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送礼,都是看人下碟
如果结果不如你所愿,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
—— 夏目贵志
1
麦子年近30,单身未婚女青年,在七大姑八大姨热情的撺掇下,开始了相亲的进程。前前后后见过4人,都没有满意的。不是对方没看上她,就是她没看上对方,总之就是没看对眼。直到最后一个,向先生出现,麦子说她找到了一些感觉。
向先生比麦子大7岁,在某国企担任中层领导职位,家境殷实,独子,父母皆是体制内内退,并已接到大城市安居,同一个小区有独立的房子。
向先生为人为质彬彬,举止有礼,谈吐大方,自然赢得了麦子的好感。而麦子,虽然长相一般,工作家境也都一般,但向先生认为她懂事乖巧,值得进一步了解。
就这样,两人开始了交往。
时隔不久,是麦子的生日。麦子充满着盼望,就等着收礼物。果然,向先生约麦子吃饭,带来了一个精巧的小盒子。麦子满心欢喜地打开,心里却大失所望。
盒子里不是她以为的珠宝首饰,也不是她心心念念想要的IPHONE,而只是一个普通的发卡,看样子不会超过30块钱。
麦子失望至极地吃完了饭,回来抱怨道:
我们都交往快一个月了,我过生日,他送这么便宜的礼物,真是太小气了吧!这样的男人怎么还能再进一步交往下去?
2
女人和男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先看“商品”,还是先看“价格”。
女人喜欢先看“价格”。
特别是网上漫天飞舞的“女人,就该舍得为自己花钱”、“女人就要精致,千万别掉价”等等各类大女主鸡汤文,充斥着人们的视野。你说你过得很好?连个LV都没有,谁信啊?
所以,女人容易纠结于“价格”。女人觉得,你给我送多少钱的礼物,就说明我在你心中有多重的分量。
男人喜欢先看“商品”。
什么样的“商品”,衬什么样的“价格”。不是说把女人商品化,只是打个比方,男人更倾向于先看到“商品”内在的价值,再去决定自己的付出。
对于男人来说,在可负担的范围内,送多少钱的礼物,确实可以衡量这个人有多重的分量。
3
“商品”和“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两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了解的深入、感情的递进、个人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发生变化。
而送礼物的精髓要义,是超出对方的预期。
如麦子,这样一位朝不保夕、月底没钱、自顾不暇的女性,平常的花销紧紧巴巴,买的发卡不超过10块,现在送给她一个30块的发卡,超出了她平日的开销,理应足够引起她的惊喜。
对于男人来说,也就达到目的了。
现阶段,也许向先生还没能足够发现麦子的优点,他所了解到的可能只是:麦子不算花容月貌,月工资只有3000。
若两人继续深入交往,向先生说不定惊喜地发现,麦子竟然是理财的一把好手,将来能助自己一臂之力!那个时候,30元的发卡已经匹配不了“商品”。
“商品”的内在价值提升了,“价格”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下次麦子过生日,收到的礼物可能就是成百上千了。
4
不能说男人这样做便是势利,每个人其实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假设你去看望一位经济拮据的五保户,封200元红包,买两个营养品,已经很体面了。假设你去拜访豪门显贵,你会不会在心里嘀咕,担心人家看不上,略显寒酸?
归根到底,女人的“价格”决定的根本因素,还在于自身的价值。
一位月入好几万,生活质量高,闲暇出入多为高档场所的女性,收到的礼物大抵不会太便宜。
想想便知,这样的女人基本见多识广,若是太便宜的礼物,不说超出预期,连最低预期都没达到,反显得送礼的男人小家子气没世面,哪个男人会这样砸了自己招牌?
花事不了
我就静静的等你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