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帝内经》历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肖军
中国传统历法的制定有着数千年来的历史传承,一般是按朝代的更迭而更换的。在汉代太初历之前,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原本早已遗失,只知其为阴阳合历,置闰的方法为十九年七闰。由于《黄帝内经》是后代集成的一部书,所以其中的历法一直众说纷纭,一般大家都认为内经历法应该是传统的阴阳合历,所以大家看到的内经注释也是这么注解的。我的大学老师卢央先生早年曾写过一篇研究内经天文历法的文章,认为内经历法应是太阳历,但其中没有展开谈。后来随着对上古时代历法的研究,特别是陈久金先生对上古十月历的研究,有些学者开始以为内经历法也有可能是一部十月历。
《黄帝内经》的闰法
闰法,是一部历法的核心内容。看他如何置闰就能够判定是阳历、阴历或是阴阳合历。我国1921年开始使用公历,即格里高里历,是一种太阳历。年的长度采用回归年365.2425天。年的开始是基督诞生后的第七天,月的长度分大、小月,小月30天,大月31天,都比朔望月29.5306天长。每个月的开始也与月相无关。也就是说,公历的年月日只是一种时间的排序,为了与回归年的天数相合,人为的把平年的二月定为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每4年一闰。
中国传统的阴阳合历,年是以正月的朔为开始,平年十二个朔望月354天,闰年十三个月384天。岁以节气的立春为开始,二十四节气包含十二个节气、十二个中气,古时是以中气的冬至为开始,一岁十二个中气365.25天。所以年用的是朔数,岁用的是中数。所以中数之岁是太阳历,而朔数之年为太阴历,为将阴阳相合,古人想出了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方法,十九年里加进七个闰月,一共235个朔望月,6939.69天。与十九岁,6939.75天基本相合,朔数与中数经过十九年七闰相合。所以传统历法中,含有节气部分和月朔部分,故是阴阳合历。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提出内经历法的闰法是“积气余而盈闰”,那么什么是积气余而盈闰呢?这是指阴阳合历中的十九年七闰吗?现在出版的《黄帝内经》的注释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闰来解释“积气余而盈闰”的。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内经在后文中自己对这种闰法有更加具体的说明。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守山阁本的注释
用阴阳合历的十九年七闰来解释“积气余而盈闰”:三十二月而盈闰焉。
经过32个月加置1个闰月。
内经中又言:“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也就是说15日为一气,而我们知道对于24节气,古人用的是平气,一个节气的时间是15.21875日,故0.21875为气余,0.21875x24=5.25。一岁365日,故还气余0.25日。四年气余盈满一天,故闰一日。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将一年划分为六步,四年二十四步,一步相当于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走了60度多一点,这说明古人在当时已经知道一岁应该是365日有余1/4,因为24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4年气余盈满一天,故闰一日。而所谓“气余”指的就是在24节气中,一节的平气是15.21875日,比三候15日要多一点。那么从内经“积气余而盈闰”的置闰法则,可以了解到《黄帝内经》中的历法应是一部阳历,而且是一部以中气为主的历法。
五运六气开始于大寒,用的是中气,所以《黄帝内经》历法是岁历、节气历,是以中气来划分三阴三阳的。不管主气还是客气,都是用中气来划分的。只是古人还不满足于一岁之中的四时变化规律的描述,他还想做更长时间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于是就用五行来划分5年的周期,用三阴三阳来划分六年的周期,这样就有了五运六气中30年与60年的更长时间的周期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