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鸿彪丨也说说“美”

经常看到微段中“这个美”“那个美”的,有惊艳的美,也有恬谧的美,有鸳鸯蝴蝶的美,也有山川湖海的美……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究竟什么是美?美的定义是什么?在美学界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一直没有停止过研讨、争论;有人说:视觉享受就是美;没错,可是不尽然啊!音乐呢?佳肴呢?阳光沙滩呢?香味呢?音乐是归属听觉,佳肴是味觉,阳光沙滩是触觉,香味是嗅觉;定义美只说“视觉享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一直到十九世纪中叶俄罗斯美学理论家、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就是生活”!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争论嘎然而止。这个“美的定义”自然而然被人们所接受,美学界各流派间的关于“什么是美”争论也没了声音。美学理论发展至今一百多年间,“美”的定义没有被动摇过,只是在“美”的前面加了一个冠词“真”和“善”------“真、善、美”似乎将“美”的定义更完善更饱满了!

以上说的都是理论,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没有如此这般的“纷云争论”呢?有!我想说的就是与此有关的话题;《我们生活中的“真、善、美”》。

诸友不会没有见过“仿真花卉”吧,随着科技的发展、制作工艺的进步,那些仿真花卉真是做得惟妙惟肖的逼真,美轮美奂得耀眼,在展示厅里见了没有不啧啧称赞的。把它布置在家里的客厅、房间里,不久就感觉似乎少了些什么,心里渐渐不自在起来,细细寻思,为何每当介绍说这花是仿真的,客人都说“像”而没有说“美”的?仿真花卉与绘画、雕塑有着质的不同;少了的就是一种“气场”、一种“活力”和内涵;犹如画匠与画家不同一样,画匠可以把画家的作品模仿得一模一样,少的就是“神韵”,欣赏的人也只会站在原作的一面,看其“像”与“不像”,而往往忽视其模仿出来的美。

原来,美也是有“条件”的;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美”,很多人都一直耿耿于怀,见了之后不知如何安置自己的心情,那就是泰国的“人妖”;见过的人(或者看过视频、照片)都知道;人妖,个个惊艳婀娜,举手投足楚楚撩人,好一个无处不风骚;平心而论,特别当你知道了铸就人妖的来历后,还会觉得他美吗?它不仅不“真”,连“善”也破坏了,所以有那么多的人不觉得它美!有更多的人觉得它不美!

作 者 简 介

苏鸿彪,上海人,喜爱文学,中学时已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作品被国内外许多报刊刊登发表,其不同体裁的作品深得读者好评和喜爱,其中《古镇·木渎》被香港“文汇报”特别选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