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化|| 刘彬徽:略谈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矛

略谈长江中游地区的青铜矛

刘彬徽

本文刊登于《长江文化论丛》第二辑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指湖北、湖南两省,也包括河南西南部的丹江、淅水流域,江西西北部的一部分,又有荆楚地区之称。这一地区出土的青铜武器数量多,且不乏精美者。其中青铜矛一类,其年代最早的可上溯至商代二里岗期,即湖北盘龙城遗址、墓葬中出土的3件青铜矛,是目前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青铜矛①(图一)。对此,有论者作出推测:“矛制的来源或许与南方有关”②。“南方对商后期矛制的多样发展似有孕育之功”③。在商代晚期,殷墟出土的青铜矛已相当多,而在荆楚地区则发现不多,湖北江北农场出土一矛④,其上有“F”形花纹,与南方印纹陶上纹样相似,显为南方风格,当为本土产品。在湖南也收集到这一时期的青铜矛⑤。

图一商代青铜矛

西周时期这一地区发现青铜矛也不少,在湖北红安、随县都有所发现⑥;近年在湖南长沙也有出土。而在东周时期则有大量发现,精品亦多。河南淅川下寺二号楚墓出土的有铭文的棚矛,乃至今见到的唯一有楚贵族名字的青铜矛,在此矛叶脊部两侧作镂孔勾连纹,脊至散前部有规整的勾连雷纹,近散口部饰兽面纹两组,全器完好,通长30.7厘米⑦(图二)。如此纹样的楚矛,在东周时代矛类兵器中罕见,乃青铜矛精品之一,也可窥见楚人对矛类兵器的重视与爱好。

图二 春秋时期贵族青铜矛

长江中游地区大中型楚系墓葬内出土的矛数量可观。例如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和包山二号楚墓这两座大墓⑧。前者出49件,后者出11件,两墓的矛多数为长柄矛,长度均在3.5米以上,最长的为4.36米。包山二号墓的长柄矛中有尚保存有捆扎的羽毛,甚为珍贵(图三)。而短柄矛在两墓中仅各见一件,长度分别为2.25米和1.895米。

图三 战国时期贵族青铜矛

关于青铜武器和青铜矛,前辈和当今学者多有研究,在此仅就与长江中游地区、南方地区有关的问题作些研讨。近年有《战国青铜矛》一文,对战国时代的青铜矛作了专题研究⑨。该文将矛区分为两大类型:A类为散侧附环耳、扉状饰或鼻钮者;反之,无耳饰、鼻钮者为B类;并认为这种分类也适用于春秋时期甚至可早到商代。这种抓住形制上重要特点予以分类的方法是可取的。但论者进而认为:“战国青铜矛大致可分为差异明显的南北两个体系。从出土地点分析,A类矛主要分布于南方,B类矛主要分布于北方。楚国的青铜矛属于南方体系……南方体系的青铜矛主要是A类矛,也有少数B类矛”⑨。

这种反映A, B两型矛从地域上分属南北两个体系的说法是否可靠呢?笔者经过研究,觉得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

论者作出上述推论,所依据的是散见于各地的A, B两型矛的数量上的统计资料,其数字统计显示南方以A类青铜矛数量最多,该文据此作出判断:“以楚国为代表的南方青铜矛,不仅A类矛居主导地位,而且以散上的附鼻钮者为大宗,展现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区特色”⑨。说楚矛的散上附鼻锯者为多,这是对的,但若说楚矛以A类为主,则不确。

我所作的数量统计法,与《战国青铜矛》一文的方法有异。我采用典型墓葬单位的数量统计法,在拙著《楚系青铜器研究》一书内有“楚系铜器群年代序列和主要器类统计表”⑩。此表主要统计青铜礼乐器数量,近来我对此表所列墓葬出土兵器数量也作了统计,所得结论是B类矛大于A类矛,几近五与一之比。这与《战国青铜矛》所作出的判断完全相反。即根据我的统计所得的结论是以楚为主要代表的南方青铜矛应以B类矛为代表,显然,《战国青铜矛》一文主张以A, B类之分代表南北两个体系之说是不能成立的。那么,A, B类之分究竟能说明什么问题?我提出下面两点新看法。

新看法之一是:A, B类之分表示了青铜矛长短之分,即A型矛为短柄矛,B型类为长柄矛(多为积竹木柲的柄)。前面提到曾侯乙墓、包山二号楚墓各出49件、11件矛,共60件矛,其中A型短柄矛仅2件、多达58件的B型长柄矛的矛柄保存较好。短柄矛就是文献记载五兵中的“酋矛”,长柄矛为“夷矛”。《考工记·庐人》:“酋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郑玄注:“八尺日寻,倍寻曰常。酋、夷,长短名。酋之言遒也,酋近、夷长矣”。若按郑玄注酋矛长度为古之二丈、夷矛为二丈四尺。战国时期一尺约合今23厘米,则酋矛长度为4.6米,夷矛长度为5.52米。而从曾侯乙墓、包山楚墓出土长、短矛的长度来看,均没有这么长。前面之指出长柄矛最长的为4.36米,与郑玄注相差1米有余,出土短矛之长者为2.25米,也与郑玄注之长度相差甚大,可看出郑玄注并不准确,当以出土实物资料为可靠。由此看来,青铜矛之分为A, B两个大类,所指为长、短矛之分,而非南北地域之分。长短矛两类之分,不仅有出土实物资料的数字统计为依据,且有文献记载上的依据,信而有征,无可疑也。

湖南博物馆藏楚王矛

新看法之二是:A, B类型之分又反映了车战武器和步战武器之分。长柄的戟是车战中车上甲士用以战斗的重要武器⑩,同样,长柄矛也应主要用于车战。曾侯乙墓、包山楚墓皆未出土战车,但竹简遣策记载的战车上都有戟和矛,在车上作战,攻击对方,当然得用长柄矛,曾侯乙墓的时代为战国时期,正处于车战为主向步骑兵为主转变的时代,所以,墓内出土的车战用矛数量最多,比战国中期的包山楚墓的多得多。在包山楚墓时代,大贵族拥有长柄战矛仍比短柄矛多得多。短柄矛的作用主要为步战时步兵所用,车战中即使用短柄矛也只能作卫体之用。从使用者身分来看,也可以认为,长柄矛多为甲士以上贵族使用,短柄矛则主要为下层平民使用。从这些都看不出南北有多大差别,其时我国南北地域发展水平旗鼓相当,某些方面南方还超过了北方。这也可以认为是我新看法的进一步推论,有着历史学上的意义。

《战国青铜矛》一文的统计资料,正是依据各地中小型(多为小型)墓葬内出土的矛,这些中小型墓的墓主为下层平民(也会有士级下层甲士),其所拥有的矛自当为步战而非车战用的短柄矛,迄今各地所发掘的这类小墓数量多,故而出土的短矛数量也多(这些小墓出土的矛柄多不存,故该文忽略了对矛柄的应有的注意),以致到该文统计出南方(包括长江中游地区)短柄矛数量多于长柄矛,而忽视了对数量多且矛柄保存好的大贵族墓中出土矛的考察,这正是导致《战国青铜矛》作出错误判断的原因。然而笔者应特别指出,该文收集了大量中小型墓出土矛的资料,作出了形制上的研究,若无此文的研究成果在前,我也难以在其成果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上述的新看法。这新看法能否为学界肯定,则悉听专家、读者评断了。

注释:

①湖北省博物馆:《1963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掘》,《丈物》1976年第1期。

《盘龙城商代二里岗期的青铜器》,《文物》1976年第2期。

②杨锡璋:《关于商代青铜矛的一些问题》,《考古与文物》1986年第3期。

③陈芳妹:《商周青铜器发展的主要趋势》,载台湾省《故宫青铜器图录》,台北1985年。

④何弩:《湖北江陵江北农场出土商周青铜器》,《文物》1994年第9期。

⑤高至喜:《论中国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

⑥湖北省文物管理处:《湖北红安全盆遗址的探掘》,《考古》1960年第4期。杨宝成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75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⑦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⑧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

⑨李健民:《战国青铜矛》,载《中国考古学论丛》,科学出版社1993。

⑩刘彬徽:《楚系青铜器研究》56-61页,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⑪刘彬徽:《楚兵器研究一则》,《湖南省博物馆文集》第四辑,船山学刊社出版,1998年。

(0)

相关推荐

  • 关于盘龙城的性质

    摘要:二里头文化至中商文化之间的盘龙城,到底是一个地方方国还是属于中原王朝政治系统之下?这是一个长期受到讨论而没有一致看法的问题.基于盘龙城一直保持着中原文化特征,也考虑到盘龙城及其周边聚落在区位.分 ...

  • 长江文化|| ​刘玉堂: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刍论

    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刍论 刘玉堂 本文发表在<长江文化论丛>第一辑 一 近几年来,长江文化及其研究已成为海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尤其是1995年8月中旬在武汉举行的 ...

  • 宋云彬:略谈整理古书

    近来有些朋友"偏向"得可以,看见人家案头放上几部线装书就摇头,以为今天还在读古书,就是不算反动,也太不合时宜了.你问他为什么不可以读古书,他会不假思索的回答你:"古书里找 ...

  • 刘彬:也谈“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摘要:郜元宝最近重新提出并解释了"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这 个老问题(点击查看:郜元宝<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他认为鲁迅后期弃写小说乃是基于现实考虑的不为而非不能,进而 ...

  • 刘彬|也谈“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

    ◎鲁迅研究◎ 内 容 提 要 郜元宝最近重新提出并解释了"鲁迅为何没多写小说"这 个老问题,他认为鲁迅后期弃写小说乃是基于现实考虑的不为而非不能,进而由此反思了小说"一超 ...

  • 论著选刊 | 徐松岩:略谈古代地中海地区的海盗行为

    海盗行为 通常是指海上劫掠.绑架勒索等暴力行为,是古代地中海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海盗活动的高潮是在16~18世纪,至今仍未绝迹.研究西方文明史,尤其是地中海诸国的古代文明史 ...

  • 抢救&quot;非遗&quot;奇石文化:寻找长江石最全攻略

    抢救'非遗'奇石文化:寻找长江石最全攻略 原创2021-05-26 04:37·美石台 抢救'非遗,这个高大上的帽子戴到捡石头的脑袋上让我们这些捡石头的人感觉很欣慰,因为为我们正了名.竖了碑,不再是吃 ...

  • 抢救'非遗'奇石文化:寻找长江石最全攻略

    抢救'非遗,这个高大上的帽子戴到捡石头的脑袋上让我们这些捡石头的人感觉很欣慰,因为为我们正了名.竖了碑,不再是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不务正业,也不再让人误会成'远看像逃难.近看像讨饭'的下三滥职业,至少一般 ...

  • 探源长江及长江文化

    在卫星地图中,长江犹如一条蜿蜒的彩带,一端系着青藏高原,一端连着东海之滨.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对长江的探索从未停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长江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追寻长江之源:从岷江到当曲 ...

  • 略谈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发展及内涵演变

    摘要: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上游地区的一支古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载体",浓缩了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深刻内涵,折射了中华民族勇于创造,自强不息的精神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