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坏人喜欢对女大学生下手?根本原因是什么?

我们知道,无论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达也好、相对比较贫困也好,在社会当中都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与冲突。
这种情况是人类组织的本质决定的,众多社会学家已经根据这一观点进行了理论上的验证。
但是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这些社会上的刑事案件,似乎受害者往往集中在这样一个群体当中:以女性为主、年纪比较小、文化水平可能还比较高。
将这些条件叠加,我们会发现,刑事案件的受害者往往会集中在女大学生群体当中。那么为什么这一群体会经常受到危害呢?

社会阅历不足

作为当今社会接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女大学生本身的学识以及知识储备应该是比较充足的。
但是由于她们长时间生活在校园当中,对外界的各种规矩了解并不是特别充分,所以往往容易轻信他人的言论。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会常常看到这样的新闻:某女大学生被不法分子欺骗,其声称自己可以为之提供兼职机会等等,从而误入深渊,惨遭不法分子欺骗。
这种人就是利用女大学生单纯、善良以及社会阅历不足的特点,将罪恶之手伸向了她们。
他们可以用三言两语就哄骗女大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因为现在的很多家长把女儿当作温室的花朵一样教养——不是在批评这种教育方式不对,但人毕竟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属性是每个人都有,也必须得到重视和发展的。
如果只是因为害怕孩子受伤,就总是不让孩子学着如何分辨人心,把孩子攥在手心里,这不是疼爱,而是偏执的“毁坏”。
个体发展阶段论
以研究个体人生发展轨迹的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作为大学生时,正好会处于从校园到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
此时个体往往刚刚成年,不再受到父母的管教,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但此时的他们由于之前并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所以往往不足以单独面对某些事情,最基本的就是没有经济收入的能力,最多就是进行一些兼职,赚取很少的财富。

要强的内心

就像前文所分析的,此时的个体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熟独立”的成年人,所以在内心会不断地暗示自己:这些事情难不倒我,我不用再依赖父母了。
更有甚者,会对与父母沟通这件事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很多时候,即使一件事情拿不准怎么做,也会出于这种要强的心理去“硬撑”。
很多案件就是这样发生的:面对犯罪分子突如其来的邀请或是欺骗,即使内心存在一些疑问,但是也不愿意去询问父母的看法,并且在一些更显著的理由如挣取收入上规劝自己,最终落入圈套。
两性间区别
众所周知,女性的内心相对于男性,是更加敏感、更容易在一些细节上产生误区的。
对于这些年轻的女大学生而言,她们在接触到相关的违法犯罪的事情时,也许会发觉到不正常,但是内心的细腻和纠结会影响最终做出的决定。
所以表面看来,男性似乎不太会被这种事情所欺骗,一是男性比较少被选为实施犯罪的对象,另一个就是男性相对比较直接,不会想太多。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因为还在校园当中,社会阅历不足,对于很多事情缺乏判断,再加上心智和情绪上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所以经常被犯罪分子选做是实施犯罪的对象。
当然,这些内容是我们经过冷静的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比较客观的作用的。
但是有一点也不能忽视,那就是媒体本身的选材,这种无意间的话语权构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观点,他们会有意识地对素材进行挑选。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