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母语高等教育(2)
第二节 信息时代的大学语文教材
从1978年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始倡议恢复大学语文课,到1980年这门课在全国高校普遍开设,这个时间表正好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同步,但是这个时代意识反映到大学语文研究者的头脑中则要迟缓得多,笔者从知网检索2000年前学术期刊,总共只见到两篇相关论文:
■体育院校大学语文试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12月,杨一虹、王勤、彭智)
■大学语文《科学的春天》多媒体教学例谈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10月,同林、钟海、那军)
直至进入21世纪后,信息时代的意识才逐渐反映到大学语文研究中来。2007年,作为《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之一章的《母语高等教育状况报告》在“新形态教学资源建设”一节中写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形态的教学资源建设受到重视,进展很快,并且已经开始投入教学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这得力于一种全新理念的提出,即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出版部门与高校共同建设,深度介入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是基于网络环境的新的资源形态,是对传统纸本教材的有效补充乃至提升。它为教学模式的根本性改革提供了基础。已建成的“大学语文”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服务网”、“4A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论坛”及“大学语文在线”等网站,“实现了资源搜索、远程教学、题库测试、论坛交流、课件共建、师生交流等系列环节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元搭配互补。依托网络,逐步建立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课下在线学习为重要辅助、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是为“网络条件下的交互学习”新模式。重视和利用网络条件,对传统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观念、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考评方式、课时安排等,都将产生挑战和冲击;而应对得当,则又会使语文高等教育的水平大幅提升。在网络“论坛上,辟有'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等栏目。给教师的课堂表现打分,有'教学点评’;学生撰写语文作品,可到'原创天地’,他们在这里激扬文字,比拼人气;对教学有意见的学生,可以去'我学大语’版面畅所欲言”。初步的实践证明:在教学效果、学生反映、教师感受等方面,新型教学资源建设均表现了令人振奋的成绩。2007年度新的“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的出现,其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即在于此。另外,数字化教学资源还利于实现共享,在这方面,较之前些年,更多的教师获得了更大的便利。
这里谈论的“新形态的《大学语文》”,是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材,这是一种有比较自觉的信息时代意识的教材,关于这一教材的网络资源建设还可以参看《从单一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集成的转变——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深度介入教学活动 提高教学资源集成水平——再谈新形态〈大学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研发理念与实践》等文章。
一些老的教材在网络时代也能与时俱进。首先是徐中玉主编的高教司组编教材,也是有配套教参光盘和教学网站的,最早的光盘是一体式播放的,后来听取了一线教师(包括笔者)的建议,从第九版教材开始做了改进,既能播放,又能对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分解编辑,方便了教师备课与自己制作课件。这看似小小的改动,却正是源于对信息本质的理解。
东南大学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也是一个典型案例。该教材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个是大信息量,王步高说:
就刚出版由我任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立体化系列教材”而言,便由五种纸质教材、10G以上的电子光盘、课程网站组成的立体化教材。纸质教材有:《大学语文》(全编本 90 万字),面向重点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简编本 60 万字),面向普通本科院校;《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本 50 万字),面向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92 万字),面向教师;《大学语文阅读文选》(75 万字),面向对本课程有较大兴趣的优秀学生。电子教材有:网络课件、教学实况、课程教案、音像教材。课程网站:“大学语文·中国”网(http://www.dxyw.cn)
他把这样的做法叫做“双超”,就是教材内容大大超过课堂教学所需,教学难度大大超过学生接受能力。有人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说这个教材把每个作家的总评放在前面,每个作品后面有汇评,这个课本不要说对理工科学生,就是对中文系的学生都不合适。 这是从传统纸质课本立论,信息时代教材特点是海量的信息提供选择,有选择地阅读,从这个角度说,“双超”理论正是一种信息时代的理念。这一教材除了传统的集评、汇评、本事、作品综述、研究综述、参考书目等等之外,还增加了“中小学已学篇目”的提示,如《诗经》、《楚辞》单元,就提示中小学已学《周南·关雎》、《秦风·蒹葭》、《卫风·氓》、《小雅·采薇》、《离骚》、《湘夫人》、《国殇》等。这些内容都放在纸质书中自然会显得杂乱臃肿,但是假如能利用教学网络做成超文本,纸质教材和网络资源融为一体,就形成一种全新的立体课本。
王步高教材的第二个特点便是他们的教学网站,这是最早评上大学语文国家级精品课的(2004) ,网站资源丰富,维护到位,运作正常,而最大的特点便是真正做到不设门槛,信息共享,符合国家评选精品课程的初衷。相比之下,现在很多精品课程往往或者不把全部资源上网,或对上网资源设置门槛进行种种“保护”,背离了国家初衷。
目前国家级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已有6个,除了东南大学,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另外还有济南职业学院(高职)和南京大学(远程教育),笔者个人网站对这些精品课程网做了链接 ,定时观察,进行记录,为同行们提供了研究大学语文网络课程教材的最佳窗口。
以上都是对信息时代教材形态的探讨,笔者教材除了也采用了这样的“立体化”体例外,更注重教材内容的时代特色,选入了《网上风景无限》、《网络语言调查》、《QQ安装协议》、《申论:手机文化》等课文。以《网上风景无限》为例,这篇课文讲的是中国最早的一次网上采访,对于今天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网络聊天,作者却掩不住夸张得意的心情:“今晚的异地采访,没有汽车、火车、飞机运载,没有电话、传真预约,不用敲门,不用互相打量,也不用掏出采访本和录音机,采访就开始了。”甚至不惜借别人之口一再吹嘘,自己是网上采访的“中国第一人”,是中国报界的“第一个”。然而我们只要知道这是发生在1997年3月14日,就完全理解作者的心情。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1996年11月,四位以色列籍年轻人推出了全世界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ICQ。ICQ是“I Seek You”的缩写,意为“我在找你”。1997年,马化腾接触到ICQ并成为它的用户,1999年2月,他注册的腾讯公司才模仿ICQ推出国内第一个即时通信软件OICQ,也就是今天的QQ聊天软件。所以在1997年,上网聊天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
这是一篇通讯,曾获1997年中国新闻奖通讯作品二等奖,但是本课的重点却不在于新闻,而在于“聊天”,这篇通讯的写作,是建立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的,这样的聊天今天早已司空见怪,但是很少有人指出其在语体学上的意义。网络聊天是一种特殊的语体,它既是一种即时对话,因此是一种口头语体,又是通过打字(写)来传达话语,因此是一种书面语体,这种书面语体与口头语体的结合具有重大意义。在传统的母语学习中,一直存在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分离的现象,最典型的就是文言文脱离口头语言,经过新文化运动以来一个世纪的努力,这方面已经好转,然而又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味地强调书面语言向口语学习,而忘记口语也需要靠书面语来提升。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把口语中的“书卷气”当成不好的东西来批,其结果必然是造成口语粗鄙化,口语质量下降,直至“无以言”。这个问题以前只停留在口头语境,所以多被忽视,现在有了网络聊天,口语与书面语合一了,原先转瞬即逝的语言现象被定格,这就触目了。据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公布的网络语言使用频率排行榜,“顶”字位居第一,网民每说5个字,就有一个是“顶”——而这竟是对7所高校网站BBS用字的统计。大学生本是比较有文化的人群,却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表示自己的立场态度,而是近似一种失语的状态,这样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应该早就存在,只是由于口语转瞬即逝的特点,往往被忽视。现在网络语言把它突现出来了,这是好事,我们也可以从网络语言入手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本篇课文的真正教学重点:如何在网络聊天中,用书面语言提升口语质量——这个教学重点已经体现在课文的导读中。
最后,这篇课文的“思考与练习”也体现出信息时代语文“听说读写”训练的特点:1.从网上“摘”下自己与人的一次聊天记录,进行评价与修改。2.课文是一篇通讯,这篇通讯是在网络聊天的基础上整理写成的。尝试在网上和朋友聊聊大学语文问题,然后整理成一篇谈话稿。3.建议建立一个班级QQ群,由教师加以引导,通过QQ聊天,提升同学们口语与书面语的质量。
【补记】关于网络聊天的意义,笔者后来又有一个概括性的说明:网络聊天是“说”,也是“写”(当时还没有语音自动转换成文字的软件出现),是“说”与“写”的统一。五四以来几代语文学家梦寐以求的“口语与书面语统一”“怎么说就怎么写”,到了网络聊天才真正成为事实,未来真正的“现代汉语”可能将从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