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药企正在尝试摆脱CXO,景气度拐点真的来了?

最近的CXO板块,“是非”有点多。
端午假期,CXO两大龙头曝出猛料:药明康德某小股东违规减持29亿,如果按照新《证券法》条例,很有可能没收违法所得29亿和追加等值以下的处罚,今天股价表现也十分冷静,跟公司基本面没关系;泰格医药则是压上全副身家(100亿,一季度末115亿流动资产)参设生命健康产业基金,全力推进投资业务,引发了行业诸多争议。
昨天第一财经再给CXO添了一把火,其文章《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向CXO说不》提到:中国两大制药企业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已经尝试摆脱对CRO和CMO的依赖,转而寻求拥有更独立自主的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而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的动向也说明,国内领先的医药企业对于CXO机构提供的服务并不满意,它们需要在中国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把控研发和生产节奏。
要知道,业内一直对“国内CXO行业高景气的拐点是否将近”这个话题有所担忧,此文一出,愈发加重了市场部分人士的担忧,尤其国内药企老大哥恒瑞和新兴国际化Big Pharma百济是创新药研发较具代表性的企业,那么这是否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转折点?
一、百济和恒瑞,自建团队的“钞”能力
百济和恒瑞,这两位巨头在国内药企研发投入排名一直处于第一梯队的行列,这样食物链顶端的存在在国内显然只是少数,大多数药企显然不具备自建药物发现-临床-商业化一体化的研发团队。
而推动他们自建团队的动因是什么?
从药物发现端来看,头部药企已经清晰的认识到Fast-follow策略的局限性和感知到研发趋势的升级变化,要想敏锐地跟上全球前沿靶点的开发浪潮,必须建立自有强机动性的发现团队和有能力做First in class的发现团队,不然一步慢、步步慢。
临床的角度,大家都看到了康弘康帕西普在海外临床的“反面教材”,这不完全是疫情的锅,临床方案设计和海外委托CRO显然存在一定问题,国内药企“出海”已成趋势,国内巨头不想重蹈前面药企吃过的亏,“海外临床的命脉”要抓在自己手里。
至于生产端的能力,巨头们也不是全盘自建,不过是更多围绕项目生产工艺是否要握在自己手里、成本效益是否具备优势等核心痛点进行考量,在同靶点药物共同面市竞争的情况下,自主生产控本的能力,是关乎企业利润的命脉。
这种自建研发一体化研发团队的能力,又有一个牛逼的名称“端对端的研发平台”。
但所有的想象和落地,都要基于药企的“钞能力”。
先看百济神州,2020年报显示账上货币现金有13.8亿美金。2017-2019年以及2020年截至Q3,百济神州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0.17亿元、45.97亿元、65.88亿元和66.03亿元。并且,百济神州目前已经处于科创板上市的第二轮问询的阶段,消息指出公司本轮IPO拟募资200亿元,吸金能力强大。
尽管暂时还做不到恒瑞的利润稳定增长,但核心品种商业化阶段的到来和募资端稳定输出的能力使其可以放心大胆的向目标迈进。
截至2021年1月,百济神州一共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100名,占员工总数超过40%。其中公司临床前研究团队共拥有研究人员超过500名,为公司提供了丰富的早期临床研发管线,并已将11款自主研发临床前候选药物推进到临床试验或商业化阶段;临床开发团队共拥有研究人员超过1600名,其中超过1000人在中国,同时在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都有临床团队布局。
“老大哥”恒瑞医药的实力,市场有目共睹。2020一季报显示账上货币现金有125.71亿,2018-2020年,恒瑞医药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6.7亿元、38.9亿元、49.89亿元。
公司正处于“仿创结合”到“全新创新药企”的重要转变阶段,种种迹象表明“出海并国际化”成为公司未来的主要战略。
恒瑞管理层在调研交流活动中透露,目前公司研发人员在4000人左右,其中连云港研究院1000人、上海闵行1000人,另外2000人做临床。海外临床团队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去年已经在美国新泽西和欧洲瑞士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海外50人左右(美国30、欧洲20),公司希望今年能建设100人,以后临床用自己的团队推进。恒瑞最近1-2年重点在推进美国和欧洲临床团队建设,更多依靠自己的团队,招聘当地的从业人员,接下来着手筹建海外销售团队,海外本土化。
二、CXO的重要增量:Biotech新兴力量的崛起
近年来,全球药企大额收购兼并案数量及金额呈上升态势,重磅药品频频出自黑马Biotech,皆意味着中小型制药企业、科研团队等正逐步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主力。
相较大型制药企业,Biotech们更倾向于将研发、生产等环节进行外包,而这一新兴力量也成为了海内外CXO巨头们的核心业绩增量。
国内CXO以巨头药明康德为例,药明将这部分客户成为“长尾市场”,对应实施“长尾战略”。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球前20大制药企业客户占公司总收入比重从2016年的40%下降到2020H1的31.9%,而长尾客户贡献收入从2016年的3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 86.7亿元,复合增速达到34%,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60%提升至2020H1的67.3%。随着药明康德的“长尾战略”持续推进,长尾客户收入贡献将进一步提升。
海外CXO以查尔斯河为例,药物发现与安评业务(DSA)是公司近年来的业绩核心增长驱动,这一业务领域出现了一个显著趋势:Biotech公司逐步成为公司主要服务对象。相较2014年Biotech客户部分45%的收入占比,2019年DSA业务Biotech客户收入占比提升至70%,呈现稳步爬升态势。
到这里答案已经揭晓,随着大药企在头部CXO的营收比重日渐式微,单或少数一的大药企不进行外包已经无法改变整体行业景气趋势,况且随着新药研发投资回报率逐渐走低和基于CXO给众多药企带来的核心价值,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外包仍然是大势所趋。
三、行业景气拐点何时到来?
那么问题来了,CXO行业的景气度拐点何时到来?
我相信任何专业人士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拐点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跟踪出来。
而影响CXO行业发展有两个重要变量:研发投入趋势、外包渗透率,这无疑可以作为投资者们的行业跟踪指引。
1、研发投入费用总额的趋势
国内近年来的新药研发浪潮由医药政策改革主导驱动,仿制药企业出清,传统大药企转型研发、创新药融资市场行情高涨推动了国内药企研发投入的年年攀升。
2019年,国内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额达到426亿元,2020H1研发投入额达到186亿元,同比增长12%,研发投入的高速增长为也助推了CXO行业的发展。
纵观海外,全球前15大药企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从2010年的14.5%逐步增长到2019 年的16.49%,2020H1达到16.11%,整体来看,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未来仍将持续向上。
中小型Biotech的研发投入主要来源于一级市场融资,所以相应的市场情况也成为参考行业景气度的风向标。可以看到,2018-2020年我国一级市场创新药企业融资总额维持在较高水平,2018年、2019年融资额均超过9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融资存在传导效应,也就是说2018-2020年的这波井喷有可能将不会在近期集中释放,预计有一个3-5年的时间窗。
2、行业渗透率
相比于美国市场,国内CXO渗透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以CRO为例,全球渗透率已由2014年的27.69%提升至2019年的35.31%;而国内CRO业务的渗透率仍在26%上下徘徊。在国内CRO企业专业化不断提升、大型药企创新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小型药企越来越多的进入新药研发领域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未来3-5年内,国内CRO业务需求和市场渗透率将会稳步提升。
总结:最后,大家没有必要将这个拐点视为“洪水猛兽”,即便它来临,国内CXO的外包需求也不会呈现断崖式的“下跌”,更可能是软着陆。如果实在担忧,那么可以考虑其他投资选择,或者选择如基因和细胞治疗等前沿疗法领域的CXO公司,这样可以对冲部分增速下滑带来的风险。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
瞪羚投研星球:成为优秀的投资人,有一款提升整合效率的工具非常重要。小编将各个渠道的医疗健康领域研究报告、券商及投资机构重点公司调研纪要、第三方机构行研报告整合起来。定期在星球内为信赖咱们瞪羚社的朋友提供精选的珍贵材料,一来节省企业、投资人朋友们投研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二来会就行业内的事件和精选的研报发表一些观点、提醒潜在的投资机会,需要的朋友可以支持一下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