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来自岐伯有道00:0019:27
粤.一起来读黄帝内经-108-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来自岐伯有道00:0015:08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5)
原文与译文
(原文)帝曰:岁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何气使然?
(译文)黄帝道:在同一年中,有的动物能胎孕繁殖,有的却不能生育,这是什么气使它这样的?
(原文)岐伯曰:六气五类①,有相胜制也,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
(译文)岐伯说:六气和五类动物之间,有相胜而制约的关系。若六气与动物的五行相同,则生育力就强盛,如果不同,生育力就衰退。这是自然规律,万物生化的常规。
(原文)故厥阴司天,毛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毛虫育,倮虫耗,羽虫不育。
(译文)所以逢厥阴风木司天,毛虫不生育,亦不耗损,厥阴司天则少阳相火在泉,羽虫同地之气,故得以生育,火能克金,故介虫不能生成; 若厥阴在泉,毛虫同其气,则多生育,木克土,故倮虫遭受损耗,羽虫静而不育。
(原文)少阴司天,羽虫静,介虫育,毛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不育。
(译文)少阴君火司天,羽虫同其气,故羽虫不生育,亦不耗损,少阴司天则阳明燥金在泉,介虫同地之气,故得以生育,金克木,故毛虫不能生成;少阴在泉,羽虫同其气,则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虫遭受损耗且不得生育。
(原文)太阴司天,倮虫静,鳞虫育,羽虫不成;在泉,裸虫育,鳞虫不成。
(译文)太阴湿土司天,倮虫同其气,故倮虫不生育,亦不耗损;太阴司天则太阳寒水在泉,鳞虫同地之气,故鳞虫多生育,水克火,故羽虫不能生成;太阴在泉,倮虫同其气,则多生育,土克水,故鳞虫不能生成。
(原文)少阳司天,羽虫静,毛虫育,倮虫不成;在泉,羽虫育,介虫耗,毛虫不育。
(译文)少阳相火司天,羽虫同其气,故羽虫不能生育,亦不耗损,少阳司天则厥阴风木在泉,毛虫同地之气,故多生育,木克土,故鳞虫不能生成;少阳在泉,羽虫同其气,则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虫遭受损耗,而毛虫静而不育。
(原文)阳明司天,介虫静,羽虫育,介虫不成;在泉,介虫育,毛虫耗,羽虫不成。
(译文)阳明燥金司天,介虫同天之气,故介虫静而不生育,阳明司天则少阴君火在泉,羽虫同地之气,则多生育,火克金,故介虫不得生成;阳明在泉,介虫同其气,则多生育,金克木,故毛虫损耗,而羽虫不能生成。
(原文)太阳司天,鳞虫静,倮虫育;在泉,鳞虫耗,倮虫不育。
(译文)太阳寒水司天,鳞虫同天之化,故鳞虫静而不育,太阳司天则太阴湿土在泉,倮虫同地之气,故多生育;太阳在泉,鳞虫同其气,则多生育,水克火,故羽虫损耗,倮虫静而不育。
(原文)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译文)凡五运被六气所乘的时候,被克之年所应的虫类,则更不能孕育。所以六气所主的司天在泉,各有制约的作用,自甲相合,而岁运在中,秉五行而立,万物都有所生化,在泉之气制约我所胜者,司天之气制约岁气之胜我者,司天之气制色,在泉之气制形,五类动物的繁盛和衰微,各自随着天地六气的不同而相应。因此有胎孕和不育的分别,生化的情况也不能完全一致,这是运气的一种常度,因此称之为中根。在中根之外的六气,同样根据五行而施化,所以万物的生化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的分别,随五运六气而各得其宜。
(原文)帝曰:何谓也?
(译文)黄帝道:这是什么道理?
(原文)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译文)岐伯说:根于中的叫做神机,它是生化作用的主宰,所以神去则生化的机能也停止;根于外的叫做气立,假如没有六气在外,则生化也随之而断绝。故运各有制约,各有相胜,各有生,各有成。因此说:如果不知道当年的岁运和六气的加临,以及六气和岁运的异同,就不足以谈生化,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繁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
(译文)黄帝道:万物开始受气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敷布而蕃殖,气中的时候形象便发生变化,万物虽不同,但这种情况是一致的。然而如五谷的滋生,生化有厚有薄,成熟有少有多,开花和结果也有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译文)岐伯说:这是由于受在泉之气所控制,故其生化非天气则不生,非地气则不长。
(原文)帝曰:愿闻其道。
(译文)黄帝又道:请告诉我其中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译文)岐伯说:寒、热、燥、湿等气,其气化作用各有不同。故少阳相火在泉,则寒毒之物不生,火能克金,味辛的东西被克而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苦和酸,在谷类是属青和火红色的一类。
(原文)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译文)阳明燥金在泉,则湿毒之物不生,味酸的及属生的东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辛、苦、甘,在谷类是属于火红和素色的一类。
(原文)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译文)太阳寒水在泉,则热毒之物不生,凡苦味的东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淡和咸,在谷类属土黄和黑色一类。
(原文)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译文)厥阴风木在泉,则消毒之物不生,凡甘味的东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酸、苦,在谷类是属于青和红色之类,厥阴在泉,则少阳司天,上阳下阴,木火相合,故其气化专一,其味纯正。
(原文)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译文)少阴君火在泉,则寒毒之物不生,味辛的东西不生,其所主之味是辛、苦、甘,在谷类是属于白色和火红之类。
(原文)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守,气专则辛化而俱知。
(译文)太阴湿土在泉,燥毒之物不生,凡咸味及气热的东西都不生,其所主之味是甘和咸,在谷类是属于土黄和黑色之类;太阴在泉,是土居地位,所以其气化淳厚,足以制水,故咸味得以内守,其气专精而能生金,故辛味也得以生化,而于湿土同治。
(原文)故曰: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
(译文)所以说:因司天在天泉之气不及而病,不足的,用补法当顺其气,因太过而病有余的,治疗时当逆其气,根据其寒热盛衰进行调治。
(原文)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译文)所以说:从上、下、内、外取治,总要探求致病的原因。凡体强能耐受毒药的,就给以性味厚的药物,凡体弱不能耐受毒药的,就给以性味薄的药物,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译文)若病气有相反的,如病在上,治其下;病在下的,治其上;病在中的,治其四旁。治热病用寒药,而用温服法;治寒病用热药,而用凉服法;治温病用凉药,而用冷服法;治清冷病用温药,而用热服的方法。故用消法通积滞,用削法攻坚积,用吐法治上部之实,用补法治虚症泻法治实症,凡久病新病都可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治疗。
(原文)帝曰:病在中而不实不坚,且聚且散,奈何?
(译文)黄帝道:若病在内,不实也不坚硬,有时聚而有形,有时散而无形,那怎样治疗呢?
(原文)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渍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译文)岐伯说:您问得真仔细!这种病如果没有积滞的,应当从内脏方面去探求,虚的用补法,有邪的可先用药驱其邪,然后以饮食调养之,或用水渍法调和其内外,便可使病痊愈。
(原文)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
(译文)黄帝道:有毒药和无毒药,服用时有一定的规则吗?
(原文)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不尽,行复如法,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天殃,无致邪,无失正,绝人长病。
(译文)岐伯说:病有久有新,处方有大有小,药物有毒无毒,服用时当然有一定的规则。凡用大毒之药,病去十分之六,不可再服;一般的毒药,病去十分之七,不可再服;小毒的药物,病去十分之八,不可再服;即使没有毒之药,病去十分之九,也不可再服。以后就用谷类、肉类、果类、蔬菜等饮食调养,使邪去正复而病痊愈,不要用药过度,以免伤其正气。如果邪气未尽,在用药时仍如上法。必须首先知道该年的气候情况,不可违反天人相应的规律。不要实证用补使其重实,不要虚症误下使其重虚,而造成使人天折生命的灾害。不要误补而使邪气更盛,不要误泄而损伤人体正气,断送了人的性命!
(原文)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译文)黄帝道,有久病的人,气机虽已调顺而身体不得康复,病虽去而形体依然瘦弱,应当怎样处理呢?
(原文)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译文)岐伯说:您所问的真精细啊!要知道天地之气化,是不可用人力来代行的,四时运行的规律,是不可以违反的。若经络已经畅通,血气已经和顺,要恢复正气的不足,使与平常人一样,必须注意保养,协调阴阳,耐心等待天时,谨慎守护真气,不使有所消耗,它的形体就可以壮实,生气就可以延长,这就是圣王的法度。所以《大要》上说:不要以人力来代替天地之气化,不要违反四时的运行规律,必须善于调养,协调阴阳,等待真气的恢复。就是这个意思。
(原文)帝曰:善。
(译文)黄帝道:讲得很好!
注释
①五类:古人把动物分为五类——羽虫(禽类,凤凰为羽虫之长)、毛虫(兽类,麒麟为毛虫之长)、甲虫(后多称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螃蟹、龟等,灵龟为甲虫之长)、鳞虫(鱼类及蜥蜴、蛇等具鳞的动物,还包括有翅的昆虫)、倮虫(也作蠃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指人类及蛙、蚯蚓等),合称“五虫”。见《大戴礼记·易本命》。
读书笔记 五常政大论篇终于读完了,读起来真费神,尤其有的译文本身也有错谬之处,甚至都无从找到准确的译文,加上五运六气的内容太复杂,这样一来,时间花了却仍然很懵懂,只有假以时日,反复研读,看能不能有所收益。尽管如此,最后几句话能懂也是必须要记住的,即“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无代化,无违时”,这也就是说必须懂得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身体才能得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