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不远-----卞春及教授印象

大医不远

  卞春及教授印象
  菜九段供稿
  卞主任(卞春及教授),是知名眼科专家,现为江苏省省人民医院专家室专家,是菜九最为尊敬的医学前辈。因为编辑专业书稿的缘故,我与卞主任交道颇多,受到的帮助及教益更多,越交往越觉得结识卞主任是人生一大幸事,与卞主任打交道更是一件乐事。在卞主任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我一向推崇的品质,感佩之余,也很受鼓舞。在菜九心目中,从一开始就把卞主任当作自己可以倚重的力量。即使是因为自己做事不上路,惹得卞主任对我大为光火,也始终没有改变这种倚重。
  菜九之所以对卞主任一见倾心,主要是认可了他的著书立说情结。菜九干了多年的出版,感触最深的变迁,就是从以往的出书难到当今的出书滥,以往是十年磨一剑,现在一年磨十剑还嫌慢呢。所以我见过最多的,就是为了评职称、结课题出书,这种著作绝大多数价值不高,即使冠之以什么省级国家级重点课题的名头,其真正价值几何,也只有天知道。而卞主任的情况完全两样。我认识卞主任时,他已功成名就且已办理退休手续有年,什么职称课题都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了,但他对著书立说的投入还是远超那些需要评职称结课题者。而且他出手极为谨慎,非几度锤炼不肯交稿。在当今中国,为学术而写书实在是一个性价比最低的营生。卞主任不惜力气干这种基本上没有经济回报的事,目的就是要把国外最好的东西介绍过来,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传播开去。换言之,就是竭诚为推动中国眼科事业的发展做点实事,拳拳之心,殷殷之情,苍天可鉴。所以菜九也特别乐意为卞主任著作的出版而奔走鼓吹,争取机会,只因人微言轻,往往无功。
  因为与卞主任熟络并得到他的引领,也因为编辑眼科方面的书稿,菜九对眼科学也渐渐知道了一些皮毛。以前只认准脑科学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科,经了解后发现,眼科学的深邃也不遑多让。眼睛占人体的比重微不足道,但从胚胎发育到外伤,居然也有成百上千种疾病及相应的发病机制,并承载了难以计数的最新科技手段。于是乎,小小的眼睛,也赫然地学科林立,蔚为大国。每念及此,在赞叹造物的伟力与科学的伟大之余,也觉得在成百上千种眼病的环绕中,自己居然还有大致正常的眼睛,实在幸运得太不可思议了。基于此,也为眼科界有卞主任这样的专家、广大患者有卞主任这样的医生而感到庆幸。
  卞主任出身医学世家,是江苏兴化木塔寺卞氏眼科的第14代传人,兴化木塔寺卞氏眼科已被泰州市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中西医眼科完全是两回事,卞主任的学术声望主要建立在对现代眼科学的深刻理解与全面把握上。至于他的眼科家学,在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的同时,更多的是赋予了他独有的超越学科的视角与家传的济世情怀。
  为了联系业务,我多次出入卞主任的诊室,看到太多的临证场面。卞主任举手投足之间的那种淡定从容风致,真让人心折。对那些明显的贫困之人,卞主任的格外谦和也让人印象深刻。我亲眼见到有的患者感动得手足无措、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辈子总算是见识到什么叫做千恩万谢了。
  其实,看卞主任的诊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有时患者盈门,卞主任仍然不疾不徐,有条不紊,指挥若定,一派大将风范。他绝不会因为人多,就省略了应有的诊疗程序。尽管业务繁忙,也不耽误他风趣地与病人拉家常,并且用浅近直白的话语告知病人那个病是怎么来的,尽量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个大致的了解,让病人心中有底。卞主任特别为病人着想,他认为很多病人的经济条件很差,承受不了太高的医药费。现在的专家号动不动就是一百两百,病人负担不起啊。他常常举自己的老师陈家祺教授为例,听说陈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己的挂号费不得超过十元,就是不想增加病人的负担。卞主任也非常注意不让病人多化钱,对那些挂不上专家号的病人,让其掛普通号;对病情稳定者,嘱复诊时间延長;尽可能减轻病人的经济压力。而且在给病人开处方时,他非常注意开那些价廉效优的药品。医为仁术,医者当为仁人,卞主任无愧焉。
  当然,也有财大气粗的患者会特意声明让卞主任挑最贵的药开。遇到这种情况,卞主任就会微笑着说,你以为贵的药对你的病有用吗?这表明,卞主任绝非一味地为了便宜而便宜,而是因为那些便宜药确实是针对病情的。所以,他的诊疗过程总是非常干净,绝无多余枝节。于是乎,菜九每每看到,在为病家解决病痛之后,或者病情还有转机,卞主任都会流露出由衷的欣慰之情。大医临证,惟病是务,岂有他哉。
  大医一词,出自唐人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现代多将“大医”的内涵解释成“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的“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就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通过卞主任的实例,菜九以为,真正的大医,还应该在“精”与“诚”之上加上为推动学科进步而不懈努力才好。
  习医之人,多以提高医术为最大追求,卞主任却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若仅限于此,而不注意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思考的质量,则“充其量可称之为医匠也”。很显然,长于临床的卞主任并没有把提升医术作为最大追求。他追求的是一种超乎医术之上的东西,一种思想上的精神上的东西。我想卞主任追求的这种切乎医术的思想精神内容或者可用医道概之。
  拿破仑说过:“世界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思想,但从长远而论,利剑总是会输给精神/思想。”利剑和精神/思想之比,在医学上则有医术与医道与之相类。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比喻,就是讲道与器的关系,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医学技术显然应该归于器这种层面,至于医道,则非医学指导思想执医理念莫属。目前整个中国更注重器这种来钱快的东西,而对于有高度OR深度的思想,以及对高度OR深度思想的追求,往往是不屑一顾的,医界也未能例外。然而,有品质的思考始终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关键要素,缺乏思考的力度与深度,就不可能取得开阔的学术视野、达到应有的学术高度;而缺乏具有道心的胸襟,就不可能进行有力度与深度的思考,也就建立不了大的学术格局。因为完成基本的学术训练之后,就到了拼内功的时候,这时拼的是思想,拼的是境界。其间起作用的,就只能是道了。
  菜九不敢断言卞主任的医术就是最好最全面的,因为以中国之大、人才之多,一定会出现一举超越前人的聪明卓异之士。但依菜九之见,卞主任对医道的执着与坚定,不仅在当今社会可以独步,而且可以垂范后世。原因很简单,当今中国最缺的不是高超的技术,而是基本的信仰;不是高度的聪明,而是基本的良心。而卞主任正是具备了当今中国最稀缺的两种品质,并且又兼具了绝顶的聪明与高超的技术。菜九学医出身,年纪也不老小了,认识的医家不算少,若论医学见解之深刻,医学抱负之宏大,对临床业务之用心,兼之用力之刻苦,宅心之仁厚,当推卞主任为第一人。同时坚信,即使从今往后涌现出在各方面都超出卞主任之上的大医,也不会遮掩卞主任的光芒。理由无他,医术有轮替,医道则没有时空可限。卞主任逐道悟道而终于得道,其照耀当世,垂范后世,又何疑焉。
  关于医道,菜九已饶舌不少,但皆属泛泛之谈,始终没说出个所以然来。这不是菜九故弄玄虚,而是实在说不好。医道之难言,有老子论道的言说可资参考,其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圣贤之言总是说得那么文绉绉的,但其论述道的属性则相对清晰,道之为道,其最基本属性就是大。因其大而无所不包,但其意不彰故难以言表,涉及深远,又循环往复、永恒不朽。验之于医道,也绝无例外。正因为难言,所以老子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那么,菜九说不好道,亦属应有之义。所幸,有卞主任的文字在,或者从中可以窥见道之一二。
  前些时候,应视界杂志之邀,卞主任写了《学的感悟》一文,刊载时,视界杂志将其改为《吾生有涯,学海无涯》。一般来说,改文章名是对作者的不敬,但也有例外。愚以为,这个标题就改得很有意思,相当于是给原标题下一注脚,与原标题可谓各擅胜场,同时更明确地表现了卞主任的医学情怀与逐道之心。《学的感悟》是卞主任自己行医一生的体悟,《吾生有涯,学海无涯》则是杂志社以旁观者身份对卞主任求道一生的形象化归纳。
  文章从他的生平写起,渐渐转向专业,我们看到,虽然历经战乱动乱,颠簸流离,乃至于环境窒息,卞主任的求知求真之心,从未稍减,且愈老愈奋,老而弥坚。文章的精华是卞主任对医学的体会,可以视之为是他一生从医体悟出来的道。我以为这种道已远远越出了眼科的范畴,对整个医学及医学中人,都有极大的启示意义。至于是否称得上是医道,我想读者自有慧眼可鉴。现摘引文章中卞主任对学科的独家感悟,并穿插菜九的亲见亲闻,与读者诸君共同见证卞主任是如何探究医道的以及医道的内涵:
  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和辨证求因的重要性。透过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分析各种复杂的临床表现综合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判断出发病的主要因素,施以适当的治疗措施,才有望使人体的病理失衡转向生理平衡。
  无论是基础医学研究者或临床医学家,要想成为大家,要想攀登医学高峰,学习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哲理是必由之路。
  仔细而不是粗略地观察周围信息的变化,培养深思熟虑的理论思维方法,正确地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锲而不舍,抓住机遇,不断努力攀登科学顶峰的梦想将会变成理想的现实。
  科学在于真实,医学在于道德。
  人类在其不断进化进步和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有所了解,有所认识,不断总结了有规律性的常识,即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永恒的普遍法则。对于人体的生理或病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变化,应从对立统一规律的高度来探讨其因果关系,才能逐步接近认识疾病的规律。现代医学从解剖生理学、细胞病理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极其复杂、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令人惊喜,亦令人望洋兴叹。临床医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是现代医学进步的标志之一。面对多种的医学理论和不断更新的技术环境,绝大多数医学家,难免成了一个人云亦云的附和者。
  医学理论是临床医学的实践基础,但医学理论的相对真理性决定了它不是永恒不变的。
  道可道非常道,即真理的相对性。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是不容忽视的,老马识途对临床医师来说,就有更深层的含义了。
  金玉不应是追求,时间是无价之宝,沉迷色彩与美食是对生命的耗费。
  无论是参加学术研讨会或是研究生的答辩会,我常常为现代医学理论的不断创新而感动,当今是知识信息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学习必落伍。静而思之,又深感迷茫,其规律又在何方?
  一个临床医学家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还应学习哲理的理论思维方法,才有希望登上医学的新平台。
  临床实践是检验医学理论的试金石。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反复循环深化提高的过程是认识的自然规律,临床经验的实践性尤其显得重要。因为人体的极其复杂性和生命无价性是其他生物无可相比的。临床实践的结果也正好为基础理论提供检验标准。中医药的辩证思维方法值得借鉴。
  卞主任还特别强调:课本上的或他补充引用的理论或临床技术经验,绝不是永恒的真理。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些将失去其先进性。新陈代谢新老交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文章中多处用到登顶、上新平台等字眼,足见卞主任内心深处趋道劲头之强烈。众所周知,卞主任最重要的学科长项是青光眼,出版过两本专著,并且长期不懈地关注学科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依菜九愚见,至少在青光眼这个领域,以卞主任的造诣,完全可以享受独领风骚的那个爽了。但卞主任不作此想,他还是认为这个领域还远未穷尽其道。所以他特别主张:“任何理论认识的真理性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变化是绝对的。在评价眼压值的临床意义时,应不断更新认识,重视个体差异性与特殊性。这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临床青光眼专家。”卞主任的这个主张不是凭空得出的,而是以缜密而精准的临床思维经过一连串精心推演后的临床箴言。虽然菜九是个外行,也禁不住要为卞主任这种专业色彩极强的精彩阐述拍案叫绝。借此机会传布一下,与读者诸君分享。此论断出自文章的“医学真理是相对性的”一节,在此之前卞主任有如下论述:
  青光眼是极其复杂而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到目前为止,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眼压、视神经乳头和视功能仍然是临床上诊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眼压的认识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的过程:①初期对眼压升高为青光眼的重要致病因素,进而对正常眼压(低眼压)性青光眼有了新的认识。②健常眼压的概念:维持正常眼视功能的眼压值,以区别于统计学所提出的眼压值。③目标眼压的概念在青光眼临床上如何确定控制眼压值的标准,是非常重要而难以界定的,因其影响因素较多,如病型、病期、年龄等。④因为眼压的波动性,所以临床上测得的一次眼压值,其临床评价意义是有限的。24小时昼夜眼压曲线的临床诊疗意义是不可忽视的。近年来,提出把握眼压高峰值对了解病情和有效治疗是极其重要的。⑤眼压波动的幅值,对疗效和预后的判断有其重要价值,有些病例虽然眼压值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其升降幅值过大,可损害其视功能。从对眼压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即前述特别主张)
  卞主任是个公认的做学问之人,对学问之道,以及如何得到学问之道,他是深思熟虑而有独特领悟。他的领悟对所有人都应该有启示意义,故全文引用他的话如下:
  学问之道在于学问二字。只学不问或只问不学均不可获得精深的学问。最好带着问题读书,这就是先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从书中得到答案,这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方法;也可以学术会上,认真听,认真思考,对他人的观点概念等提出质疑,后者可称之边学边问,或称又学又问,这是丰富知识,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的主动、积极的有效方法。有时,自己读书苦思冥想,仍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但在学术会上,在质疑讨论过程中,有时进入豁然开朗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其快乐的心情足以化解此前问题不得其解的纠结心绪。要能做到既学又要敢问。关键在于善于学和不耻下问。舍此,要成为有学问的学者专家,无疑是缘木求鱼。没有经过此途径而暴得大名者,常常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卞主任说,在茫茫学海中,书可作舟。有些书“反复阅读之后,顿感书初读时并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只有反复多次后才有觉悟。”除读书自学之外,参加学术交流讨论,有时确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收获。
  卞主任是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做不到的事,他绝对不会说,说出来,就一定得做到。在会议中学习这种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一点菜九可以作证。
  在学术会议上,卞主任是一个认真的聆听者与活跃的提问者。聆听是为了接收学科的新发展,并广泛吸纳有价值的思考,提问也是为了整个学科的共同进步。卞主任的提问绝非是为了泛泛的客套应景,常常表现为以抛砖引玉式提问来激发报告者更深度的阐述表达,或者是为了将因长期关注而郁结的问题拿出来公开讨论,或者是为了提醒大家对某个问题应该多加关注。我总有这样一种感觉,学术会议上的卞主任像个定海神针,只要有他在,总是让人感到定心。他的风范是令人倾倒的,态度是与人为善的。他不仅能用有质量的发言或提问提升会议的质量,为会议主办方补台撑场面,而且也能为会议中偶发的对立场面巧为转圜,弥合观点对立双方的分歧,让程序得以平稳进行下去。并且他特别注重不为难年轻报告者,非常注意创造让年轻人大胆发言的机会与条件。他觉得现在年轻一代肯下苦功的人很难得,只要有人为会议作了精心准备,就一定要以鼓励为主。
  著名眼科专家陈有信在文章的编者按中是这样评价卞主任的:“他是一个特别自信而不自傲的人,他是一个不迷信而能自省的人。”应该说,这个高度浓缩的评价非常到位,不仅可作为参加会议时卞主任的真实写照,也适用于他对专业内容的学习方面。他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中,常常言必称老师,并且他所说的老师,还不仅仅是他所在学科的授业恩师周文炳、陈家祺、松尾治亘等前辈,即使对年资比他低几辈的人,他也是这样说的,“从你们身上学到了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所以你们也是我的老师”。“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古训确实在卞主任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他的学习对象不仅仅是具体的人而且也有随时遇到的事件,甚至失败的案例,也让他从中学到悟到很多。
  他有一个独特的感悟——自满是失败之母。卞主任的这一感悟得自于亲身实践,卞主任的文章以及他的记忆里并不全是过五关斩六将,也有走麦城。以医学发展之精深迅猛,以凡人的脑力,不出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出错之后,能否及时纠偏,能否从失误中得到启悟,从而找到更多的解决手段。这时,他善于学习的特质也就体现出来了。他特别善于从前次的失误中总结,从失误中找到进步的阶梯。所以,即使是令人沮丧的出错这种事情,亦让他所得不小,成为技艺提高的重要门径。
  因为勤奋、因为努力、也因为机缘,卞主任成了眼科学学科进步的见证人与活的线路图。三十年前,卞主任到日本进修,中外医学的巨大落差,也成了他学习的动力。日本同行的敬业精神,对事业追求的执着,永远进取的钻研精神,唤起了卞主任的深刻认同感,也由此明了,前进的路还很长,需要探索的空间还非常广大。他进修结束时,他将进修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用,购买了可用于研究的材料,并一口气复印了35本最新的眼科专著回来,之后不停复习消化其内容,终于奠定了专业的扎实根基。经过卞主任这样几代人的努力,中外医学在眼科方面的差距已不像当年那么大了,但顶级的东西及最基础的东西,中国的贡献还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卞主任基本上见证了眼科学科发展的全过程,所以他讲眼科医林掌故的时候,菜九总是听得津津有味。卞主任一肚子的眼科故事,那些眼科名家的趣闻轶事、眼科发展过程中的曲曲折折、一些时髦技术从大红大紫到销声匿迹,等等等等,从他口中如数家珍般地娓娓道来,不仅令人大开眼界,也令人心智大开。所以,我一直怂恿卞主任把这种掌故记录成书,但他迟迟不肯接手。其实作一个好的记录者也是非常重要的,行业记录的贡献,也未必在那些做出重要理论或技术突破之下。这是题外话,还望卞主任再斟酌吧。
  在一般人来说,出书和写作既是传播知识公开成果,也是扬名立万的重头戏,但卞主任把著书立说也当成是进行学习的最佳手段。他说:“出版书和写文章,最本质的是自学和自我教育的过程,获得的知识更新与时俱进还有精神上的收获,乐在其中。”在传播知识上,卞主任是一丝不苟的。几年前卞主任有一本书稿准备交给我们出版,因种种原因,被我们耽搁了,最近我提出可以出版时,他说几年过去了,又有很多新东西应该加进去,所以暂时还不能交给我们出版。这种对学术极其负责任的态度,也是他屡创佳绩、始终屹立在学术的最前沿的根基。
  卞主任可以从一切事物中学习,不免令我想起庄子论道。《庄子外篇知北游》记庄子答东郭子问道,曰:无所不在。在蝼蚁。在稊稗。在瓦甓。在屎溺。道在则学在。道无处不在,故卞主任的学亦无处不在。老子说起道的特质,其中就很突出大的成色。中国有句古话:太山不拒细壤,所以成其大。怎么看起来像是在说卞主任啊。
  卞主任自评是彻头彻尾的西医,他的重要成就也体现在西医方面,但因为家学渊源,他很注意从中医药传统中吸纳营养。我想正是中西两造的长处结合,才使卞主任得以在整个学科中独树一帜。人们从卞主任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他多处提到辩证思维。他始终认为:“中医药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医学与哲理的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的影响绝不能轻视。”是否可以认为,卞主任的用功主要在西医,但其成长之路又得力于中医药。除了家传之外,他大学毕业后还专门被送到南京中医学院进修一年,在经过系统训练的同时,也取得了中医药的临床处方权。在日本进修时,他还为日本的眼科同道举办了中医眼科的专题报告,为中国医学赢得了声誉。不仅如此,有时在临床上用西医手段无法解除病痛时,卞主任也会运用中医药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跟卞主任很熟悉之后,他几度以开玩笑的口气跟我说,你是学中医的,你应该懂易经,那里面的学问很多。可惜菜九愚鲁,曾经几度打起精神想钻研易经,但都进行不下去。或者卞主任的辩证思维有得利益于易经处,以后若有机会,可以跟他学点易经皮毛。
  卞主任对学术的追求是勤勉的,而且他的那个勤勉并不局限于医学,但凡有益人生有益生活的事,他都很上心。据菜九所见,卞主任的高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医学领域,即使是寻常的日常生活,他的领悟力也是超人一等的。因此,一生以学习为务的卞主任,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个充满情趣的人,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而且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每每令人惊叹不已。像开汽车、搞网购、搞摄影、修理电脑设备,时尚青年会的技能他也一个不拉。今年早些时候,我有一次看到他们科室里的打印设备出了故障,最后还是卞主任亲自出手搞定。这种专业以外的技能全面,也是得益于学的。所以以学习为生命的卞主任一点匠/酱气也没有,举手投足之际处处透露出潇洒与大气。我一直对潇洒一词有个定义,即面对之事完全处于个人的能力掌控之下。卞主任的一举一动,就正好诠释了菜九的定义,因为无论是临症还是会议,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总是那么一切尽在掌握,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令人羡慕仰慕。
  依菜九之见,卞主任对医学所得所悟已远超他人,但他的自评是,然所“悟”者甚少。他将“学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这些圣贤遗训当作努力学习、永不停步的座右铭,并引用台湾老方丈讲佛经时的名言“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以自勉。学不了,正是道的无穷性所决定的;学不了还要学,就是逐道人的宿命所在。杂志社定的标题,《吾生有涯,学海无涯》,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标题脱胎于庄子《养生主》。庄子的原话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其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很累很累。既然已决定求知了,就算搞得很累很累了,也还要追求下去。庄子此说,与《论语·泰伯》引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相通之处。在我看来,卞主任的求知求学,也是属于一息尚存,奋斗不已的。虽然现在还看不出他已经搞得很累很累,但总会有精力不济的那一天。我以为,卞主任对自己的精力够不够,是有界定标准的。比如他对自己到外地出诊、参加学术交流会设了个体力下限,他说,外出时不要年轻人帮他提行李,如果自己拎不动行李箱了,就不能外出了。在那一天没有到来之前,人们总是能看到卞主任为学术奔忙的身影。七旬开外的年纪,功德圆满的地位,还能如此为学术发奋,怎不让人肃然起敬。
  卞主任对眼科是穷一生之力了,但为什么还是如此卖力学习呢,这与学科发展水平有关。科学界有个说法,大意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的增多,人们会发现面对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最后造成知识总量呈爆炸性增长。就拿眼科来说,也许一年增长出来的知识量,都有可能耗尽一个人的一生。最终的结果是,以往一个人就能在一个学科乃至多个学科打通关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仍以眼科为例,已不再能有谁可以把它的边边角角支支节节搞得一清二楚。所以卞主任知道,即使投入全付精力,也还是远远不够的。说到底,除了信念、智慧、领悟力之外,学习的长远与持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还是体力。体力不可能无穷无尽,到头来还是免不了如庄子所说的那样搞得很累很累。只是卞主任以学为乐,故累而不疲,有滋有味。累并快乐着,大概就是他求道悟道逐道的实情。他这种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已至的逐道之情已达忘我之境界。卞主任说他此生唯读书为一乐也,大概有此一乐,就把其间的一切艰辛覆盖掉了。
  说不清道不明、难以穷尽的道,有其永恒的魅力,永远会吸引无数人的追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谓是最形象化地表达了求道者的奋斗过程。最终,逐道人在逐道的过程中,投入的热忱激情勇气与聪明才智,也会渐渐演变为道的一部分,召唤了更多的人投入到逐道事业之中。比如前面《论语》里说的任重道远、死而后已,难道不是已成为道之一部?卞主任那个很明显是从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化裁而来的又学又问之道,难道不是一种道心的具体呈现?所以,愚以为,卞主任尽己所能地对医学内涵纵深的追求,终将树立起一个航标,召唤同仁,加入到逐道的行列中。道不亏人。人能弘道,道亦能弘人。我相信,只要能像卞主任一样逐道,也终将成就逐道者自身的光荣。
  因为受到卞主任逐道之情的感召,菜九拉拉杂杂写下这些感想,也算对那个难以企及的道,尽一些道心吧。
  后记:结识卞主任,就引以为同道中人,并认为现在像卞主任这种人已成凤毛麟角,所以一直想找个题目写一下。直到今年(2013)三月底,看到杂志刊登的文章,感慨万端,也算是找到了动笔的切入口。但卞主任无意宣传自己,听说菜九准备写他的题材,他以为自己人生极其平凡,没有什么值得写的,并拒绝向菜九提供此作所依据的感悟原始稿,这一来可苦了菜九,只能从扫描电子件上逐字逐句录入,断断续续搞了两个多月。不过这样也好,通过逐字逐句挑选录入,正好可以反复揣摩细心体味老一代学人的道行所在,作一读后感。虽然此役未经卞主任首肯,且写得磕磕绊绊,但自忖与事实无违,不算荒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