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金瓶梅词话》中的医家考释

大医至简倪海厦

《金瓶梅词话》中有关医家、脉案、方药、习俗的细节,记载了那个时代中医药在大运河枢纽清河县的流布和实用。金学研究中,鲜见有关中医药学的跨学科探讨。笔者从中医文献学的角度,对书中的医家分类所涉及的医事制度等作一浅释,试补中医文献校勘的漏误。

医家分类:特指与泛称

据金学家统计,《金瓶梅词话》中写了8位有姓名的专职医生,涵盖了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男科、外科范畴。那位81岁的何老人,乔大户说他“大小方脉俱精”。明代太医院分为13科,大方脉是指专门治疗成人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小方脉是幼科的别称,相当于现在的儿科。
当蒋竹山知道李瓶儿请胡太医治疗丈夫花子虚的伤寒病时,不屑地说:“是那东大街上刘太监房子住的胡鬼嘴儿?他又不是我太医院出身,知道什么脉?”笔者认为,书中的医官任后溪,冠带医士何岐轩似乎可称为特指的“太医”。
经常出入西门府的任医官,应该是清河县惠民药局的掌门人。第76回写琴童去请他给吴月娘看病,回来说任老爹在府里上班未回家。从男性服饰的角度看,任医官戴着四角方巾,身着大袖衣服,是明代儒生、处士、医生、相士等所戴的方形软帽和袍服,具有鲜明的身份和职业特色。书中自称或他称太医的胡太医、蒋太医、鲍太医等,应该都是当地的民间医生,是百姓对行医者的习俗泛称。至于那个吹嘘家祖现为太医院院判,家父现充汝府良医的妇科医生赵龙岗,则是个江湖庸医。
明代沿袭宋元两朝的医事制度,于洪武三年(1372年)在南京、北京及各府、州、县均设有卫生医药机构——惠民药局。两京的惠民药局由太医院统辖,设大使、副使各1人;各府惠民药局设提领,州、县则设有医官。《明史·职官志三》中载,全国各府、州、县的惠民药局,以及边关卫所等处所设的医官、医士等,俱由太医院派遣。年终考查其诊疗得失,作为升迁或任免的依据。
乔大户在询问何老人之子何岐轩的状况时,用了“肄业”一词。何老先生说他“逐日县中迎送,也不得闲”。肄业当指修习课业。古人书所学之文字于方版谓之业,老师教授学生曰授业,生受之于师曰受业,习之曰肄业。今人则称在学校学习没有毕业或尚未毕业的为“肄业”。
据李经纬等《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曾下诏令,“凡军﹑民﹑医﹑匠﹑阴阳诸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明代开始施行的医户制,指令凡从医者要求世代为医。但因医生的社会地位卑微,收入菲薄,所以想方设法逃脱医户之籍的医学世家也不少。
笔者结合书中描写推断,何姓老人应该是位世医,他的儿子何岐轩可能是通过医户制的考试,或者通过捐纳得到“冠带医士”学衔,却不给俸禄的医官职位。说自己是太医院出身的蒋竹山,或许只是参加过太医院的考试,未被录用,以此炫耀而已。书中说他曾“串铃儿卖膏药”,指的是他走街串巷的铃医生涯。同僚何千户学生的相识刘橘斋,是专治疮毒的医生。因探亲住在他的家里,是给西门庆医治男科病的外地医生。
除此之外,书中还写了吴道官、刘婆子、薛姑子等道士僧尼兼营医药,三姑六婆们接生、针灸、施药的具体场景等,为我们了解当时民间的医药卫生习俗,市井百姓求医饮药的生活方式,留下真实的记载。那位在玉皇庙“又行医,又卖卦”的道官吴宗哲,在西门庆病情加重,屡经数位医家诊治无效后,吴月娘请他来府中诊疾算卦。吴道官诊了脉象后说:“官人乃是酒色过度,肾水竭虚,是太极邪火聚于欲海,病在膏肓,难以治疗。”他口占了一律韵文:“醉饱行房恋女娥,精神血脉暗消磨。遗精尿血与白浊,灯尽油干肾水枯。当时只恨欢娱少,今日翻为疾病多。玉山自倒非人力,总是卢医怎奈何!”
从中医学的角度解读这首七言诗,可以看作是一则简明扼要的诗体医案:西门庆患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都叙述得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一个贪恋女色,饱醉行房,嗜食壮阳药的纵欲者,精血亏损,元阳虚弱,出现了血精、白浊、眩晕、水疝、疳毒等诸脏虚损湿毒的症状,伴有致命的并发症。病情已至此,即使神医扁鹊再生,恐怕也难挽沉疴。另外,书中的理发师小周儿给西门庆篦发、清除耵聍又兼施行按摩导引术,而且用的是一种理疗器械——木滚子。总的来看,位于大运河钞关的清河县,惠民药局的医官,诸位民间医生和兼营施药针灸的道尼姑婆,以及兼行按摩的理发师等,构成了当地医药卫生的时代缩影。

医家校勘:考释与补遗

那位吹嘘自己祖传三辈习学医术,“每日攻习王叔和、东垣勿听子”的赵龙岗,自述读了一大堆古今医著方书。笔者注意到,无论是词话本还是绣像本以及张评本,东垣勿听子都没有点校为东垣、勿听子,注解误为一个人。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勿听子则是明代医家熊宗立。
熊宗立(1409—1482),名均,字宗立,又字道轩,号勿听子,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父熊鉴精于医药。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从祖父学医,后又随刘郯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其奥旨。熊宗立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他结合祖传医术,从事医疗和医书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从而成为一位整理出版医学书籍的刻书家和医学家。熊氏从明正统丁巳(1437年)至成化甲午(1474年),从事医学研究37年,编著、点校的中医著作达24种,其中校勘整理医书11种,注释及增补医书7种,自撰医书6种,合计182卷,内容涉及《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释疑解惑之作及脉学、中药、妇儿科临证医学著作。他采用多种形式编注印行,如类证、俗解、注释、附遗、补遗等,是福建历史上自编自刻医书最多的医家。其著有《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类编伤寒活人书括执掌图论》《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运气音释补遗》等。
赵龙岗所述说的医药方书中,大多是熊宗立编校刊刻的系列典籍。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习医者所学中医药经典的现状,也反映了熊氏校勘刊行书籍流行的实况。其中的《丹溪纂要》系明代成化年间的医家卢和于1484年编纂的《丹溪先生医书纂要》两卷,以简称《丹溪纂要》刊行;《洁古老脉诀》指的是金医学家张元素的《洁古注叔和脉诀》;《加减十三方》是明代婺源名医朱日辉以儒理权衡医理编著的验方书;《寿域神方》是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1378—1448)所辑录的单验方;《海上方》是宋代钱竽托名孙思邈编撰的方剂书,载录实用药方,简便易施。
这些医药典籍方书,包括宋代和金元四大家的名著,以及当代名医的著述,大都在词话本成书之前,这为金学研究中的成书断代提供了中医文献学的索引。赵龙岗表述的,应该是自己在攻读勿听子即熊宗立刊刻的王叔和、李东垣等医家的著作。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王府医药,除了赵龙岗提到的《寿域神方》外,还有朱橚的《救荒本草》《袖珍方》《普济方》和《保生余录》。朱橚(1360—1425)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永乐元年(1403年),朱橚请画工将414种可食用植物绘图成书,编成《救荒本草》刊行。明代著名学家徐光启(1562—1633)曾把该书全文收入他的《农政全书·荒政》中。针对属地缺医少药的现状,朱橚组织良医正李佰等人编写了方便实用的家传效方《袖珍方》,共收录3000多个单验方,仅在明代就被翻刻了十余次,备受医家推崇。永乐四年(1406年),朱橚领编的《普剂方》刊行,是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方剂专著,原作168卷,后来《四库全书》改为426卷,分成217类,共788法。全书共载方61739首,绘图239幅。内容包括总论、脏腑身形、伤寒杂病、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总结了明以前的临床治疗经验,保留了宋元医家散佚的医书内容,是医学文献的集大成之作。

医药歌诀:移植与编辑

美国汉学家韩南博士曾对《金瓶梅词话》所引用的小说、话本、戏曲、史书、诗词等溯源探究,认为这些引文,“形成文学小古董的怪异集合”。纵观书中与中医药有关的诗词、歌诀的移植和编辑,屡见不鲜,构成明末这部写实小说的另一特色。
词话本第79回,写西门庆贪欲患病身亡。此回的篇首诗引用的是宋代邵壅的《仁者吟》:“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中医治未病学说的简明注解,用在此回篇首,寓意深刻。
兰陵笑笑生写活了江湖庸医赵龙岗,他吹嘘自己是三辈门里出身,又遍读杏林名家经典。第61回,赵龙岗治疗李瓶儿的崩漏病却露出马脚,他说自己有一妙方,管情就好,“甘草、甘遂与硇砂,藜芦、巴豆与芫花。人言调着生半夏,用乌头、杏仁、天麻。这几味儿齐加,葱蜜和丸只一挝,清晨用烧酒送下”。何老人反问道,“这等吃了,岂不药杀人?”告诉西门庆这赵捣鬼卖杖摇铃,专在街上哄骗行人。
“十八反”是古人总结的用药禁忌,最早见于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法宗师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歌诀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书中赵龙岗罗列违反药物配伍禁忌的毒药,却说能治疗妇科崩漏症,兰陵笑笑生以幽默辛辣的笔墨,写活了杏林庸医的形象。
词话本第85回,写胡太医给潘金莲开了下胎药后,吟了一首西江月的词:“牛膝蟹爪甘遂,定磁大戟芫花,斑毛赭石与碙(硇)砂,水银芒硝研化。又加桃仁通草,麝香文带凌花。更(石)燕醋煮好红花,管取孩儿落下。”词中所咏的实际上是妇科妊娠禁忌用药,而他开的下胎的“红花一扫光”,推测就是用其中的药物配伍的。
检阅中医文献,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载有妊娠用药禁忌歌:“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明代医家张介宾的《景岳全书·妇人规》和刘纯的《医经小学》中,也载有妊娠药禁歌,内容与李杲所收录的大致相同。词话本胡太医的这首西江月,应是作者对此妊娠禁忌歌内容化裁后的再创作。
一部现实主义的世情小说,兰陵笑笑生描摹了一幅晚明社会的生活画卷。其中生老病死、求医施药的细节,值得从中医医史的角度探究。
文| 辽宁省大连市中医医院原所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