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 第五章:正言若反

道德经 | 第五章(3)来自慈怀书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蠹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老子以天地喻道。首先,描述道的本体:

“不仁”,无所谓仁义与否;“刍狗”,祭祀时稻草扎成的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没有仁义是非的观念,万物于它来说都是一样。这是比喻,道的境界没有仁义、善恶的分别,这是一种 道见,即释迦牟尼所说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胜义谛的境界。仁义贵贱之心是人见,是世俗谛的境界,早已离道很远,所以老子在后面的章节提出:“大道废,有仁义。”(第十八章)因为远离 了道,生出人见,于是有了仁义与否的分别之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即道者,处在道的境界,同于天地之道见,无人我二相,于世间万类不做分别。

接下来,老子描述道的德性,即第一章“可道”的范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龠”,风箱。“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不正是像风箱一样吗?也就是说,天地之间是一股道气(道家谓之 “炁”)的流行变化,就好像拉风箱一样。这是以天地之间气机的动态来比喻道的德性。这动态是怎样的呢?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虚”,看不见;“而不屈”,却又无处不在。“动”,升降出入, 不断循环;“而愈出”,继而不断生出万物。这一句与前章“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一句相应,描述道从无极状态进入太极时,阴阳周而复始地冲合转动,就像拉风箱,如此运转不息,生出世间万象。

最后,老子给出修行见道的方法:

多言数穷,

这一句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道,无以言表不可名状,穷尽世间文字语言亦无法描述,所有言语于道而言无非戏论,多言无益,禅宗所谓“言语道断”,亦是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之意。

第二,人之言语知见,不过是妄心妄为,是佛陀说“攀缘心”,虚幻不实。人为的心理意识和语言,于道而言,是“穷”,是没有意义的,离道太远,禅宗叫作“心行处灭”。

不如守中。

“中”,儒家经典《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即心中没有任何情欲,如初生的婴儿一般,正是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的状态。“不如守中”,修行应当要从人为的、社会性的知见中跳脱出来,不仅仅是嘴上不说,心中亦要忘却一切纷扰杂念,守住先天的本来,才可入道。

为了重申“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后面的“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等的一贯涵义,且让我们引用《庄子·外篇》的《(月去)箧》篇中所说的话,便可了解老子当时所以菲薄圣人讥刺仁义,都是为了世间多假借圣人的虚名,以及伪装仁义的招牌。犹如近代和现代人,任意假托自由和民主为号召,实际是为了达成私欲的借口,醉心于独裁者如此,西式民主的真实内容,又何尝不如此?举世滔滔,无可奈何。如庄子所说: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事先推测估计他的财富储蓄),圣也。入先(在行动的时候,必身先士卒),勇也。出后(得手的时候,先要掩护同伴撤走,自己最后退却),义也。知可否(能判断可不可以行动),智也。分均(平均分配所得的利益),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在《天运》篇中又提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靓而多责。”从表面看来,老子和庄子这种思想言论,好像是一种反派的哲学,尤其为狭隘观念的宗教徒,并非大宗教家或教主,甚至,为走入儒家岔路的顽固派,或明知故犯,敢用而不肯说的事功派所深恶痛绝,认为是“不经之谈”。其实,这正是“天理”“良心”的公平哲学。公道自在人心,只是一般说不出所以然,或是不忍心说得太透彻,说穿了,反党乏味。司马迁着《史记》,便用比较含蓄的论调来反映道家与老庄这类思想。到了元、明之间,民俗文学的小说家们,却在小说的著作里,表达了很多这方面的思想。说得痛快淋漓而有韵味的,如明末的贾凫西所作的《木皮散客鼓儿词》。他生当家破国亡的未造,秉着一腔忠义之忧,便借此道理而大发天地的牢骚,如说:

忠臣孝子是冤家,杀人放火享荣华。

太仓里的老鼠吃的撑撑饱。老牛耕地使死倒把皮来剥。

河里的游鱼犯下什么罪?刮净鲜鳞还嫌刺扎!

那老虎前生修下几般福?生嚼人肉不怕塞牙!

野鸡兔子不敢惹祸,剁成肉酱还加上葱花!

古剑杀人还称至宝!垫脚的草鞋丢在山洼!

杀妻的吴起倒挂上元帅印!顶灯的裴谨捱些嘴吧!

活吃人的盗跖得了好死!颜渊短命是为的什么?

莫不是玉皇爷受了张三的哄?黑洞洞的本帐簿哪里去查?

好兴致来时顽铁黄金色!气杀人运去铜钟声也差!

世间事风里孤灯草头露!纵有那几串铜钱你慢赭沙!

《道德经古本合订》李辉

《老子禅解》谢国仲

《老子他说》南怀瑾

(0)

相关推荐

  • 第7讲 第5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我读老子】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音陀月)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导读 继第4章论道之后,本章用"兴"手法,从天地 ...

  •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一部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可解释为用草扎成的狗 ...

  • 89、“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我见——聊《道德经》

    89."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之我见--聊<道德经> <道德经>第五章内容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 ...

  • 虚而不屈,动而欲出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理解:这句话原意是说,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把万物当做草狗:圣人不存在仁爱之心,把百姓 ...

  • 江南学堂暑期课程 | 圣人不仁——健康不需“药”

    写在前面的话: 今年暑假,江南学堂将针对初三.高一程度的学生推出一个有关"先秦思想文化"的课程, 由贾老师.傅老师主讲.别看我们一个是"假"的,一个是" ...

  • 徐慎檀:《道德经》第五章释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槖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章继续讲"道"的作用.刍狗就是祭祀的时候用草扎的狗,在祭祀之前这个 ...

  • 道德经第五章译文——原文对照

    开经语 道妙德善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五章 虚空化物章 第一 ...

  •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道德经第五章解析

  • 守中:“与道同行”的修持法门(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天地无情,似无情实至情,唯如此,方能生育万物: 圣人无情,似无情实大爱,唯如此,方能主持公道. 由天地而圣人, 由圣人而到每个人, 这些都是相通的, 从中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修持法门, 那就是, 多言数 ...

  •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 ...

  •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道德经 | 第五章(4)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2)

    道德经 | 第五章(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 道德经 | 第五章:圣人与刍狗(上)

    道德经 | 第五章(1)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欤? 虚而不淈(gǔ),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 道德经第五章

    ​无奇之道> 第5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和地的法则,或者我们叫它自然法则.在自然法则的角度,是没有"仁" vs "不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