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师大交流会上讲话
1.大学语文的学科自信
大学语文的学科自信,我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来表述,就是“大学语文是要出大师的学科”。我们都知道有一个“钱学森之问”,其实钱学森说的是“杰出人才”,学界把它转述为“大师”了。很多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多数都是从社会体制上找原因。我认为出不出大师首先是一个学术问题,有学术自身的内在规律。一般说起来,出大师有两个主要阶段,一个是学术草创时期,一个是学术集大成时期。中国传统学术,从先秦诸子,经由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直到乾嘉朴学,到了清朝后期,已经到了集大成时期,出了一大批大师。现在学术则是在上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学制,创建现代学科,所以五四前后也出了一批大师。那么事情就很清楚了:中国今天为什么不出大师?是因为传统学术已经终结,现代学术草创时期也已完成。至于现代学术的“集大成”,则还不到时候,传统学术用了两千多年,现代学术才一百多年。
但是万事总有例外,大学语文就是一个特例。大学语文的草创期也在上世纪初,但是并没有真正完成学科理论的创立。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我们讲大学语文,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课程,一个是学科。学科是知识分类,课程是分类知识的教学。大学语文作为课程,一直能够正常发展,民国时期是公共必修课,现在港台高校也是公共必修课。大陆高校在1949年后一度停开这门课,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开设,一度很热闹,编了一千多种教材。但这只是课程,还不是学科,没有只编教材不写专著的大师。大学语文作为学科,学科理论研究非常滞后,基本空白,一百年里都没有一种研究专著,直到2007年才出现第一种,至今也才有四十余种(而中小学语文专著则早已是数以千万计)。虽然有不少研究论文,但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基本是套用中小学语文研究体系,而中小学语文体系实际上也是很成问题的,这一点后面再讲。所以说大学语文还没有完成学科理论的草创阶段,这是一个遗憾,也是一个机会,合乎逻辑的推论,就应该还有产生大师的机会。现在中小学语文都有了自己的“大师”,书店里有“跟大师学写作”之类的丛书,就是把研究中小学语文的叶圣陶等人称为“大师”。然而大师者,不是大学才更应该有的吗?
我正是看到这样的机会,才决定提前内退,退而著书,专心来做大学语文学科理论研究的工作。但是我年纪太大,起步太晚,最多能为大学语文出大师做些铺路的工作,在座各位都是青年教师,又都是博士,有很好的起点,假如下定决心,以大学语文为主要研究方向,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后,未必不能成为大师。这就是我说的学科自信。退一步说,我们即使不说“大师”,我们回到钱学森的原话,就说“杰出人才”,大学语文就有很多造就“杰出人才”的机会。前面说过,大学语文直至2007年才有第一种专著,而《大学语文教育史》《大学语文教育学》《大学语文课程论》《百年大学语文史料汇编》,这些作为学科理论建设必备的著作,都还没有人写,谁写谁就是学科“第一人”,这是其他任何学科的研究都不再有的机会。
不但是教师个人的机会,也是高等院校的机会。譬如大学语文一百年,没有一个研究所,哪个学校能建,就是百年第一。所以这些年我到处游说,北到北京,师大、清华、人大这些学校;南到海大,中间还有东大,王步高老师在世的时候,我就经常向他鼓动,表示不管哪个学校能办大学语文研究所,我就去加盟做义工。甚至还有台湾的中大,这更是“乘桴浮于海”了。可惜这些学校都不为所动,最后宁波一家民办大学说我们来办,2013年,我就在这家大学建了大学语文研究所,国家规划办、《光明日报》都发文说中国首家大学语文研究所成立了。然而民办学校并非最好的选择,只能算是“礼失而求诸野”,这个学校拿不到国家项目,研究所也就没有资金运作,不到两年就不了了之。这事应该要公办学校来办才顺理成章,最好是师范类大学,他们才是最应该研究大学语文的。现在谁再办大学语文研究所,虽然不能再说“百年第一”了,但是“中国唯一”还是能说的,因为宁波的研究所没有了,今后谁办谁还是“中国唯一”。
大学语文办研究所能够干什么?可研究的东西很多。如前面说过的百年资料汇编,就不是个人之力所能做的。还有“民国大师教大学国文”,现在大家都只是泛泛说说,其实每一个对大学国文有建树的民国大师都可以专书研究,形成系列丛书。“民国大师教大学国文”以外,更有还没被人注意的“民国大师论大学国文”,最近我出了一本书,就是讲“民国大师论大学国文”的,其实一本书是不够的,也应该一个一个大师研究,做成系列丛书。再还有各个学校大学语文的研究,如南洋公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等,都有很好的史料,值得做系列丛书的研究。我非常希望浙师大能做这个工作,贵校的中小学语文研究很有特色,形成所谓的“浙派语文”,我希望贵校还能把“浙派大学语文”的研究也做起来。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