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要全面地理解古典拳论

吴文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的提出是针对打手(推手)而言的,其本意是对方进攻我左边,我的左边就是虚的,不和对方顶抗,引化对方;对方向我的右边进攻,我的右边就是虚的,虚而走化。后来,李亦畲对此进一步解释:“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意思是对方进攻我的左边,我左边虚化的同时,右边反攻对方;对方进攻我的右边,我右边引化,同时左边进攻对方。

近代一些太极拳家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对这句话进行了不同的阐释。比如有人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是指自己练拳时,左手重,对应的左脚就要虚;右手重,对应的右脚就要虚。这样,手和脚就能够对称平衡。不能出现左边都重,或者右边都重的现象。这些解释,我认为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太极拳爱好者可以参考。但是,对这两句话最早的解释,应该是李亦畲的论述。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只是说了左边来,左边引化;右边来,右边引化,没有说“左引右进,右引左进”。李亦畲对王宗岳的拳论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不仅有引化,还有进攻。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就比较全面了。其实,王宗岳拳论之中是含有反攻的意思的,只是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比如“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这里就有柔化后反攻的意思。李亦畲把王宗岳拳论解释得更加明确了,把王宗岳没有说的话都说了出来。
虽然这句话是对推手(打手)而言的,但是,也可以指导我们练习套路。走架即打手,打手即走架。无论是打手和走架,都要分清虚实。“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这句话也是一个分清虚实的问题。练习太极拳,一定要把虚实开合做好。以前,我们谈过有关虚实开合的问题,这里我再进一步讲讲。
首先,练习太极拳要从身体重心的变化上来掌握虚实开合。比如,身体重心在左腿上,左腿就是实,右腿就是虚,最明显的就是弓步动作。当然,也有人以发劲来划分虚实,比如左弓步向前发力,重心虽然偏于左腿,但是由于右腿向前蹬,所以,右腿就是实的,左腿就是虚的。但是,一般来讲,还是以重心的位置来划分虚实,重心在右边,右边为实,左边为虚;反之,重心在左,则左为实,右为虚。这是从大的方面来划分虚实。
其次,从意念上来分虚实。以手上的动作而言,注意力在哪个手,哪个手就为实,另外一只手为虚。太极拳有上手和下手、主手和次手之分,注意力不可能平均放在两只手上,所以,两只手就有了虚实的变化。比如武式太极拳“懒扎衣”,好像两只手都向前伸,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主要手,还是分虚实的。练拳时,注意左手,左手就是实手,注意右手,右手就是实手。这是以注意力来区分虚实。
第三,除了分清虚实外,还要知道虚实是在变化的。比如“左右起脚”这个动作,起左腿时,右腿支撑地面应该为实,左腿提起为虚,可是左腿踢出,打击对方,应该为实不能为虚。这里就有一个虚实变化的问题一从支撑身体的角度来说,右腿为实,但是,在发力踢出左脚时,左脚就是实的。所以,太极拳的虚实是在无时无刻地变化着的,虚实变化越快越好,越敏捷越好。
总之,太极拳的分虚实,首先是以重心来分的,重心偏于哪一边,哪一边就是实的,另一边就是虚的;其次,以注意力来分,注意力在哪个手,哪个手就是实的,另外一只手就是虚的;第三,虚实是变化的,在发力击打时,发力的一点为实,其他的部位为虚。所以,武禹襄说:练习太极拳要分清虚实,每一处有每一处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虚实变化不仅仅是外部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内部的虚实变化。内部虚实的变化,要靠意念来掌握。意念上的虚实变化,只有自己能感受到,别人是看不到的,只有内部的虚实在外部动作上表现出来,别人才能看到。所以,武派太极拳注重的是虚实的变化。这些在武禹襄、李亦畲的拳论中都有所论述。虚实的变化,是内劲的变化,是意念的变化;开合是外形动作的变化。练习太极拳,要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当然,练习太极拳到这个水平,只是看书自己练习是不行的,必须有老师的指导。
有关虚实的问题,又涉及到对“双重”的认识和理解。根据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顶牛就是“双重”——你用力我也用力,相互顶牛,即为“双重”。这是最早对“双重”的解释。后来,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对“双重”的解释越来越多。有人说双手不能同时用力,同时用力就是“双重”。还有人说,重心不能落在两脚中间,落在中间,两脚不分虚实就是“双重”,所以,有些流派的太极拳就没有马步步型。我认为,这些都是 从外形动作上讲“双重”,比较片面。应该从虚实变化上认识 “双重”,尤其要重视内在的虚实变化。我们练拳时,尽管双手同时用力、双脚同时用力了,但是,有内在的虚实变化,就 不能说是“双重”;反之,尽管是弓步动作,重心不在两脚中 间,但是没有内在劲力的虚实变化,也仍然会出现“双重”的 弊病。总体来说,变化不灵活,迟滞、呆笨,没有虚实变化,就是“双重”。练拳时,身体任何部位不能虚灵变化,有填实、迟滞的地方,都应该归结为“双重”。
还有人认为,练习太极拳手脚的虚实要对应,比如左手为实,那么,左脚就为虚;左手为虚,左脚就为实,这样就不会出现“偏沉”的现象。这就又出现了对“偏沉”的理解。王宗岳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有人认为“偏沉”也是太极拳的一个毛病——“偏沉”了,一边轻一边重,身体就不能稳定平衡。其实,王宗岳讲的“偏沉”是指化解对方的力量时,腰就像车轮一样,双手同时用力,不分虚实,就不能旋转运化,这就是“双重”;如果双手用力有虚实之分,腰就像车轮能旋转自如,这就是“偏沉则随”。后人之所以认为“偏沉”是病,是由于仅仅从文字上解释,并没有理解王宗岳的意思。所以,我们学习古代拳论,不能钻牛角尖,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解释。如果从字面上解释,许多话就解释不通,甚至会误入歧途。学习太极拳,学习古典拳论,要全面地理解,不能抠字眼;另外,还要结合自己的练拳体会去体悟古典拳论。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0)

相关推荐

  • 再谈太极拳的虚实

    再谈太极拳的虚实 太极拳的拳理很好,拳论非常多,细致入微,任何别的拳种都没有太极拳的理论这么多,但据我观察,任何拳种都没有太极拳这么荒唐.这么乱.因为它务虚的多,没有个实的标准比照,所以有一些拳论只是 ...

  • 梅墨生解读:“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整篇拳论的角度,全面地理解和把握. 对古典拳论的阐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古人的论 ...

  • 梅墨生解读: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 ...

  • 太极拳的"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怎么做?...

    太极拳的"左重左虚,右重右杳 "怎么做? 拳论云: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杳,杳无音信.虚要虚到不给对方任何信息.这怎么做到呢? 身法里有个两腿分虚实,支撑腿为实,非支撑腿为虚,这容易做到. 如果按 ...

  • 正确理解风水中的左青龙右白虎

    平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代表左右位置,不是代表真正的青龙.白虎.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除了道教中的四灵包括了青龙白虎之外,风水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 ...

  • 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中间之病四肢治、四肢之病中间治

    传统(民间)医术之神奇之奥妙是现代科学难以解释的.传统(民间)医术是一代代的从医者立足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与疾病抗击的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医理论与治疗实践的民间传承.其中的宗筋疗法,就是民间中医疗法方 ...

  •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这句话的意思为:懂得针灸的人,更重视他的左手的感觉. 一般人用右手持针,左手作探查穴位.穴位找得准,疗效就明显了.右手可以感觉针下"有气或没气",如果左手穴位找不准,右手又如何找到 ...

  • 清朝本是靠左行驶,民国为啥改为了靠右

    来源|文史博览 下面的照片摄于晚清时期.从照片里,我们会看到,人们是靠左通行的.虽然那个年代没有汽车,仅有马车,不过靠左的通行方式,却被人们记录了下来. 在清朝以前,人们靠左还是靠右,是没有规范的.不 ...

  • 木字旁在左、在上、在下、在右的用法,掌握它,一手好字触手可及

    木字旁在左、在上、在下、在右的用法,掌握它,一手好字触手可及

  • 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原理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不殆.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