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年‖对剧本梗概读后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在史贻直剧目编写人员内部会议上的讲话
因为是三朝元老,历时八十五年,这么长时间的跨度,怎么解决?如果再交代家属源渊和父母祖辈,甚至超过百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从那儿切入开始写?我认为只能从钦差大臣时开始写,以前事只能通过倒叙回忆来表述,有些重要事件,可通过改名换姓,从康熙雍正年代搬到乾隆年代来写。虚写与实写的关系,康熙年间应是虚写多,回述多,雍正乾隆年间起以实写为主。而且康熙大帝、雍正皇朝都有成功的大戏摆在那里,都是正史戏,我们很难超越 ,三朝两字反而是我们面临的障碍和包袱,我们要抛开三朝元老这几个字,能写出两朝间一些大事就行了,我们是写戏,不是写史,不必去重复那些已写过的历史故事。只要写出史贻直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历史贡献就成功了。
2.人物与性格
人物性格的特征及缺陷,应有个起始发展完善的过程。不能一上来就写成完人圣人,从来不犯差错。人物设制的阶段性和连贯性。要全盘考虑,比如说前阶段,心急情躁,急于建功立业,中阶段,吃苦耐劳,处事果断决伐,后阶段,老成持重,凡事运筹帷幄,从容不乱。乾隆理政,觉得离不开他,这就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3.主线与副线
主线矛盾是哪些?次要矛盾是那些?皇上、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是一条矛盾线,与被查人员的矛盾又是一条线。第3条矛盾线则是一条表面上看不见的线,表现在上面打招呼,下面拉关系,中间是同年,处处渉亲友上。参与这一条矛盾线上的人众多,甚至是手下人及家属,他们因受贿或受托,或因乡情同年同党而出现,不断设置障碍,或自以为是的帮到忙,或因顾虑及好意,或因亲情拖后腿,以至矛盾困难重重,事情反复变化,每条副线即亊件中被涉及之人,在单个事件中他们又都是主角人物。要把史贻直写成象王歧山这样的角色。坚守初心,排除万难,为反腐除恶和巩固政权,作出重大成绩。
4.布局和场景
避兔流水帐式的日记式表述。罗列一大堆历史事件,缺少生动故事艺术形象及知识趣味性,而抓不住观众,那写得最多也没用。
要尽量避免写大场景,作者的重要作用是要给投资人省钱,一个大场景的展开或多几个角色人物上场,往往给拍摄时增加几十几百万的开支,因为人多,服装导具多,费用开支多,人多反而不好表演,出不了艺术效果。实在需要大场面,建议用现有资料性场面剪辑而成。
5.悬念与结局
每一个分场剧本,既要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承转合的关系,即既给观众一定的满足感,又要保持新的悬念,推出新的矛盾和难题,形成新的不确定性,即悬念,要把剧本写成悬念剧,不到剧终,悬念不能终结。在最后的结局中写出高潮后戞然而止。
6.内容及重点
内容主要表现反腐惩贪,精简机构,整肃庸政,调整区域,考核官员,实行淘汱,鼓励农桑,促进流通,重铸钱帀,田亩均摊,开荒置田,免减农税,养兵屯田,安抚民族,取消世袭,虚位养后,取消文字冤狱,改革考试弊端,官员退休不得居京,必须回乡,离职官员不得参政问政制度等等。我认为以上这些内容,要集中安排在他在福建当政时,为收回台湾,治理台湾,在保台爱台的大主题下来写。否则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会造成国家分裂,这是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把其它故事放在这个大框框里来处理,既紧张又生动,又有现实意义。内容绝不能与其它清代戏雷同或同质化,后面要写他重回相位后,躹躬尽瘁,奋力一搏,为乾隆盛世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
7. 关于剧本名字
最后讲一下剧本名字,我建议不用三代元老史贻直,建议用“盛世重臣”或直接用“乾隆与史贻直”较妥。因为实写3代元老很难写,小说故事可以写,戏曲影视很难写,主要是跨度太长,无法表演,而且在很多历史事件中,或在事件中的历史地位来看,当然用“史贻直”做剧名,那也是可以的。
8.结束语
讲了许多不成熟的意见,目的是要求大家在编剧时少走弯路,更不能推倒重来,走回头路。现在的每集梗概约五百字,而剧本每集应在一万五千字左右,每集在2O至25分钟之间为好。播放时每天两三集,不超过一小时,时间多了人家没功夫看,或精力跟不上,会放弃观看。作为编创人员,要意识到这些。现在四十集梗概出来了,至于文学剧本初稿的完成时间,暂定在十月份,可以每人先选写一集样稿,让投资方看看认可与否?
作者简介:宋仁年,男,笔名天目湖客。1951.5.31生于江苏溧阳码头街。七十年代中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创编过溧阳文艺丶溧阳科技报等刊物,任主编,现为族群文化杂志总编。自七十年代起开始陆续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民间文学影视文学等作品,著有三千余篇各类文稿。著有《宋仁年戏曲影视作品选》等文集。
平台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