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衣: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过它吗?| “汉服”溯源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上篇《中衣:真正的消失,从来是静悄悄的 | “汉服”溯源》说了很过汉服中的“中衣”是什么,经历了哪些发展,这个小栏目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汉服的这些“往事”来看看历史真相是什么,将一些被汉服圈所混淆的概念矫正回来。所以本篇就来讲讲历史与传统中的“中衣”

世界上有过“中衣”吗?

很多年前就有汉服爱好者质疑过“中衣”,认为在壁画、唐俑、出土文物里都没见到过“中衣”,这本来就是个不存在的东西。

但如果说类似汉服中衣的东西,其实是有的

回想一下,我们在古装剧里就经常会看到角色就寝或入狱的时候会穿白色的衣物,是不是就跟汉服中衣很像?之前我们也说过影视剧古装受到过戏曲服饰的影响,所以他们不叫中衣,而是和戏曲一样都管这个叫作“水衣”(亦称“水衣子”)

△ 影视剧中的水衣

△ 戏曲水衣,《鬓边不是海棠红》剧照

相比汉服圈喜欢将“中衣”类比衬衫,水衣的另一个称呼“汗衫”似乎更为贴切,尽管有了针织面料以后我们的汗衫基本都是针织的,甚至将单面针织面料称作“汗布”(相关介绍见《“秋裤”与“棉毛裤”,仅仅只是换个称呼而已吗?》)

之前多次介绍过戏曲是衣箱制,其中内衣鞋袜这些都属于“三衣箱”。戏曲“水衣”也是穿在外衣之下,主要是为了隔绝演员的身体和外面的表演服饰避免被汗水污染,基本也都是白棉布制作,后面出现的确良(相关介绍见《的确良:你为“化纤”拼过命吗?》)以后也有用化纤等材质,但是不透气容易粘在演员身上。

“水衣”与汉服的“中衣”太过相似问题也在很早之前被提出来过,当时汉服圈的看法是“因为满清剃发易服的时候,戏曲演员得以部分幸免,所以在水衣上还保留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但实际上水衣并不限于交领款,而是根据外衣有不同的款式,男式常见交领款,女式多见对襟款(我还发现有领子做成交领实际上是对襟的款式大概是因为对襟比较方便穿着吧),衣襟的闭合系统也不像汉服有那么多讲究,系带、布纽、按扣、粘扣以及普通挖洞纽扣都可以。

△ 不同样式的戏曲水衣

并且戏曲的穿法比古装剧和汉服都要复杂,他们会在水衣和外衣之间,或加穿“竹衣”,作用也是隔绝汗液、保护外衣;或加穿“胖袄”,类似夹棉背心或护肩,用途是帮助演员塑造适合角色的体型;或加“护领”,汉服的假领子(义领)与其相似,但戏曲护领常有夹棉,也可以帮助补正体型。

△ 竹衣,via @陶阳官微

△ 胖袄,via@陶阳官微

△ 胖袄与护领,via @陶阳官微

古装剧里的用法参考戏曲但会更灵活一点,毕竟可以找角度、找灯光,还可以NG再来,所以不一定穿整件的水衣,也会用类似胖袄的配件(求给演古装的爱豆们都配上,补补他们的小身板吧)。所以古装剧其实只有在需要展示内层衣物的时候,才会穿上完整的进行制作过的“水衣”

△ 《琅琊榜》工作照,via 豆瓣

△ 《琉璃》剧照

戏曲也有“中裤”吗?

之前在《大褂:带着相声艺术一起撩拨少女心!》里介绍过,相声演员的大褂里也会穿这样一件衣服,一般是白色立领对襟,叫小褂,也可当水衣穿,水衣里也有类似的立领对襟款式。

△ 小褂

小褂可以单穿、外穿,有一字扣的,现在也有暗扣的,其实就是唐装的前身。在大褂/长衫下面穿小褂比较源于生活,早年间也是这么穿的,只不过现在偷懒直接在领子和袖口里搞一截白布做假两件的也很多。

小褂下面穿的就是“水裤”,这个就比较戏曲了。

和汉服中裤不同,戏曲里的裤子一般就直接搭配外衣了,所以颜色各异,有的还会有绣花装饰,称作“彩裤”。不过相声演员的基本常见黑色无装饰,但其实没有颜色限制,也有人偏爱大红。

彩裤的款型是老式的缅裆裤,比较宽松,但是没有明制裤子(就是前文《中衣:真正的消失,从来是静悄悄的 | “汉服”溯源》提到的“中绔”)肥大,裤腰比较宽,偏爱用软绸之类的料子,显得比较灵动轻薄。

△ 露出来的就是彩裤

△ 京剧彩裤

△ 戏曲水衣+胖袄+护领+彩裤,《霸王别姬》剧照

“中衣”这个名字是瞎掰的吗?

说完中衣“物”的来源,接着说说“名”。

“中衣”这个名字不特别,所以相应的文献记录很多,就好比“水衣”的名字也不特别,那种可以下池塘捞鱼的连体裤也有叫“水衣”的。

△ 水衣,也叫下水裤

所以,要解释“名”,不能光搜关键词,那充其量也就是个“出处”,很多汉服圈的考据问题往往源自于此

早年影响汉服中衣的主要是这段文字:

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释名》

实际上相关的还有一段:

其长衣、中衣及深衣,其制度同。……此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礼记·深衣》孔疏

很明显,中衣不应该是一件短上衣,而是“制如深衣”,那就应该是一件长的衣服,早年的汉服爱好者错误地将记载中的中衣和受到戏曲影响的古装剧戏服里的水衣联系在一起了。

按照崔圭顺的考证,中衣、长衣等和深衣应该是同一类东西,区别在于穿在外面的时候叫深衣,穿在里面的时候叫中衣,袖子露出来的时候叫长衣。

因为距今时间比较早的记载,往往存在着文献与考古总是难以对应的问题。但如果将这个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层层叠叠、逐层露出的穿衣习惯,其实汉俑里还是不少的。2008年电影《画皮》就是用这个思路设计了戏服(并不等于考证),2010年电视剧《美人心计》立马跟进了同款设计,使得当时还十分流行曲裾(参考《「曲裾」到底是不是臆想之物?| “汉服”溯源》)的汉服也涌现了一批相近的设计,只不过古装戏服层层叠叠的领口和袖口都是假的,实际只有一件,层次都是缝制上去的。

△ 汉阳陵出土陶俑

△ 《画皮》剧照

△ 《美人心计》剧照

但汉服不能像戏服这么搞,所以除了利用领缘就是靠中衣了,很多大袖彩色中衣都是为这一系列爆款设计而推出的。

△ 相近的汉服设计

△ 为此设计的大袖彩色中衣和白色中裙

虽说这个依然从古装剧来的设计离历史很远,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汉服受困于中衣应该是短上衣的惯性思维,即便外衣做成了长的,里面搭配的却依然是短衣

由于汉服实际与历史文献实在是对应不上,所以汉服的中衣系统里除了中衣、中裤/中绔、中裙等以外还有貌似参考了文献的“中单”,也就是做成了长款的白色中衣

△ T商家的中单

汉服“中单”的市场更小,因为它穿着起来更不“灵活”,从外表看跟中衣中裙几乎没有差别,也就无法驱使买家去额外购买一件。

在文献里,“中单”是“中衣”的发展,后期改了叫这个名字,而并非像汉服那样分属与两种不同的款式。中单/中衣早期可能还是深衣款,即上下分裁,然后缝起来,下半部分像裙子一样是一片片拼起来的,后来改成了普通的长袍式样,即上下通裁,只有中缝、接袖等,不做额外的拼接。崔圭顺认为这种剪裁的变化可能就对应着名称的变更。

△ 孔府旧藏,衍圣公中单

△ 传世品,朝鲜国王中单(里面那件)

而且还能发现,这些中单并非是纯白的,因为中单/中衣在记载里就不是纯白的,纯白这个惯性思维依然是源自于影视剧的水衣。中单/中衣的领缘有装饰,早期是“绛缘”,明代是青色,像朝鲜这件上面还有黼纹,与明代早期相同。

△ 历代帝王冕服中衣形制演变,《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

还有一点就是,中单/中衣其实是一种礼制服饰,是礼服套装的一部分,并非任何时候都会穿着的

当然,由于前面说的,“中衣”本身不算是一个很特别的词汇,当组成礼服的中衣开始改名叫“中单”,原本的“中衣”也开始发展自己的新释义

按照聂丹的考证,隋唐宋元时期的“中衣”指的是“男女皆可穿的长内裤”,明清时期尤其在清代小说里“中衣”开始高频出现,指的是“男女贫贱僧俗都可穿的长裤:富贵人贴身穿,贫苦人单独外穿”。这里值得注意就是,虽然叫“衣”,但它却指的是“裤”,聂丹认为清代晚期便不再使用“中衣”的原因就是它太不符合语言习惯了。

我们知道,现实既不像影视剧,也不像戏曲,所以真实生活里是无法只凭一件衣物可以去完成类似水衣或汉服中衣。天热了减衣,天冷了添衣,更不是为了让别人看到才穿。节约领这种,只是往日物资匮乏下的无奈之举,但依然反应的是最真切的现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