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空间】刘秀萍║雨夜书香
老谢同学的话
瑛琦妈妈提议我应该开一个“老谢空间”专栏,因一直未有灵感而搁置了。
昨夜暴雨开车潜行前往高铁站接辞职回家备考的小璞而耗尽体力,改文至凌晨1点便无法再坚持而早早睡了。六点多睁开眼,打开微信,便是桂珠老师的一句话“你不感动是不可能的!”细看,竟是“萍姐姐”凌晨1点将《雨夜书香》发到桂珠老师邮箱,桂珠老师凌晨3点40分写成《文聚“圆梦”,只因有梦》,清晨6点修改后发给我。
如此的兴奋与感动,即刻触发了我的灵感,遂决定将【老谢空间】定位为圆梦工坊顶级文章的展示空间,并即刻开通专栏。
有灵感,马上做!即刻排版,即时开通。
萍老师寄语
开卷有益。翻开书来,生命会变得有诗意有韵味。
刘秀萍老师
雨
夜
书
香
这场雨从黄昏开始,下得酣畅淋漓。
秋夏之交的小镇之夜,已褪去了白天的闷热,卷起窗帘一角,丝丝凉爽令人舒适。我倚在窗口,贪婪地享受这份清凉,外面的雨时而噼噼啪啪,时而滴滴答答,雨韵神奇,时轻时重,时急时缓,包孕着无限的蕴意。
任骤雨叩窗,任夜风缠绵。伴着窗外的雨声,翻开书桌上读了一大半的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到那心悦处便一字一句地吟诵,到那哲理处便反复品味,到那感人处便细细咀嚼。
无边的思绪飞跃在时空中,往来于书中那艰辛的岁月里。心,也在浓郁的书香中荡漾着涟漪。
心,醉乎?动乎?
说实在的,已很久没有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了,这几天一直沉醉于《借我一生》中,文中精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厚重的情感,通俗的比喻,……都叫人回味无穷,而最震撼我的是作者的苦读生涯——
文革期间,他在盛钟健老师等的帮助下,寄居在奉化大桥镇的半山老楼,在那座“蒙尘日久,处处巧败”,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图书馆”里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孤居苦读。那处被世人所遗忘的半山书屋成为了他的精神粮食。彼时,那里没有地方吃饭,山下有个简陋的食堂,但一上一下要走很长时间,因此只能几顿合成一顿,基本处于饥饿状态;本有一说“饮水以充饥”,但那里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煮水。唯一的好处就是“有书可读”,他一头钻进书堆去,不分白昼黑夜,遨游在上万册的书海中。
一九七八年,三十三岁的余秋雨决然辞去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之职,离开热闹、离开功利,在那间斜顶朝北的十三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他人生的又一场孤居苦读生涯。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他“一句接一句,一篇接一篇,一位大师接着一位大师,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地读,“我终于把世界历史上出现 过重要思想文化的十四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读完了。”毋庸置疑,他是博览群书的,1983年出版的68万字的《戏剧理论史稿》便是他厚积的结晶。
他一直在读书,成为了学者;成为学者后,他依然在读书。
书香浸润了他的人生,书香也温润了我的雨夜。
雨依然下着,不知多少个这样的雨夜,才组成了人的一生?不知多少个这样夜读的日子,才能让人从少年走到暮年?从无知走向有知?
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有雨的夜有韵味,有书的夜有诗意。此时我想:开卷有益。翻开书来,生命会变得有诗意有韵味。能够手捧一卷经典细读细品,则是人生的一大享受。
把书合上,拉开窗玻璃,外面的雨已经小了,窗台下的茉莉已抬起了头,它的清芬钻进窗口,拂过书页,一股奇香扑鼻而来。
雨夜,书香,花香。
心,醉矣;心,动矣。
刘秀萍写于山区小镇
2018年8月22日23点
刘秀萍老师简介
揭阳市人大代表,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广东省优秀乡村教师,第六届潮汕星河奖师表奖获得者。
文聚“圆梦”,只因有梦
何桂珠
凌晨梦醒,伸手拿过手机,看时间2:02,微信红圈圈提示有信息,点开,萍姐姐12:43发的信息:投一篇到你邮箱了。心中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