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内观、内求,红尘悟“道”的开始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当大“道”被人为地废弃后,才有了对仁义的推崇。
当心机智巧出现后,狡诈与虚伪也就随之而来。
父子、兄弟、夫妇之间失和了,才有了对孝慈的提倡。
国家政治昏乱动荡了,才有了忠臣品格的显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子的启示(一):真智慧从外求,还是内求
老子惯用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道德经》的第一章如果说是全文的纲领,那么第二章就是思维方式。明白了老子的思维方式,对今天这一章的理解就有了方向。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当我们看到美的时候,自然心里就有了对比,不美就是对比的结果,善与不善也是这样的分析方式。
因为有了自己的立场,偏好,有立场,必然存在一个对立面。而到大道运行是什么模式?生化万物而不会去干扰万物的成长,孕育万物,但不会据为己有。
因为如此,所以悟道的圣人,放弃了对立的行为模式,法天道,自然,行不言之教。
“不言”并不是闭口不言,而是说符合客观规律的话,做顺应天道的事,这里的“不言”和“无为”的理解模式是一致的。既然“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不言”也不会是什么都不说,是不乱言,不妄言,话要想好再说。
上一章说了智慧境界的三个层次,最高的境界“太上,下知有之”,这是“深不可识”的境界,因为太过高明,已经与道相合,行为举止表现的就像一个很平凡的人。
这里又提出同样的观点,老子对“道”的认知必然是一以贯之的,他说:“大道废有仁义”,这是对层次的叙述,“深不可识”这个境界后面是“亲而誉之”为什么亲,因为有仁爱,给予了他人仁爱,被亲近是一个大概率的结果。
爱出者爱返,用白话说就是,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是给予别人尊重。如老子这样的思想者,必然不会去否定美好的,阳光积极的道德和感情。是在区分按照主观感受做事,完全把自己托付给自然的客观规律的不同。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这是一个略微有一些曲折的思维拐点,老子用“仁义”这样美好的品德,来突出“道”。在前面的篇章里已经多次表述了这样的观点,如“圣人无为,行不言之教”,因为“道法自然”,所以行不言之教。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因为顶级的悟道者,已经到“无我”境界,老子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所以忧患,为吾有身”,因为有身,才有各种“患,”既然达到了“无我”“无身”“无患”的道境,自然也“无他”。
所以说老子不是否定“仁义”这样阳光的正能量,只是对得到“仁义”这个结果,提出不同的路径方法。
说简单一点,从小到大的求学工作,大家无时不刻的在做着比较,因为比较是一种参照,有了这种参照才知道自己是否有进步,对于比较这件事而言,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审视自我,不断的和自己的昨天比较,儒家说“一日三省吾身”,正心诚意,认真学习做事,找自己的问题,找自己思维的漏洞,战胜自己的缺点。
另外一种是和外界比较,首先入眼的是别人,为了追求同等的物质水平而努力,模仿别人的生活方式,以外界的评价做为自己行为的准则,当达到一个物质水平。
就会出现另一个可以追逐的对象,人生忙忙碌碌,时常因为得不到,求不到而悲伤沮丧,永远追赶着别人的脚步。
但并不否认努力本身,追赶也是一种努力。前者审视己身的人是做超越自我的努力,后者眼睛盯着外界的是追赶别人的努力。每一次超越和突破,都让精神更强大与自由。每一次追赶都让精神身体更疲惫,与憔悴。
或许两者从外界得到的是一样多,但是前者无疑和后者的生活质量,精神境界不是一个层面。人与自己比较,时常打磨自己的精神,时时内观,进步的空间是无限广阔的。
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生活环境、智力水平,立足于自己的个人条件,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一个人精神层次越高、意志越强,心胸就会越开阔,这是开启快乐的真正方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老子的启示(二)万物同源,看到那个源头
理解了老子的路径思维,后面的话就理解起来更顺畅了。
有了智慧,自然有人利用智慧做伪君子,智慧也分阳谋和阴谋,智慧是一个工具,有的人用来做好事,有的人用来做坏事。这里和“仁义”一样,并不否定智慧。
六亲和美,自然显不出那个孝顺的人,大家都对家人好,就没有区别了。老子重点在说,家和才能万事兴,就不要体现出那个孝和不孝的区别。重点不在于孝字,而在于和上。
同样的道理,国家乱的时候,才能显出忠臣,关键也不在忠与不忠,而是在国家安定,他认为顺客观规律做事,必然能团结一心,国泰民安。
全文从大道仁义,说到智慧,家国六亲,虽然表现形式不一样,内在道理是一以贯之的,观察事物要看本质,不能被表象和结论迷惑,深究起因。
因知常明道,而具备的仁义道德,和努力遵守仁义道德而约束自我,源起是不同的,一者是由慧生戒,一者是由戒而慧,显然老子是倾向和推崇前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