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旭丨人间烟火
东方也罢,西方也罢,大凡人力所不能达到的伟业,人类便借助神力去完成,比如这“火”。在中国发明了用火方式的神叫“燧人氏”,他的办法是“钻木取火”。有了这伟大的发明,燧人氏与伏羲氏、神农氏并称为“三皇”,并且他为“三皇之首”;在西方,为人类搞到火种的神叫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两篇神话故事都很有趣,堪称“盗火两部曲”。从中、西方文化都可以知道,这“火”可是来之不易。用我们无神论者的话说就是“广大的原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智慧的结晶”。无论怎样吧,有了“火”,人类才与广大的动物兄弟、动物姐妹们有了质的差别。
有了火,才有了人间,才有了话题“人间烟火”。
今天的孩子,开关一拧,煤气或天燃气立刻便送来热情的火焰。你说你想干啥吧,煮饭或者烧烤,由你。可是,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三十年前或者三十五年前,反正我也说不确切,也就是从我们懂事的时候起吧,家里用的依然是“煤火”。也就是用砖、水泥和粘土搭起的半人高的灶台,内部是被“炉条”分成的上、下两部分,就像人体的“隔肌”,隔出个胸腔和腹腔。腹腔一是保持下方通气,二是用来排炉灰。胸腔的形状像个口小而肚大的瓮。燧人氏或普罗米修斯搞来的火种就常年居住在瓮里边,生生不息、长年兴旺。为了这火种,配套的工具真不少。火钳、火钩、火圈、火杵(也叫火柱)等等吧。灶台也不简单,里面也有技术含量的。比如烟道怎么设,炉膛怎么抹,炉条的间隔多大、倾角多少等,这催生了一个工种叫“盘火”。讲究点儿的还会在灶台的前侧掏一个长长的洞,现在忘记这洞的学名叫什么了。洞口用半个砖头封口,为了保暖嘛。可别小看了这洞,那可是孩子们的“食盒”。馒头片,窝头,土豆,红薯都是烤在里边的。尤其是烤红薯,比现在街上专营烤红薯的好吃多了。因为烤得时间长,红薯中的糖份被充分烤出来了,那个绵软,那个香甜。兄弟姐妹多的,孩子们为这口红薯吵个嘴、打个架也不足为奇。当然了,在我的记忆中,洞里常住人口是窝窝头了,要么是窝窝头的兄弟叫“煮疙瘩”,反正都是玉饺面系列的,下咽的时候剌食道。红薯哪里去了?对不起,两个字:没有。不是咱家里没有,是咱国家没有。要想买红薯得凭粮票,你买了红薯,那好,其它粮食就没的买了。现在红薯算个啥,你想买多少?可是,红薯有了,烤红薯的洞没了。想吃烤红薯啊,街上找专业人士买去吧。对了,我家的那个灶洞还有一个作用:放家门钥匙。无论谁回来,伸手到洞里掏钥匙,开了门再把钥匙放回洞里,方便得很。
为了这灶台,或者再直接点,为了那点烟火,为了吃饭,人们生活重心的很大一部份被占去了。厨房是好几户共用的,不大的厨房里家家户户还都得有个煤池子,铁钎、扁担、筐子(也叫箩筐、箩头)一应俱全。做完饭要把火“封”上,也就是用煤泥盖住火头,然后用火柱在中间扎个不大的眼儿,外面再用火圈一圈一圈的盖好。这样火不会烧起来,但火种依然活着,只是放慢了燃烧的速度,降低了新陈代谢。大人下班后第一件事便是先到厨房用火柱把火“捅”开,因为要做饭嘛。一边和面、洗菜准备着,一边等火烧旺起来。简单、重复是生活的大敌,但人们一日三餐地与敌为伴,习以为常了。还有不简单的,煤池里没货了,得到楼底下自家的煤堆上去挑,一担煤,一担烧土,担楼上要把煤泥和好、备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开始给家里担煤,一条扁担,两个箩筐,晃晃悠悠就上三楼了。开头大人们还会夸几句,“男娃不吃十年闲”,说咱有用嘛,心里美滋滋的。到后来就常常横鼻子、立眉毛地吼“煤泥没有了也不知道去挑,死眉蹙眼的你喝西北风哇”,感情挑煤成我的事儿了。
那时候人们也过“国庆节”,只不过节日里家家户户都有顶重要的事做:打煤糕。家家户户都派出精兵强将,甚至全家上阵,男的和泥、拓模,女的倒水、清场地。看吧,到中午,凡是稍平整的地方全是一块块矩形的煤糕,象要出征的士兵,排列得整整齐齐,倒也壮观。很是厌烦这项劳动,好不容易休息了,还把玩耍的时间搭进去,不值啊。况且煤糕稍微干一些了还得一块块立起来,彼此交叉、支撑着。遇上雨天还得给人家盖上塑料布,等它们干透了还得找地方一块块的摆好。这通伺候,烦着呢。
不知从哪年开始吧,蜂窝煤炉子出现了,赶时髦的人家开始拆灶台了。蜂窝煤炉子的好处是占地方小,也不用和泥了,直接把蜂窝煤糕眼对眼放炉膛里就行。开始时人们还自己打蜂窝煤糕,后来是到煤厂去买,再后来就有专门卖蜂窝煤糕的,上门服务。看吧,生活越来越方便了,燧人氏、普罗米修斯们知道了定会给咱点个赞的。
管道煤气的出现绝对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引领了千家万户的厨房革命。最起码厨房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古老的灶台、笨重的炉子,还有那些筐啊、柱啊、钎啊的统统成了历史遗迹。记得开通煤气之前,我们和邻居几家联动,将厨房里边边角角的都喷了药,关紧门窗,闷了整整一天。第二天打扫战场,竟扫出半簸箕蟑螂尸体,看着都让人心里发颤。
现在好多人家用上了天燃气,厨房、灶具快成了艺术馆了。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等都成了生活必备品。这些家电的特点是不用烧煤了嘛,也不冒烟了。厨房干净、整洁,人在里面神清气爽,满满的都是做美食的心情。唯一遗憾的是将来的孩子们怕是不懂得“炊烟”了。有炊无烟了,那种随着炊烟袅袅升起的淡淡的乡愁、淡淡的思念怕是得附著在另外的地方了。
生活在继续,社会在发展,人间烟火肯定会变得更加清洁、方便。当取之不尽的太阳能走进千家万户时,燧人氏、普罗米修斯们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作 者 简 介
李前旭,微信名淡然,男,湖南籍太原人,1967年出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供职于太原幼儿师范学校。2015年格力-TOSOT杯《美文共享》原创美文大奖赛 一等奖;2017年玉润时光·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 三等奖。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在岁月长河中捡拾生活的点点滴滴,焙成文字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