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论语》(25)
14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一则的“野人”和“君子”,朱熹解释说:“野人,谓郊外之民。君子,谓贤士大夫也。”野人就是山野之人,乡下人,没有受过爵禄的人,君子指受过爵禄的卿大夫,或卿大夫的子弟。
这里的“先进”“后进”,历来有很多种解释,朱熹说“先进后进,犹言前辈后辈”,杨伯峻先生认为并不恰当,他采用刘宝楠《论语正义》里的说法解释这一句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未曾有过爵禄的一般人,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卿大夫的子弟。如果要我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孔子当时的官员大多是世袭的,对于这些承袭父兄的荫庇,做了官才去学习为官之道的卿大夫子弟,孔子是很不满意的,所以才有这种说法。
14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孔子曾经“厄于陈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当时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出兵去救援。听说孔子正走到陈国和蔡国的边界之地来,楚王就派人去聘请孔子来帮助楚国,孔子答应了,准备去楚国。结果陈国和蔡国的人,就担心孔子到了楚国受到重用之后,一定会危害陈蔡两国。他们就不让孔子走,派了兵把孔子围困了起来。孔子和弟子们一共被围困了七天,粮食都吃完了,饿得奄奄一息。后来,孔子派了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出兵来解围,才把孔子一行人救出来。
“从我于陈、蔡者”,就是指那些曾跟随我在陈国、蔡国忍受饥饿的学生。“不及门”,汉代的郑玄批注说是“皆不及仕进之门”,清朝的大儒刘宝楠在《论语正义》里引用《孟子·尽心篇》里面的话:“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君子就是指孔子,无上下之交,是说孔子的弟子们“无仕陈蔡者”。朱熹在《论语集注》里说,“皆不及门”,是说跟着孔子受饿于陈蔡的这些弟子,现在都不在孔门里面了,这一句是说孔子在怀念他们。杨伯峻先生采用了朱熹的说法。
143.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孔子的学生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没有答应,他说:“不管有没有才能,都是我们各自的儿子。我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也做过大夫,是不可以步行的。”
孔子拒绝了颜路的请求,他没能为自己的儿子卖掉车子,也不能为颜回卖掉车子。在我们看来,不从礼制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有人却因此批评孔子,说他对弟子薄情。
其实不是孔子薄情,颜回是他最喜欢的学生,颜回去世,他是非常悲痛的,他哭得很痛,并且说“天丧予,天丧予”。也不是孔子舍不得车子,真正的原因还是出于礼制。
孔子认为:第一,颜回和孔鲤一样,没有做过大夫,没有做过官,是不能够以士大夫的葬礼来给他治丧的,用外椁是不符合礼的;第二,孔子是做过大夫的,如果把车卖了,出门要步行,这也是不符合礼的。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孔子的家里也不富有,因为卖了车之后,他是不能再买一部车的。
144.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回死后,孔子反对厚葬,但弟子们还是厚葬了颜回。于是孔子感叹,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还是不能像对待儿子一样对待他。孔子自己的儿子死了也没有厚葬,因为厚葬是不符合礼的。
如何处理丧事,《礼记·檀弓》里记载,孔子说要“称家之有无”,就是看家里是不是富有,即便是富有,也不能超过礼制,“有,毋过礼”,如果不富有的话,“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颜回没做过官,家里又穷,所以厚葬就不合礼。但颜回毕竟不是孔子的儿子,葬礼并不能由他来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