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到黄州,写下了人生最孤独的一首词,开篇就成千古绝唱

导语: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拥有不同的境遇,而在这些境遇之下,大家所表现出来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却大不相同。有些人会选择随着时间的大流,稀里糊涂浑浑噩噩地过完一生,而又些人却能从这人生的酸甜苦辣中得到不一样的体悟,甚至还能把这些情感寄于诗词歌赋中,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不朽的佳作。就好比说,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

苏轼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个颇有名望的文人,在父亲的熏陶培养下苏轼自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无论是在诗词作品还是书画艺术上,都有着相当不俗的表现。尤其是苏轼在杭州履任的时候,写下了非常多赞美杭州赞美西湖的美景的诗作,甚至乎在他为百姓们修建堤坝的时候,众人纷纷提议这个堤坝应当以苏轼的名字来命名,这就是后来成为了名胜古迹的“苏堤”的由来了。

虽然苏轼在文化艺术领域上造诣非凡,但纵观他的一生却也满是波折而跌宕起伏,尤其是在仕途上的经历。年少时他就参加了科考还一举成名,因而得到了当时的文学大家欧阳修的赏识举荐后入朝为官,可惜当时正值王安石推行变法,于是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卷入了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为首的两个新旧党派之间的斗争中,更何况苏轼本人确实也对王安石急于求成的变法模式抱有强烈的质疑,最终一番操作之下也让他落了个两边不讨好的结果。后来,苏轼就被调离京城担任地方官去了。要说苏轼这个人,其实对于官职的高低并无太多想法,在他的认知里能为民尽其责做好事就足够了。这种观念也确实地支撑着他去踏踏实实地为民办事,所以很快他就因为政绩卓著而被升任湖州太守,但同时也引来了不少眼红的小人,其中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是缘由于此。当时在苏轼前往湖州赴任的途中,写下了一篇名为《湖州谢表》的公文,却被当时王安石阵营里的吕惠卿联合御史台的官员诬陷弹劾他蔑视朝廷不忠于君,罪该问斩。就这样,苏轼就被抓进了大牢,后被押解入京关在了御史台里。

因为御史台旁边的大树上常常会聚集很多乌鸦,所以御史台就有着“乌台”的别称,苏轼这个案子就被叫做“乌台诗案”了。好在神宗皇帝并非昏庸之辈,他也并不想就这样真的要了苏轼的命,加之当时朝堂上还有许多元老纷纷为其求情,最后神宗就赦免了他的死罪,但也把他贬到了黄州这个偏僻穷苦的小镇,担任团练副使。说到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只是个清闲且没有实权的虚职,而且薪水也少得可怜。

为了养活一家老小,苏轼甚至做起了农夫,开始了自耕自足的生活。但是,他本人对此倒是相当豁达而乐观,他盖起了茅屋,取名“雪堂”,自称东坡居士,四处游山玩水访僧问道,期间写下了无数传唱千古的佳作,甚至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的做法与百姓分享尽管这样的日子过得是悠哉无比,但偶尔苏轼也会感到些许惆怅,其中有一首作品叫做《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就非常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乐观之外孤独有余的苏轼。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清冷明月下苏轼壮志未酬的哀戚,还有心事浩渺却无人能懂的孤独,以及孤高自许不向流俗低头的骄傲。短短四十四个字,却道尽了他这几年的心路历程。

诗作问世之后,获得了多方的高度赞誉。后人纷纷评价此诗在意境的塑造上无人能出其右,其内容之高妙空灵也是寓意深远。就正如苏轼的朋友黄庭坚评价的那般,如果没有读过万卷书是断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的。

总结: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的意外和不期而遇,对此我们也无法做出任何的预测,那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人生呢,苏轼也许就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好的方式。春风得意时,他仍能坚持一身正气为民做主;穷困潦倒时,他也能够乐观豁达笑对一切。这种强大的内心让他即便身处黑暗也能散发出璀璨光辉,更是让后人为之倾倒而敬佩。毕竟,人生从来不能尽如人意,万事万物只求无愧于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