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不能只当“文抄公”。
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除了给人以美妙的视觉效果,更在它有耐人细品的内涵。正是这一特点,书法审美中还产生了一些特有含义的用词,比如“意”、“韵”等,论书理,还有“书之气”“书之道”,这是缘于书法的形式把握、形象创造中,有许多确实存在又难以明言,又要有所表现的东西。它虽然出现在为实用而书的大背景下的书写中,却由于受民族文化精神、哲学意识的浸润,不知不觉形成了特有的美学精神和艺术追求。随着具有审美意义、价值的文辞与作者的书情迹化为书,文情与书情的结合,产生了审美与精神的愉悦效果,这是书法所独有的。
当前,书法正以不可逆转之势走向纯艺术,在已彻底失去实用性后的书法,作为纯艺术,应该怎么做?
书法之为艺术,看来只是写字,然而使其成为艺术的,却不仅仅是写字。对于一个书工来说,可能就只是写字。可是当我们欣赏历代真正的艺术名作,感受其特有的审美效果何以产生时,就不能不承认:如果没有以特定的思想感情化作的文辞,并促发书情书意,会有那种本人也不可重复的书写效果吗?如今的书法创造,且不要说有没有一定的情思意兴的文辞,除了找来几首旧作你抄过去、我抄过来,即使被后人留存,人们不看纪年,真不知是哪个年代的作品。
世上一切艺术,都有其为一定艺术的特点。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条件创造的艺术,而且只能以汉字诸体作有意昧的形象创造书法有象。任何一种艺术都会为丰富自己的艺术创造,从别的艺术中汲取营养。比如书法,既要从传统绘画中汲取“经营位置”等营养,传统绘画也从书中汲取用笔的营养,分别充实各自的艺术表现,但绝不是你变成我,或我变成你,或弄成你不是你,我不是我,也不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第三种艺术。
世上之所以有多式多样的艺术品种,就因为各有其形式运用、形象创造的条件和规律。无视一定的条件,不遵循规律,也可以创变,只是它已不是艺术,也没有艺术效果了一切艺术的美,都是以一定物质条件,创造一定的艺术形式,尽形式运用之可能、创造生动的有生命活力形象的美。书法作为艺术,也必须把握这一点。书法进入新时代,成为纯艺术,为了寻求艺术效果,就要更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好这一点。
如今书法既已成为纯艺术,它究竟还是书法,还是艺术,还讲求审美效果。因此原来没想到它会成为艺术、产生美的那些东西,在其成为纯艺术以后,不仅要抓办法,而且还抓原理的认识,并求有举一反三的运用。
比如当我发现出自真情的文辞,使书写有特别流利痛快的效果,点画形势也因有情兴而生动起来,比之抄录一般文字,有显然不同的效果,在书为纯艺术以后,我就要坚持书写发自内心、达我情性的文辞,使我的书法展现的不仅仅是技能,更是情志意兴、精神境界,这作品的艺术内涵就更丰富、审美境界就更高了。
颜真卿《干禄字书》
在书为实用时,总体来说,是技能决定效果;在成为纯艺术以后,技能不仅没丢,而且在书写情绪驱动下,还往往得到超常的发挥。这样的经验,为什么不自觉继承发扬呢?
在认识和把握书法这种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时,要防止一种倾向:思维随性。认识书法历经数千年了,原来不过是一种表音表意的形式,居然成了艺术。能变的早已变了(字体到正、行出后,之所以再无变化,不是人无能,而是不可再变了)。从来学书,都是通过临仿、磨练基本功,有了这些本事就是书法家了。
但是时代发展到书法成为纯艺术以后,一个新的命题出现:书法也和切艺术一样,也是讲创作匠心和追求的。以规定好的文字体式,以书写之功,写出不同风神才是艺术。重复同一面目之事,尽可以让机械来做,所以那已不是艺术。也就是说,在书法已是纯艺术的时代,不需要一种仅能重复一种形式风格的技能—书法永远需要技能,但它需要的技能是能得心应手将书者特定情况下的创造要求迹化为书,而不是与这一根本要求脱离开来的技能。如果我们想不到、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能算是有为艺术而用技的自觉。
(明)沈度《敬斋箴》
书法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确是写的快些,一个人一天可以写出很多件的作品,据传元代赵孟頫能日书万字,速度确实快。这里有个问题,赵先生是在抄书还是创作,不得不打个问号。试想抄书式的书法和创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在书法已成纯艺术的时代,仅仅让人欣赏那些重复来重复去的唐诗宋词,人们能满意吗?到底让欣赏者达到什么目的,诵读诗词还是审美愉悦?
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要满足最基本的物质的、精神的条件,不只是一个个需要以书写才能出现的字,更在使文字得以成为文章、推动书写产生的精神修养。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这是中国画的意义。同样,书法也要有其社会意义,它不仅推动书写,而且直接产生审美效果。然而在书法大众化时,这点却被许多人忽略了。从古至今,书法艺术与抄写是有区分的,如唐代的唐代的干禄字、明清已开的馆阁体,是为科举之用,还有各历史时期的抄经体。在今天看来,学书者也能从这些书法中汲取一定的营养,但毕竟不是主流,还有专有名称,抄经体。
书法发展至今,时人要写什么,还得更有修养,而写字却必须亲手为之。于是随着书法热兴起,就有了大批确实只能抄旧文辞的书法家这种抄旧文的书手,不仅不解文意,而且从来没有想到过也从来没有想到意、情对书作还会有什么影响,从而使许多人虽身处书法已是纯艺术时代,实际上做的仍只是“文抄公”之事。
回看书法史,历史上那些名垂千古的人物,一辈子仅仅写了那么几件作品,却成为史上千古铭品,难道他们就只写了几件吗?难道书法史是哪个那些“退笔成冢”“墨池”故事不说明问题吗,是每个人留下那么几件佳作!
当今办书法展览,目的应该是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活跃起来;如果只是为有活动而不知有追求时,或者只是为了市场,这种展览对任何一方都无益,不如少办、不办。对于个人来说,练练手上的功夫是需要的,但练功也有两重性,没有认识追求的练功,对实用的书写有用,对艺术却可能造成油滑。创作,正儿八经就是创作,容不得油滑。
书法为实用时就创造了辉煌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不过它是在为实用服务下出现艺术效果的。所以即使有了艺术追求,也自觉不自觉以实用效果为前提,从来不曾想到只是借实用书写成为艺术的经验究竟是什么,如何举一反三地继承发扬它。
“书法必是写字”,这个并不过时。但是,书法既已成为纯艺术,就不应该仍只是写字了。既以书法作艺术创造,就必写汉字,而且要充分利用为实用而书时积累的技法经验,为寻求艺术效果作创造性的发挥。书法必须具有的物质条件,不仅没有丢,而且还得到创造性发挥。作品不仅让受众欣赏到书者的技能功力,而且连心智上也受启发其次是仍须老老实实以写字为创造艺术的根本。
当代人书法
没有任何人想到将为保存信息的事变成人们不能不都承认的艺术。没有什么更多的条件使它成为艺术。有的只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总得是有通过磨炼取得的书写功力和据一音一意造成的汉字。为了解为什么独这种文字可以成为艺术,就要了解两个问题:一是艺术之为艺术,有什么最本质的东西?二是为什么通过书写,它就可能产生艺术效果?因为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两点,才能有自觉的艺术追求,才能知道在艺术实践中追求什么在书为实用而存在的时代,虽然人们全无规律认识的自觉,但实用需要使书写行为不能不按规律,因而它日益有了审美效果,成了艺术。如今,形势使书法只能作为纯艺术形式,为实用而书已没有意义。但什么是纯艺术效果?
因为书法原本的写字出现了形象效果,引发了人们的美感,书者才有了自觉的形象寻求,有了形象的“形质”和“神采”的讲求,并通过实践,总结出形质,神采得以创造。记事功能慢慢退却,那就只剩下审美和精神享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