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的三点教育启发
道德经的开篇之句,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古往今来最经典的六个字,老子能破天荒地提出了一个关于道的概念。那么这个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最底座,那么这个“道”字怎么写呢?里面一个“首”,被一个辶半包围结构,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这个道字可以说首要的运转和运行,也就是说宇宙第一推动力,老子的这个理论也符合霍金时间简史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以上就是关于这个“道”字,希望大家有一定的认知。我们继续拆分,这个“首”字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一个自身的字,那么上面是两个虚线,一个实线也就是阴和阳,也就是说自身去效法阴阳的人,他会成为首领,我想这个字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再厉害的人他都应该是效法阴阳效法自然的,反过来说效法自然的人可以成为“首领”,而且首领任何事情都是有思考站在至高点的,带着大家走的路叫做什么“道”路,在这里“道可道非常道”怎么理解呢?外面有很多种说法,简单的理解就是说不清楚。小时候我们学过一个故事,叫做“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人说它像一根绳子,摸到脚的人说大象是柱子,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就是长得像水管,摸着肚子说大象就像一堵墙。
其实“道”就像这头大象一样,我们生活在“道”的怀抱中,我们被“道”所包围着,我们怎么可能说得清楚,我们每个人对“道”的描述,都像盲人摸象一样都只是局部的,片面的,不足的。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是说不清楚的,每个人说的都只是片面,都只是某个层次上的表述,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道”是说不清楚的,没有任何人可以把它说全。
那么,这个原点引发出了两种逻辑。
- 第一种逻辑,因为每个人说的都不一定对,每个人都说不全,所以我们干脆什么都不说了;第二个逻辑是正是因为它很难说清楚,每个人说的都不全面,所以我们更需要有必要的坐下来,很认真的很用心的,尽可能得把它说清楚,请问这两种逻辑哪一种更加落地?哪一种逻辑更能带来给大家带来帮助?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
- 第二逻辑:正是因为“道”是很难说清楚的说不全的,那么我们更应该有对万事万物拥有敬畏心,包括对待我们的孩子,以后有些观点我们尽可能的把它放弃掉,比如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这些言语导致我们听不见孩子的声音,其实我们对任何人的认知就有可能是我们的盲区,任何人他的认知都有可能补充我们完善我们。如果我们有这样一种探索的品质,包括我们的孩子,他一定会创造奇迹。
关于道可道非常道,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第三个层面来理解看待对待这句话,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道”的怀抱中,我们每个人应该去进行去更好的实践“道”,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可以想方设法的或者我们说尽可能的去摈弃我们的分别心,因为在道德怀抱之下,众生是平等的,你我之间也都是平等的。
我不由得想起了庄子所说: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在这里举例理解:筷子觉得他有夹菜的能力他更加贵,而碗觉得它有盛汤的能力它更贵,所以碗和筷子都只看到了自己的长处,这叫“自贵而相贱”,那么“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如果我是使用筷子的人此刻我更需要筷子那么筷子更有价值,那如果说我现在想喝水,那么碗更有价值,“贵贱不在己”由他人评说,当然如果“以道观之,那么物无贵贱”。钻石有钻石的价值煤炭有煤炭的能量。
最后总结“道可道非常道”这六个字。怎样落地到我们的育人上呢?
- 第一我们可以让我们心更加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任何事要探讨个究竟都是很难得,甚至是不可能究竟的,所以我们的心要静下心来与孩子更加认真地沟通,尽可能的沟通清楚。
- 第二个敬畏心,对孩子所有的行为,对孩子所有的语言和想法深语意,我们都保持着敬畏心,说不定他是对的,说不定他有他的处境和思考,我们不应该用家长的权威,去扼杀他的念想去扼杀他的天分,去阻碍他的发展。
- 第三个是分别心,分别心会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分别心会让我们的孩子成为井底之蛙,甚至成为夜郎自大者,很多的父母,总是把情感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是如果我们认为我们的孩子是最尊贵的,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卑贱的,那么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之后,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自私的人,无法合群的人,一个不懂得跟别人合作不合群的人,自私的人,他未来的成就,他实现梦想的概率到底有多大,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