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边城”,我们谈论沈从文还远远不够

在沈从文看来,乡下人经历的,就是中国经历的;

乡下人失去的,也就是中国失去的。

沈从文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25年的创作时间集结了80多部作品。但一般人们对他的印象主要停留在《边城》和他与张兆和的爱情故事上。
对于沈从文,我们谈论得还远远不够。
他作品中的忧郁气质和伤感基调,独特的湘西叙事,那个时代难得的平常心与常情,以及挥之不去的水的意象等等都值得人们反复讨论。
今天,我们来谈谈“乡下人”沈从文。
沈从文常说,自己为乡下人身份而感动,他们老实淳朴,待人热忱而少机心,比大都市中人更可信赖。湘西山高水急,林密雾多,浸润游侠精神与传奇志怪气氛。湘西亦多味,“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人人洁身守法,像苗人水手的“原人性情”,“老实、忠厚、纯朴、戆直”。木竹环伺的乡里村寨,山歌喂养的灵魂,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轮回的水车,便是沈从文的乡下人世界。与乡下人共苦乐,是沈从文做小说的一份诚意。
《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1902—1947)》一书用“乡下人”这一关键词串联起了沈从文前半生的生平与作品,既讲“乡下人”沈从文的人生经历,也讲他小说中的乡下人。

01

 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前半生 

 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 

在沈从文的印象中,“乡下人”这个词有其地域性,而且往往同水有着强烈的关联性。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水,就有什么样的山谷和故事。生活无须猜测,真正的生活永远值得谈论。
沈从文总是宣称自己是一个乡下人,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成为他的“原体验”,为什么会这样呢?乡下人与他的作品是什么关系?乡下人的人生经验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乡下人和他们的土地伤痕累累?这个词所遇到的普遍的社会性的蔑视如何刺激着沈从文的创作?在进步与落后对峙的进化语境中,沈从文凭借着什么越过间隔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深深沟壑?为什么一位在城市中当了教授的作家非要横下心来做乡下人?
在《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一书中,孙德鹏从“乡下人”的视角回顾沈从文的前半生,在沈从文作品中重建近代中国的记忆,并试图从湘西叙事找寻理解近代中国的另一种方法。
书中的“乡下人”是一个感通人物与人性的媒介性概念,没有任何蔑视意味。它标识出一种地域性(湘西)的身份(苗民),可以理解为与不断变化的“城里人”相对应的概念。
取名“乡下人”有一语双关之意:一是沈从文向来自称乡下人;二是他的湘西叙事多取自乡下人经验。《三三》《山鬼》《厨子》《小砦》《黔小景》《巧秀与冬生》《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这些作品的人物、故事大多有迹可循,实现了文学对历史的叙事性补充,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独特面向。这些故事与唐传奇的“亲历—制作”方式相近,有档案价值,可以当作“史料”来解读,其中隐藏着双重的“真实”:自我真实性与湘西的地方真实性,如金介甫教授所言,“从一个湘西人的观点来审察全部中国现代史,就等于从边疆看中国,从沈从文的眼光看中国”。

02

 在进步与落后的对峙语境中

 理解近代中国 

沈从文作品中显现出独特的中国近代性,一方面是由落后而求变,他说,“我想读好书救救国家”;另一方面是敏感于一切反常的新旧经验,他说,“进步正消灭掉过去一切”。
书中引入了专门的篇章讲述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同时谈到了各地军阀的变法改革,以及近代中国的宪制探索等,对“进化”“近代”等概念进行“历史性”的解读,在对沈从文及其作品的大时代背景进行描绘的同时,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当下进步与落后的剧烈冲突,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国。
著名法学家王人博老师在本书的推荐语中写道:湘西令人神往,“有桃花处必有人家,有人家处必可沽酒”。阅读(写作)是一种走入的行为,这本书带我们走向森林,走进猎人的房间,与乡下人秉烛夜谈,与沈从文一起面对那些印刻着疤痕的直心公案、楚地江湖。
直心是什么?就是平常心,就是常情,在那个激烈而促迫的时代里,时时有常情,处处不忘常情的,唯有沈从文。这份常情,意味着一种人的原初状态,与乡下人的生活和语言相关。他始终远离“进步”的时代吼声,以存“旧俗”的姿态与乡下人共苦乐。换言之,沈从文的底色是“世俗性”“自然性”。用沈从文的话来讲,那是“原人的性情”,像苗人水手的样子:“老实、忠厚、纯朴、戆直性情。”沈从文小说的好,若是非要说出个式样来,或许是禅意杂民气,有心,又不失烟火味道。

03

 独特的视角与切入点 

 同时展开广阔的哲学联想 

区别于以往的沈从文传,作者结合自身的法史学学科背景,以史学为点,用法学之力,撬动文学的杠杆。这是一场作者与沈从文之间的跨学科对话,也是一份私人阅读笔记。书中以沈从文的生平及对其作品的评述为主线,同时对其生活时代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进行还原,将文学评论、读书札记、社会文化史记述与意识流式的个人阅读史交织在一起进行讲述。《乡下人》是泪水,是礼拜天,是逻辑之外的非时间性的旅程。
此外,书中从小说文本内外推演 “乡下人”的人生经历,横向对比了鲁迅、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等作家笔下的小人物,探讨更为深层的“乡下人”的共性;同时,对沈从文的小说人物及意象,展开更为广阔的哲学联想。
这里不得不说到沈从文小说中“水”的意象。沈从文的湘西叙事不是历史的忧郁碎屑,而是一种“液体性”的智慧,是理解中国的一种方法。他所写的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他最满意的故事,也是水边的故事,像《边城》《长河》《小砦》《三三》《黑夜》,或者是船上的故事,如《丈夫》《船上岸上》《湘西》《湘行散记》。
水,是寂寞,也是自由。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水,是一种文学思考的方法。在水的包围中,他成了一个作家,处在世界的中心,使人及事物获得意义。沈从文在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边城的土地上,之后是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沈从文常说,那是他唯一想居留的地方。
著名汉学家、公认的沈从文海外研究第一人金介甫先生对本书评价道:“孙德鹏对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家乡有着极富诗意的理解。感谢他,让我们在那些触动人心的作品和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山水里看到了诗意和忧伤。”
(0)

相关推荐

  • “湘西儿子”沈从文:悲凉与无奈的一生,《边城》寄托人性的美好

    沈从文, 1902年出生在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凤凰小城.凤凰城是苗族.土家族.汉族聚居区,是清政府为镇抚与虐杀残余苗民,派了一队戍卒屯丁驻扎,才逐渐形成的小城镇.那时,碉堡多数业已毁掉,军营也多数成了 ...

  • 现代出版机制下沈从文早期的文学生产

    一 在1933-1934年的京海派论争中,上海文人大多像苏汶一样,强调上海文人不容易找到副业,不仅教授没份,其他事情也不易找,为了生活更急迫地要钱,结果是多产.然而,对上海文人这种卖文为生的生活困境, ...

  • 湘里文人·沈从文 ‖ 《边城》之后的湘西和年轻人

    倘若不提的话,我们也忘了沈从文也入围过如今越来越受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想来他只是希望能写些东西出些作品,估摸着能够对中国大众有些教育,另外的反而是小事. 沈从文在<给云麓大哥的信>中这样说 ...

  • 沈从文《边城》赏析

    整理人:沈玉成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 ...

  • 图书推荐 | 理解沈从文,不止边城

    在那个充满乡土风情的湘西世界 住着天真善良的翠翠 和她朴实忠厚的爷爷 一场龙舟赛的相遇 让翠翠和傩送互生情愫 一个雷雨之夜 疼爱孙女的爷爷突然离世 ······ 想必,你已经知道这本小说的名字 那便是 ...

  • 宋祖英家乡古丈县的红石林和沈从文《边城》里的茶侗古镇

    今天上午跟随独品旅游游览宋祖英家乡的红石林,因为下雨岩石变成灰色,不过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情绪,李导花一百块钱请了一个当地老乡给我们引路,他带我们摆龙门阵玩儿的很嗨,每个人都年轻了十岁.下午赶到三省交界 ...

  • 朱曦情诗:在岸边 ——读沈从文《边城》随笔

    在岸边 --读沈从文<边城>随笔 朱曦/诗 我,拈一片金色的叶 梳着秋水的秀发 等你 小船已经靠岸:夕阳就要落山 蝉儿,在芦花荡里弹起六弦琴 为河蛙举行的大合唱伴奏 彼岸,彩裙伊人坐在礁石 ...

  • 沈从文《边城》电影改编轶事 

    <大众电影>刊物上的<边城>剧照 前段时间与一帮文友在北京实地进行了"走读沈从文"的活动,其间提到了沈从文在哪里写作的<边城>,蓦然回首,这部经 ...

  • 品读 | 沈从文《边城》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视频来源网络,重庆TV出品 展开

  •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文/唐俭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构思精妙,字字珠玑,且令人动容之处甚多!      有人说,鲁迅是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那么,上世纪能在文坛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