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杂记(六)
小区改造工程进展到现在,楼顶处理结束,门前道路农民画美化结束,雨污分流在收尾,门房开始拆建……
随着工作的推进,居民们的情绪日渐欣喜,大家说出来的话里,明显少了当初的抱怨和愤懑情绪。
早上,小区一个退休老干部,用童车推着自己的孙子来门口看工人们施工。指着南边在改造的小区说:“那边的活儿停了,没钱了,施工队要不来钱,直接停活儿了。雨污分流,才做了个污水处理,就那么撂着。”
我心里有点庆幸,希望自己所负责的小区,尽快完成这些大工程。如果把这半拉子烂摊摊扔在这里,大家出行不方便,安全没保障,咱们的心里终究不是个滋味儿嘛。
小区门房需要拆建加宽,为的是保证消防通道。这事情说起来有些好笑:当初申报建门房和车棚的时候,怎么就不考虑呢?当初说是符合标准的,现在就不符合了。这门房要说拆的话,挖掘机过来一个小时就扒倒了,可是要盖的话,资金到位了也许能快点儿,资金不到位的话,那就说不定到什么时候了。
这样的事情,居民们很担心,我们也一样不放心。很多地方,自从围堵起来后,就一直那么扔着,搞得来往行人极不方便。
现在走在街上,——只能步行了,到处都是堵。原来说走在路上是做“三跳运动”(车在路上跳,人在车上跳,心在肚子里跳),现在是“三跳一堵”了:主街上都划了停车位,划了停车位不说,还要两边都划。穿蓝马甲的忽然就冒出来,满大街跑着扫码收费。双向四车道的街道,立马窄了一半。遇到临时停车的加个塞儿,就成了单车道,街道像出现了肠梗阻,堵死死的了。
——现在,大家被堵怕了。
这几年,围挡拆建工程特别多。今年开始的老旧小区改造,更是让城里到处都是围挡,到处都在哐当哐当的拆挖。一大早,挖掘机就轰隆隆气宇轩昂地从街上开过,震得地面震颤。
我躺在床上的时候就瞎想:早知如此,那时候去山东蓝翔技校学个挖掘机多好,肯定也比上个这班强吧?不说搞成个大老板了,弄成一个碎老板当当也是不错的嘛。
想归想,说归说,工作该咋做咱还要咋做。再说吧,这份体验,对我的写作来说,也是一场难得的经历呢,也许会是一份很丰厚的养料呢。——我遇到了许多人,听到了许多事儿。
我越来越觉得,经历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不同的经历造就不同的人生。对于喜欢写作的人,会有不同的作品。
五六年前,很多朋友推荐我看看贾平凹先生的《带灯》,说那是一部反映乡镇基层干部工作的小说,很值得一读。
怎么说呢,我看了,感觉不是很好。不好的根源在于,作者没有乡镇基层工作的经历,是通过一个乡镇干部提供的材料写的。
文学作品这东西很神奇,真的还是假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也能很直观的感觉出来。
作家要体验生活,纵使是再大的作家,体验的时间至少应该有三四年才行,才能体验出其中的真滋味,也才能写出其中的真感觉。作家可以不是警察,但你要写警察就得让人家觉得你就是一名警察。也可以不是个小贩,但你要让人家以为你就是个小贩,你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这就是所谓的文学真实。
我很珍惜自己的这段下沉社区的经历。它让我更清楚地有所感受:
能用行动解决的问题,不要用口号;能用照片说清的问题,不要用文字。凡事,不要为了宣传而宣传,而是为了做点事情而干工作。
社区有做不完的繁琐事,这些繁琐事都关系着一家一户的点滴生活。
民安国安,国安大家安。——在你享受安逸的时候,一定有人奔走在街头,或者坚守在社区。
![](//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作者简介:陈启,写作爱好者,单位扫地僧,体育爱好者。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陕西中考语文专版。)
赞 (0)