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不能断了小庙的香火
昨天太忙,停了一天。接前天的话题,接着聊宁浩的《香火》。
关联阅读:大庙断了小庙的香火
3
看惯了数字高清的画面之后,再看DV的作品反倒有一种新鲜感,而且镜头感更强,叙事的粘连性更强。
宁浩在电影里没有塑造一个坏人的形象,包括抓和尚的警察,唯一的坏人好像是算命的假瞎子,但他也是为了生计,那个小地方养活不了两个算命的。
反之,电影里有没有用太多的手法去塑造一个好人,唯一的好人是三陪小姐,或者叫妓女。
妓女这一形象在电影里往往被塑造成道义的化身,最典型的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
这是男权社会的自我反讽。
《香火》的主题很明确——什么是香火?
一般讲香火是后代的延续,而电影里的和尚却放弃了延续后代的权力,选择延续庙里的香火。
那么,小庙里的香火又是什么呢?
人类本性中的善良。
全村的人都杀羊,杀生代表恶,“但总要有个地方拜一拜”,唤醒人性中的善良。
也就是说,香火并是后代,是善良。失去了善良的人类,也就没有必要再延续后代了。
而社会中有另一只手,恶的手,它会用力地拉你,让你走向恶。电影里的和尚最终为了善变成了一个恶人,为了修佛像,骗了人家3000块钱。
不能简单地把恶的结论推给社会或政府,虽然这是电影想表达主要意图之一。
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只看用什么方式去唤醒。
电影要表达的另一面是,善自然存在,哪怕你自己并不理解。
和尚并不理解他的行为的真实含义,他只想收点正月十五的香火钱,那是他的救命钱。
电影的高明之外在于,没有给和尚带上一个道义的帽子,而是突出了本能的正义性。如果给和尚的行为赋予道义,这个片子就假了。所有文艺作品往往都绕不过这道坎儿。
香火是人对善的一点眷恋,这份眷恋不是刻意的,有时候是一不小心。
4
佛教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是宗教,而是哲学。它演义着人性的善与恶,像照妖镜一样,正面照是鬼,反面照才是人。而反着照却总是模糊不清的,每个人都一样。
哈佛大学教授、政治学家桑德尔有一门最受欢迎的公共课叫《公正》。
在这门课程中,桑德尔教授把正义分成了三个层面。
一是功利正义。功利正义就是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也就是集体主义。桑德尔教授认为集体主义是对少数人的绑架,更多的是非正义。
二是自由正义。自由正义就是付出的人是自愿的,但这种正义很难维系,没有人总愿意付出。
三是道德正义。说到道德就很不好把握了,并且道德也能绑架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
道德正义的本质是保护弱者,狼不能吃羊。
这就矛盾了,狼如果不吃羊,就只能吃草了。
所以道德正义存在着内生性的矛盾,只能是一种呼唤。电影《香火》就是这种呼唤——我们要记着善的一面。
羊在影视作品里出现得很多,人们对羊的爱恋就是对善的向往,这也是为什么总拍和羊有关的动画片的原因,善良要从娃娃抓起。
电影《香火》里只出现一次羊的画面,和尚的同学在他的庙前杀羊。和尚执拗地要当和尚就是因为村里的人都杀羊。
把人类杀羊的故事讲得更现实的一部电影是刚刚演过的电影《暴裂无声》,《暴裂无声》讲了人不但吃羊,也吃人。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100年了,中国人又开始讲吃人的故事。
谁在吃人呢?
国,肉食者谋之,而匹夫谋天下也。
5
《香火》的故事是从佛像坍塌开始的,佛像为什么塌了,太老了,太旧了,连手都没有了。
连手都没有的佛还叫佛吗?佛的功能是指路,佛手是佛的心。
佛像塌了的直接原因是和尚把支着佛像木棍下的破布拿走了。也就是说,一点点的变化都可以让它坍塌,虽然支着的木棍还在。
佛像的坍塌是因为它自身出了问题,而拿走那块布只是一个微弱的外因。
这就是不确定性。
但有一样是确定的,那尊佛像一定会倒,因为它没有了手,失去了方向。
我们似乎在找方向,但高楼大厦的威胁依然存在。
其实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大庙不能断了小庙的香火——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