异乡人”前赴后继来到五凤,置地经商,修房造屋。有的建宗祠,有的兴庙宇,有的修会馆。来自江西的老表也在这半山腰修起了“江西会馆”,他们将自己的乡愁寄情于这方山水,“溪上高楼祥光腾五凤,吴西故国报赛聚同人”(馆内对联)。1920年美国新教美以美会的刘姓牧师来到五凤,将江西会馆租借为基督教的活动场所—— “福音堂”,传播“洋教”。民国时期当地的乡绅又利用江西会馆创办“五凤女子学校”,以此培育当地大户人家的女眷,每当散学后,一群女生鱼贯而出。故此,在这里流传着“江西馆美女如云”的民谣。她们毕业后送往简阳女中或成都女中读书,上世纪三十年代与哲学家贺麟同时代走
出五凤的才女陈瑞梅(毕业于华大)就读于此校。
“一汪碧水嵌山间,古木怪石满塘沿。茅屋轩榭映清波,教堂尖塔伴绿岸。白鹭点点划空翔,红鲤群群浅底欢。踏歌花径栈桥上,诗情画意若涌泉。”(李德富诗)已记忆犹存,新韵盈耳。昔日的半山坡而今的凤池边,一位老人正在茅屋边凭栏吟唱。
凤池
刁觉民,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金堂文史委特邀研究员,金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定领导小组成员,《天府边城·五凤溪》报执行主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