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之黄芪:味甘微温。    ...

 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一名戴糁。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戴椹,一名独椹,一名芰草,一名蜀脂,一名百本,生蜀郡白水汉中,二月十月采,阴干。
 
那,黄芪的这个问题呢,黄芪亦名戴糁噢,戴糁这个,就是我们当然只是看一下它的主治会觉得很简单。
 
所以黄芪主痈疽,久败疮,为什么叫久败疮,不是新败疮,因为新败都是实热的噢,那实热的,实热的药物你用黄芪好像没有什么好了,说不定会上火。
 
所以要久了那个疮已经没有力量了,用黄芪脱肉排脓噢,把里面的气体想要排走,然后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痣等,反正都是些不能收口的对不对?
 
像小儿的话要补后天之气嘛,因为先天之气很够所以要补后天之气嘛。那现在的小孩子已经打预防针打到先天之气也没有了。所以趁年轻之际就要补了噢。那是古时候的小孩,现在没有这种小孩了。
 
那,那个黄芪很多医生会写一个字叫做“棉黄芪”,就加一个棉花的棉对不对,这个地方要给它正名一下噢。古时候有一个地名叫做棉上,那时候认为棉上的黄芪比较好,所以叫棉黄芪,可是因为黄芪你把它折断了以后,那个皮噢会有点像棉花一样很柔韧。
 
所以到后来我们就认为比较棉的黄芪比较好,所以现在很多医生写棉黄芪就是指这个比较棉的黄芪,但是实际上哪一根黄芪不棉呢,对不对?所以,已经没有意义了噢。那这个,但是本来棉黄芪的意思是这个棉上噢,这是一个地名。
 
那这个黄芪这种药物是这样子噢,它是生长在那种类似,不是完全的沙漠,但是趋近于沙漠的那种旱地。然后呢,黄芪它是很补气的药,我们都知道,对不对?然后它补的气,我们中医基础也教过,它的气补得会比较浮到外面来。
 
可是这个地方就有仲景方跟这个时方很大的差别。比如说时方治疗一个人容易出汗用玉屏风散,那是用黄芪对不对?那经方治人的大汗不止是用附子。那为什么有用附子跟黄芪的差别?其实这就是他们解释观的不同。
 
就是,黄芪你知道它是松松的,又补气的,然后就会觉得它这个气是补到表对不对?你看,它治疮,治什么不收口这一大堆。所以就觉得黄芪是不但补,就是脾胃相比的话比较补胃,不补脾,对不对?
 
那如果是药方里加了这个黄芪,如果是把它往外走的话,就叫往皮外面托对不对?这样可以把脓啊什么都逼出来。让肉长出来。所以我们都知道是这样子补。
 
但是黄芪的路子到底还是有一点不一样。就是说黄芪它是一个,长在这个高原上面这个植物噢,你要拔黄芪只能这样子,“啵”这样子拔起来。就是它这个根是不分叉的,就是一条直根吸收水汽就这样上来。
 
那一条直根吸收水气这样上来的东西在人体里是不是三焦呢?就是膜网系统,是从命门这边分出来的这个,沿着这边出来的三焦系统。
 
我说三焦系统有三个,三个领域:一个是淋巴系统,一个是油网,一个是看不见的灵魂的膜,这三件事情就叫做三焦。那黄芪它的力道,补的气噢会直接跟人的三焦之气合并,然后沿着膜网之气上来。
 
当然膜网走到尽头也会变成卫气对不对?可是基本上它不是从营分补出来的,也不是直接补到皮表的,它是因为沿着三焦走,沿着水汽的通路走,才这样慢慢补出来的。
 
所以在黄芪没有补到最表之前,它的路子是介于营卫之间的膜网系统。所以,这个地方好比说,黄芪桂枝五物汤是这样子对不对?此外,张仲景还有另外一个方噢。

----JT叔叔 黄芪碎碎念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