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不了的“熊孩子”和“不讲理的家长”!
1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教授长期从事儿童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的研究。她把人类的情感模式比喻成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那么,情绪的动力就是冰山水面下面的部分。想控制情绪,想让自己在情绪方面有教养,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情绪教养,就要知道冰山水面下面部分的存在,并且它还可能爆发。
还是有人热衷于讨论“17岁男孩跳桥自杀”的责任方是谁。
责任方当然是家长,孩子在没有成年之前,家长是监护人,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状况,责任都在家长,并不需要讨论。
每一个儿童都存在着自杀倾向,很多孩子也都用这种方式威胁过家长。
当然,这种威胁换来的一般是更强烈的管制,有家长会向孩子道歉,也是以哄的方式应付了事,而我们并不知道孩子情绪的来源。
也就是我们不知道海面冰山水下面的那部分比浮在水面上的更大,成年人对于自己的情绪也没有这方面的认识。
一个教育类公号提到过这样两个案例:
上个月,有个9岁男童跳楼自杀,他留下了一封遗书,其中还夹着拼音,“奶奶,我前天误把学校的玻璃窗撞碎了,我知道要惩罚,所以我跳楼了。”他跳楼前,甚至连“跳楼”的“楼”字都还不会写。
另一个自杀的10岁小男孩,跳楼的起因更令人费解。事前,他自发帮班级把课桌排成了班会要用的“回”字形,老师因为还要上课,希望他能帮忙还原,可是他拒绝了。事情发生后,人们回过头去看视频监控,老师没有过激的言论,他也没有争辩什么,只是默默一个人流泪坐了一会儿,然后决定给自己一个结局——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学校的露台一跃而下。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能轻易地跳楼?教育家认为,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没有万试万灵的解决办法。
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就是我们并不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错误并执拗地认为,我们和他们生存在同一个世界里。
2
今天也有一条非常热的新闻,作家郑渊洁发布微博长文,向一名网友回应为何自己未进入新近发布的童话作家销量榜。他解释说,在该榜单发布前,他主动向榜单制作方表示“拒绝上榜”,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童话书籍销售市场存在极大泡沫。并指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以讲座的形式变相进入中小学校售书。
在今年的童话作家排行榜中,杨红樱排第一,北猫排第二,曹文轩排第三。
杨红樱和曹文轩的作品我都看过,北猫的作品我没看过。
我个人认为,杨红樱和曹文轩作品里的世界都不是孩子的世界,在这方面郑渊洁的作品要比他们好很多。
杨红樱作品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个小学老师眼的儿童世界,而曹文轩的作品根本就不是儿童文学,他的《草房子》、《青铜葵花》一般大人也看不懂,只适合大学现代文学系的学生阅读,而他推销的书单上写着适读年级3-6年级。
这确实很胡扯,但大人愿意附庸风雅,我见过很多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曹文轩的书。大人认为孩子能看懂,简直是笑话。
当父母的都认为自己了解孩子,其实我们看到的也是冰山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块。
3
周育如讲了这样一件事。
今天孩子放学,你去接他。他说,“妈妈,我想喝酸奶。”
你轻声地跟他说:“不行哦!快吃晚饭了,我们晚点再喝好吗?”
然后,孩子突然就生气了。他大吼大叫地说:“我要喝!我现在就要喝!”
当场幼儿园的其他家长和老师小朋友全都看着你,你心想,奇怪了,我又不是不给你喝,就是晚点等吃饱饭再喝,不行吗?你发什么神经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跟我大吼大叫。
然后,你就生气了,大声说:“你再吵,再吵就都不要喝。”
孩子更加愤怒,边哭边大叫说:“我要我要我就是要。”
你忍不住要爆炸,天啊!养个孩子到底是想折磨死谁呢!今晚回家我一定好好揍你一顿!孩子很难搞,是吧?!
但我们倒个带,把时间回到今天早上。
因为公司要开会,你一早就把孩子拎到幼儿园,孩子很开心地想拿他昨天做的手工给你看,但因为你急着走,你就敷衍他说“妈妈下班再看”,就匆匆忙忙走了。
孩子失落地回到教室,然后呢,老师早上做活动的时候,孩子很努力地想要表现好,但老师就是没有让他发言,活动做完了,也没称赞到他。
到了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想继续把手工做完,结果刚好另一个孩子边打闹边冲过来,居然把孩子的手工给弄破了。孩子跑去找老师告状,老师说:“哎呀,他不是故意的,你是好孩子不要计较,好不好?这没关系,我们要放学了,你明天再做吧!”
孩子积了一整天的委屈,但乖巧的他,硬是把这些都给吞了下去,咬着牙一心等亲爱的妈妈来。等呀等,等到望穿秋水,终于等到你来了。见到妈妈,他跟你说了他仅剩的微小的愿望,“妈妈,我想喝酸奶”。然后,你说:“不行”……
你再回想一下,如果那时候,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对孩子情绪能够敏锐一点,你说的是“怎么了,告诉妈妈今天发生了什么事?”
或者,如果当时你的孩子情绪表达是好一些的,他说的是“妈妈,我今天好难过,我可不可以喝一瓶酸奶?”
一切都会不一样,是不是?!
所以,你要做的事情不是去跟他生气,而是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方面去提升自己理解孩子情绪的能力,一方面也教会孩子情绪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根据孩子的需要真正地去帮助他。这就是我说的亲子情绪教养。
(以上文字内容来自“得到APP”)
4
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大人总是以管理方自居,根本不懂孩子为什么会生气,或者认为孩子根本没有生气的资格。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供你吃、供你喝、供你穿、供你上学,还供出你脾气来了?
我们认为孩子不能有脾气。
而同时,我们发现小孩很爱乱生气,有时甚至会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满地打滚,然后大人也很生气。显然我们当父母的,自己在情绪处理上比起小孩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情绪教育方面必需放弃管理方的姿态,因为我们有的时候的表现也如熊孩子一般。
不但家长不能有管理方的心态,教师也不能有。在情绪控制方面谁也不对谁高。
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教师认为管不了学生。其实不是管不了,是教师也不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认为孩子生气、发脾气都是错。那么,老师会不会生气、发脾气呢?当然老师生气、发脾气就正确,而最不讲理的说法是让孩子气的。
也就是没有认为情绪的存在,认为人应该向机械一样理性地动作。
这不,广东省司法厅官网公布《广东省学校安全条例》,首次对中小学教师的管教权进行了明确——学校和教师可依法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甚至采取一定的教育惩罚措施。
这就是政府都发脾气了、生气了,教师作为一个管理者的权限还不够,还要当执法者。
也就是说,学校从来都没错,错的都是学生,学校的权力不够,管不好。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再进一步推演就是,政府从来都没错,错的都是老百姓,社会都是老百姓搞坏的,政府还应该有更大的权力。
其实,我们的家长何尝又不是这样呢?每个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权力欲不比政府小。
这也就说明了,为什么台湾的教授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我们没有,我们北大的中文系教授把大学生都看不懂的书让小孩看。
孩子永远无错,错的都是大人;换到社会的管理上也一样成立,百姓无错,错的是谁你懂得。
家长要知道自己的生气是情绪化的结果,并不是你比孩子有理,没资格和孩子发脾气;现在这个社会有情绪,管理方也很生气,也总是要发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