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100问:宫和殿,它独具特色的记忆
古代市禁在宋代开放,做买卖的以“前铺后居”的方式沿街设殿。房屋用以日作夜息,房屋划分内外公私的功能,不论写出来、画出来都活脱是个“宫”字。
紫禁城里宫和殿
宫和殿
明清皇帝宫殿,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独立意思。明、清固然是两个朝代,皇、帝亦分指上古三皇、五帝(秦始皇开始放在一起,以示才、德足以抵得上远古圣人的总和)。而宫、殿两字,最初的性质亦很不一样。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最初宫与室同义。“室”带着寝的成分,在以前,平民百姓的居所都可以称为宫。
“汉时殿屋四向流水。”“无屋谓之殿矣。”(《说文解字注》)汉代说“殿”,是指有四个坡面的房子。殿一般不设房间(会堂功能)。基本上“殿”比“宫”高级,同时带着公开性质。
殿顶四个坡面,面面俱到,合乎“正中不偏”,受四面顶礼膜拜的要求。屋顶上加华丽装饰,下设崇阶,即华堂,高级的大殿堂,自然成为皇家及高级宗教建筑的专利。
皇宫依据着宫、殿的性质和功能设置,从大布局来说是所谓的“前朝后寝”的传统,以单体结构看就是“宫殿”的组合。前朝进行政务的主要建筑都称作“殿”,后寝基本上都是“宫”。如紫禁城前朝主要是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后寝便由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组成。个别在内廷里,而又带着政务、典仪、宗教性质的重点建筑,则依然以“殿”为名,很有其名也正、其言也顺的意思。紧凑的“宫”、“殿”成为一座皇宫。
有个地方“亦宫亦殿”
故宫里有一个地方非常特殊,它“亦宫亦殿”,历史上它曾做过“殿”也做过“宫”,它就是保和殿。
保和殿,如今是故宫前朝三大殿的最后一个殿,明朝时它曾有过两个名字—“建极殿”和“谨身殿”,之所以用“殿”命名,说明它和“国事”相关,比如清朝时,这里要举行为国家选拔人才的考试—殿试;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要在此赐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年末的时候,宗人府、吏部要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
而它在历史上还有两个名字是和“宫”相关,清朝时这里曾被叫做“位育宫”和“清宁宫”。位育宫,是顺治时保和殿的名字,因为顺治皇帝那时刚刚入主紫禁城,本来要住在乾清宫,结果乾清宫因为年久失修,老漏雨,居住环境太差,所以不得已只能搬到保和殿暂住,既然是皇帝住的地方了,就不能再用“殿”来命名,于是改为和家事有关的“宫”,即位育宫。
很明显,除了在形制上有所不同外,“宫”和“殿”更重要的是由功能来区分。按皇族的活动和需要来调整,诸如养心殿、英武殿、文华殿等均呈工字形。最特别的是奉先殿,这座皇族的家庙同样做工字形空间布局。意味着祖先虽然故世,依然按着人间的规律作息,永远相依,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