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姜红丙老师的讲座视频整理而成,文稿未经专家本人审阅。
作者简介:
姜红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现为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研究方法论、创新方法论、论证理论等。在Decision Support Systems、Scientometric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SCI、SSCI收录期刊和《管理学报》、《外国经济与管理》、《中国科学基金》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其它基金项目3项。研究贡献或者研究意义可以叫做添砖加瓦,我们都在为学术共同体的科学大厦添砖加瓦,而你的研究贡献就是你添的那一块砖,你贡献的研究意义就是这块砖所发挥的作用,比方说让大厦更美了,让这个大厦更结实了、更坚固了,也就是它的一个作用。当然可能这个作用更大一些。这就是研究贡献和研究意义的区分。其实研究贡献就是指的 what's new?就是我的研究到底跟别人不同的地方在哪?你哪些东西是新的。然后,so what?你加了这块砖又如何?假设这块砖不是给大厦,让它美化,让它更结实,而是破坏了这个大厦的协调感。那么你这个砖还不如不讲,这是它的副作用。所以这就是意义跟贡献的不同。虽然说没有贡献就没有意义,但是毕竟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也就是说意义的物质承载体是研究贡献,也就是那块砖,但是砖本身不是意义。大部分学者在谈研究贡献的时候,他想要的是这两点都说(新+好);在谈创新点的时候想要的也是这两点。你不管干什么,选题的时候一定要问问自己。怎么回答so what?Booth和Williams设计了一个模板,就是说我正在研究某个话题(topic),我想找到什么样的一个结论,然后就是具体的一个问题(question)。问题(topic)是引人关注的,问题(question)是具体细化的。然后,为了使我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什么?这个就叫意义,就是对so what?的回答。而带来什么好处,属于价值问题。所谓价值,是指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主客体关系状态。这是人类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道德、艺术、宗教、日常生活等领域中一切价值判断所具有的共同含义。这里使用“主客体关系”,而不用“人与物的关系”来表述,是因为价值关系不仅发生在人与物的关系中,也发生于人与人关系及其他一切可能的对象性关系中。现实的价值必然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并确定:(3)“什么性质的,或适合主体哪一方面尺度的价值”,即价值内容。一般说来,一个完整的价值判断,必须是明确地或暗示地包含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李德顺,2013)。如果我们要回答so what?我们就要完整地进行表述。价值客体、价值主体、价值内容这三点都要说,都要明确地指出来。那么怎么回答so what呢?现在,实际上我们的研究问题就是价值客体,我们可以说,如果研究问题得到了合理的回答,那么谁将得到什么好处?这里的“谁”实际上就是价值主体,“什么好处”就是价值内容。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我们需要把价值主体搞清楚,比如,我这项研究就是为了使青少年更好地成长,或者为了让高校教师得到好处,或者就是为了让企业老板得到好处,你的价值主体要界定清楚。怎么来表达你的研究问题的价值呢?假如说你的研究问题是q1,那么你可以说,如果我回答了q1,就能够帮助界定的价值主体回答更重要的一个问题q2,如果大家对q2还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可以继续说如果解决了q2,我们就能更好地解决q3,如果对q3还有怀疑态度,可以往下来,但是这个链条不要太长,最好就一环,最多两环,再长了可能编辑就会拒绝。说明“对谁好?”还是不清楚。我们论文动辄1万字2万字,其实里面最核心的没有几段话。到最后能够为我们做辩护的,是有关人类福祉的一些问题,比如,能够活得时间更长、活得更幸福,等等。回答so what?对每个人都是比较难的。用价值论分析,对so what?的一个陈述其实是一种评价活动。就是说,你要讲这个问题很重要,哪里重要,你就是对这个问题价值的评价,这就涉及价值关系,如果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是同一个人就是一种理想的情况,但实际价值主体与评价主体不会是一个人。比如我写了一篇论文,评价主体是我自己,假如我写的是大学生财经素养,提高大学生财经素养,让大学生知道钱怎么花,能够减少大学生校园贷的悲剧。价值主体就是大学生,价值内容就是降低校园贷悲剧。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财经素养,然后就能够降低校园贷的悲剧的数量,就是我做的一个价值判断,那我怎么评价呢?我说一个问题很重要,要根据一定的标准来说。如果作者本身就是大学生,评价主体也是大学生,如果作者自己去评价,重不重要他可能是清楚的,但现在写论文那名作者并不一定知道,比如说某大学有多少大学生,有多少大学生深陷校园贷的陷阱,如果没有的话,这个判断可能就有失水准,如果有不少的话,说不定就很有用。所以评价主体和价值主体是不一样的。这个时候我们做这样的判断是其实有一定困难的。然后,我们说解决这个问题,对科学共同体的成员都有好处,对社会群众都有好处等等。都是我们要模仿着,自己是社会群众,自己是科学共同体成员,然后再模仿一般的价值主体,来做这样的一个猜测,所以比较困难。如果在文献当中,你看到别的学者说哪个问题很重要,但现在还没有解决,正好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个问题,这是比较有力量的。因为它是属于科学共同体里面的人做出的判断,因为他的论文既然发表了,他就进入到了这个领域的知识库,就代表了一定范围的科学共同体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